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翅金盔
古代冷兵器考据控,历史细节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奔腾融媒 都市全接触  ·  今起,呼和浩特开通临时公交专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翅金盔

逃港者中的战斗机-丁氏兄弟

凤翅金盔  · 公众号  ·  · 2024-08-02 15:00

正文

丁承华是江苏淮阴人,学生出身1950年20岁参加工作,在安徽滁县公安局政保科工作,他哥哥丁崇鼎在蚌埠三中当老师。由于 丁崇鼎原来是国军少校军官,后来被划为极右派判刑,关在蚂蚁山劳改场服刑。

1954年 丁承华受了哥哥的牵连,也被下放到滁县铁厂改造。故事到这里并不稀罕, 绝大多数人遭到这种当年常见的境遇只能忍耐,逆来顺受。而丁承华显然不是这种人,他已经预料到自己会被牵连,做好了应对方案,他的方案是个可以拍谍战片的方案。

他在文件里查阅记录了出入边境的手续,决定救出哥哥逃到香港。他规划了行动路线和步骤,预先查好了需要的信息,而且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和支持。局里秘书股副股长朱成华就帮助了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如何伪装如何安排行程的建议。朱成华说自己已经残疾了没法办法跟着去,让他们兄弟做好计划尽快动身。

在被下放之前,丁承华扣下三张盖公安局公章的空白介绍信,被下放到铁厂后立即开始着手行动。1958年10月丁承华提出因盲肠炎需要休病假,11月病假批下来,又预支了30块的生活费,加上平时积攒的积蓄他的行动经费已凑齐了。

1958年11月8日,丁承华来到当地驻军的政保科,出示了自己填写好的公安局介绍信。他说有个间谍案需要化妆成军人办案,希望驻军配合。从驻军处骗得军服军官证和介绍信。

三天后11月11日,丁承华穿着军服来到蚌埠市公安局,出示了军官证和介绍信,说有案子需要提审关在蚂蚁山的丁崇鼎配合调查,蚌埠公安局批示同意(当时抓的人极多,提审外调不足为奇)。他随即拿着蚌埠的文件到蚂蚁山提出了丁崇鼎,解救哥哥的第一步计划完成。

当天他们就坐火车去了上海,第二天11月12日,两人化名李维良和陈顺平(这两个人名确实是滁县公安局的,他们手上确实有要调查的案子需要上海配合。)直接来到上海市组织部,说需要找上海动力学校的老师张善余了解情况,这种外调在当时很平常,组织部当即给开了介绍信去动力学校。

到了动力学校“发现” 张善余已经调到(贬到)宝安县某小学当老师去了,这是丁承华早就掌握的信息,他其实只是需要动力学校开个证明证实而已。拿着学校开的证明,丁氏兄弟又回到上海组织部,说人已调走希望给开个介绍信去宝安继续外调。上海组织部就给他们开了去宝安县的介绍信,这就是货真价实的通关文牒了。


丁氏兄弟当晚就买了去广州的车票,3天后辗转抵达宝安县。1958年11月15日两人拿着上海的介绍信去了宝安县组织部,说要去沙头角附近的小学找张善余了解情况。宝安县组织部给他们开了去小学的介绍信,又开了去公安局办边防证的介绍信。

50年代的中英街

两人凭介绍信在宝安公安局办了边防证,在下午抵达沙头角,装模作样去小学晃了一圈后又在街边饭馆吃了顿饭。饭后两人溜达到中英街,大摇大摆走过边界,走到英国警察跟前要求保护。警察开了一辆吉普车把丁氏兄弟接走,把这边的边防看了个目瞪口呆。

从11月8日去找滁县驻军到11月15日越过边界,只用了7天。从滁县到蚌埠又到上海再到宝安,行动严丝合缝一气呵成,当时丁承华才24岁。

当时的中英街

历史是活生生的人

逃港者在香港-胡君

逃港者在香港-白老板

逃港者在香港-陈氏夫妇

怒海浮生

逃港盛行的年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