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MI财经观察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MI财经观察

吴晓求:中国经济如何实现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

IMI财经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7-17 13:46

正文

导读

7月16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在上海举行。


“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是观察者网2024年重磅推出的季度性经济观察栏目,邀请经济界和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回应当下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与会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感谢观察者网的邀请。我是一位经济学教授,更是一位金融学教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研究都不太关心短期经济的运行情况,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和基本趋势。在我的理念中,只要有完善的法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制度平台、低成本的税赋,同时社会相对稳定、国际环境良好,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问题。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一些重要数据:GDP同比增长5.0%,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这些数据表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符合年初的预期。但实际上,这里存在一种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上的差异,如何去弥合这种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看来,支撑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是完善的法治以及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制度平台。


眼下,社会对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很高的预期。在过去4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几乎每一届三中全会都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出了极具指引性的框架。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我们在探索,什么样的制度、道路能让中国发展起来,所以有了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为后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之后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召开,也非常重要,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那时起,我们确定了要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道路。


再到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从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一届伟大的三中全会,对过去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做了深刻的总结。


有一句话大家至今记忆深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就所作出的精辟理论总结。这为今天乃至于未来,我们如何进一步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看待民营经济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背书。在这一理论总结的框架下,我国全面推动了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次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方向是最重要的。比如,要思考什么样的路径能够让中国持续繁荣,什么样的道路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在如何完善法治、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要有新的思考,以及新的理论阐释。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正昂首迈向现代化的国家。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特别是过去极度缺乏市场经济经验的大国来说,取得这样的成就当然称得上伟大奇迹。


目前,我们正面临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国家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保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可持续性、提高全社会的收入水平,肯定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同时,也要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方向前行,其中,完善的法治至关重要。因为法治完善了,社会才会有信心和安全感。


针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正视问题绝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成就,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给未来的发展寻找更好的方法、道路和模式。问题集中体现在了人们的信心和预期方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提到了中国经济存在着预期转弱的基本判断。所谓预期转弱,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信心出了问题,主要是产生了不安全感,信心来自于完善的法治。


总之,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到完善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上来。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政策的短期作用过于重视,似乎总认为政策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事实上,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基本原理的人应该明白,政策的作用是微调,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没有一个国家的持续繁荣发展是建立在政策不断调整的基础之上的,而一定是基于完善的法治,以及稳定的、充分激发创造力的制度平台。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持续繁荣的基础来自于制度。因此,不应该把重点过多地放在政策的频繁调整上。


在未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把这些重大的问题都纳入其中。重视制度和法律的作用,本质上是重视市场的作用;过度重视政策的作用,本质上是对现代经济活动中政府的作用抱有过高的期许。


我们还是要回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此,中国经济一定会焕发生机。中国没有理由发展不好经济,因为中国的基础条件很优越,有积累了40多年的市场化意识、国际化的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企业家,拥有14亿勤劳智慧的国民,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搞好。



来源|观察者网

版面编辑|黎晓茵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主编|朱霜霜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