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是一种由转甲状腺素蛋白(TTR)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纤维并在心肌细胞外间隙沉积,进而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临床表现。患者死亡率高。Tafamidis(氯苯唑酸)是一种转甲状腺素蛋白稳定剂,能与转甲状腺素蛋白结合,通过稳定其结构、阻止淀粉样纤维形成来抑制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野生型或遗传型 ATTR-CM的口服药物。在ATTR-ACT研究中,Tafamidis较安慰剂可显著降低患者13.3%的绝对死亡率。然而,在真实世界中,Tafamidis治疗的ATTR-CM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率如何?目前缺乏相关研究数据。近期,JACC:CardioOnc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至2021年在美国5个淀粉样变性疾病中心接受至少1剂tafamidis治疗的ATTR-CM患者。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
研究结果显示:在624名患者中,平均年龄为76.9±8.4岁,12.5%为女性,17.5%为黑人,17.5%为变异型ATTR-CM。在开始使用tafamidis时,52%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功能分级为II级,34%为III级,40%处于国家淀粉样变性中心(NAC)分期≥II期,38%处于哥伦比亚分期≥II期,NT-proBNP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为1,914(957-3,914)pg/mL。在中位随访时间43.2个月(四分位数范围25.2-52.8个月)内,241名患者(38.6%)死亡。65个月时生存的概率为54.1%(95%置信区间:47.4%-60.4%)。同样,将队列限制在诊断ATTR-CM后6个月内接受tafamidis治疗的患者(n=397,63.6%),结果显示65个月时的生存概率为49.6%(95%置信区间:37.6%-60.5%)。
本研究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入组了经过Tafamidis治疗的ATTR-CM的患者,通过中位数43个月的随访发现,有39%的患者死亡。同时,研究者发现即便是患者在诊断6个月内启动了Tafamidis治疗,其65个月随访的数据显示其死亡率也在50%左右。疾病的Columbia分期严重影响着药物的死亡率。本研究提示,目前我们对ATTR-CM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寻找能够达到长期抑制心衰、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还一直在路上。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ao.2024.12.005
张毅 MD, PhD, FACC, FESC,
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Sci Bull 2024、Nat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2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和2024年中国高血压管理指南引用。2023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2024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