专栏名称: 张记杂货铺
《从零开始做运营》的作者开了个杂货铺,这里有各种杂货:关于互联网的观点与评论,关于产品与运营、会员与积分、职场,同时提供跳槽的机会,当然还会没事儿扯个淡。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ACK学习呀  ·  交易实战 | ... ·  昨天  
九派新闻  ·  科室主任回应唐山南湖医院停诊:正在调整 ·  3 天前  
西安头条  ·  一医院突然停诊,所有患者全部出院! ·  3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唐山南湖医院被曝倒闭!院方:已停止接诊,患者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记杂货铺

聊聊我眼中的新媒体运营

张记杂货铺  · 公众号  ·  · 2017-09-18 11:46

正文

点击上方「张记杂货铺」可以订阅哦

有感而发,顺便回答一下之前有提问的读者。


题图来源于Pixabay.com,作者是 12019 / 10308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战国时候,公孙龙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


当然,我们把它置换成「香蕉」与「水果」可能会容易理解一些。


但是,很多人在碰到「新媒体运营」的时候却很困惑,搞不懂新媒体运营和运营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其实,只是把运营的渠道框定在了「新媒体」这样的介质或者渠道上罢了。


所以,一切其他运营工作需要的技能、技巧,或者经验之类的什么 ,新媒体运营都一样需要。


那么,做运营需要什么呢?


1、强执行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中层以上需要有管理能力。

2、不论是做哪一种运营,能写文案是必备技能,但写成什么样,却是可以去讨价还价的;

3、对自己负责的模块本身要有很强的数据观念。


说这个的原因是,在面试和看简历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否是新媒体,能把上面这三种能力表达在纸面上,又或者总结在行动中的,很少。


写和做


对新媒体运营的从业者来说,真正牛逼的不是拿着10万+的文章的记录来进行展示,而是对行业的适应力和跨行业的对人性的洞察。


我认识最牛逼的新媒体,没有百万粉丝,但只要是他自己熟悉的行业,一出手就知道自己写下的这篇文章能不能十万加,但他却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依然可以维持这种嗅觉。


我最近见过好些新媒体,是把10万+放在简历里的,我很佩服,但它未必会成为你被录用的核心原因,甚至你不会因此而被录用。


那么,怎么去了解行业呢?


我最近面试,很喜欢问:你对音乐了解吗?喜欢吗?有学习经历吗?


可能你会误解,亮哥你之前不对专业有要求,结果面试为什么要问人家这种问题?


其实你真的误会了,因为这个问题之前,通常有另一个问题:


你来面试之前,研究过VIP陪练的公众号吗?


如果你研究过,且有心得,多半后面这一串问题是不会问出来的。


说明大家还是面试得少,而且面试反馈拿得少。


其实道理很简单:


面试官希望在面试时,与候选人沟通的并不仅仅是他过去的业绩,更是他是否能够胜任公司岗位的直接证明。


你下过厨,会做红绕猪肉,不代表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做红烧鱼或者红烧牛肉,或者红绕鸡肉。


这些菜,看起来都是「红烧家族」的成员,但是,如果你不能辨析不同食材的特点,并加以利用与改良,你用做红绕肉的方法做出来的鱼和鸡,可能就会口感发柴,牛肉却可能还没酥烂。


所以,新媒体运营要能够去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去做适应性的调整,而不是只能拿出过去的业绩。


一个优秀的新媒体,表达能力一定是很重要的,而表达能力不仅仅是文字写出来才能判断,还可以通过嘴巴说出来。


而前提是,你做过细致的研究工作。


如何去研究你的面试对象?


1、公开的信息。譬如新闻、财报、分析文章等等;

2、直接试用。譬如对象拥有的产品、公众号等等。

3、问知道的人。


这些方法,其实都很简单,但真正用起来的就不多,用得好与坏,也是天差地别。


1和3就不说了,2这个事情,在试用的过程中,要思考,思考为什么人家要这么设计、想要达成什么目的,等等,想不通的,不要纠结,标记为问题,面试时直接向面试官提出,而不是仓促下结论。


数据与逻辑


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绝对不是只会写和一直写就可以了。


第一段,亮哥提到了做运营需要三种能力:


1、强执行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中层以上需要有管理能力。

2、不论是做哪一种运营,能写文案是必备技能,但写成什么样,却是可以去讨价还价的;

3、对自己负责的模块本身要有很强的数据观念。


第三点,其实非常重要。


在面试中,我很喜欢让候选人用数字来说话,但是,候选人能知道怎么用数字说话的不太多。


大家可以准备这样一套思考逻辑:


1、我负责的新媒体是什么?

2、它面向何种人群?

3、有多少人关注/订阅了它?

4、每一篇文章有多少人看过?

5、平均的阅读转化百分比是多少?

6、最高和最低又是多少?

7、分别是何种类型的文章?

8、人们对不同类型的文章,会变现出不同的行为吗?

9、如果会,文章类型对行为的影响是怎样的?

1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能形成这种思考逻辑,你的数据基础就不会差到哪儿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叠加场景、判断等,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数据观念形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