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务河北  ·  经开区“美•强•优”三重奏 ·  11 小时前  
奇舞精选  ·  从 DeepSeek 看25年前端的一个小趋势 ·  昨天  
奇舞精选  ·  从 DeepSeek 看25年前端的一个小趋势 ·  昨天  
前端早读课  ·  【第3451期】前端 TypeError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孙藜​ | 新媒介与新闻学:走出印刷现代性的“规训”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9-08-15 11:03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研究速递 -

6月28-29日,《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新视野、新路径:构建中国特色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学术对话会。这是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科研机构与《中国社会科学》首次共同主办学术会议,就构建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展开讨论。本次会议形成良好的学术反响,2019年7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五版整版报道了本次对话会的学者发言纪要。中心 微信公众号平台将陆续推送本次学术对话会的学者发言系列文章。 本期,我们推送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藜教授的《 新媒介与新闻学: 走出印刷现代性的“规训”》一文。


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新闻学知识与话语,当下正处于危机与反思之中。然而,对反思的再反思让我们追问:在所谓“新媒介语境”下提出的问题与方案,多大程度是在已有知识框限与前提下,通过嫁接新变化对之进行的修补或重申?多大程度上把捉到了“新媒介”蕴含的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调整?


媒介研究,尤其是媒介考古学有助于此种追问。基特勒就曾对西方哲学前提做过此种反思,“哲学虽然一次又一次地研究物质媒介”,“但从远古的文献一直到现代畅销书,却都完全忽视了其自身的技术媒介”。新闻学并不古老,但也同样遮蔽着“自身的技术媒介”。将这一“前提”显豁出来,就是要发掘出在新闻专业主义中隐身着的、根深蒂固的“媒介即认识论”(尼尔·波斯曼语)预设。质言之,新闻学的反思与重构,亟须走出印刷现代性的“规训”。


麦克卢汉对此有很好的揭示:“活字印刷排版的线条性、准确性和统一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同一性和可重复性”,使得人拥有了一种“通过切分和割裂来控制物质过程的新技术”,从而使“自然世界和权力世界都抹去了神圣的色彩”,成为人可以量化和操控的“对象”。或者参照海德格尔的表述,现代之本质就是“人作为主体想要成为并且必定成为存在者(即客体、对象)的尺度和中心”,人由此获得从未有过的凌驾于世界之上的“一般主体”地位,“世界”因之成为按照人的尺度(“价值”与“体系”)来把握的“图像”,“科学方法”就披着印刷“超然不卷入”的外衣成为“人”去“表象”进而“征服”“世界”的最好方式。


从大的尺度来看,现代新闻学基本就是此种印刷现代性的映照。新闻专业主义种种规范,从新闻操作到新闻业与社会之关系,都不脱这个范畴。西方主流新闻业也自视为“看门狗”,独立且中立地监视环境,以新闻与评论分开、客观平衡为“科学方法”,推动“公众”经理性讨论形成公共意见,以保障个人自由、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之现代“体系”与“价值”。


然而,此种美好图景从确立之初就是一幅“印刷之象”。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左冲右突、百般调解,就是无法摆脱“传播是看清事物的一条路径”(詹姆斯·凯瑞语)这种因循现代印刷主体预设而来的规训。相反,麦克卢汉对19世纪中后期电报与报纸结合的分析,已揭示出一种由报纸中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新式图像:电报作为“中枢神经的延伸”,通过促成生活世界的远距离同时在场,造就了报纸的“马赛克”及“整体场”卷入的新型感知方式。在这里,“新闻”和“报纸”不再作为高高在上、封闭于新闻组织之内的“一般主体”的“认识和控制”工具,而成为各类主体的共时性参与;“新闻”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报纸再现我们使用自己五官的激情”,“借助使用五官,我们把外部世界转化为自身的肌体”。一句话,“媒介”汇聚着人的身体、感知与时空,生成着一个活泼泼地运动着的世界。


可以说,麦克卢汉的报纸图像中已蕴含着一种新的“新闻学”,一种与特定媒介范型紧密相联、走向存在与实践,并能与电子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向相接榫的新闻学。当代有关“硬件”“视觉机器”以及“后人类”的研究,更是在不同层面推进着麦氏的洞见。这些新闻学研究亟须接续、汲取的资源,拥有一个共同的思维品格,那就是坚持海德格尔从历史的“去蔽”中收获的洞察,“人类的主体存在一向不曾是,将来也决不会是历史性的人的开端性本质的唯一可能性”。


作者简介:

孙藜,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3日第5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