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酒文化,无论是在贝加尔湖畔的极光下来一杯伏特加,还是在威尼斯的小酒吧来一杯葡萄酒,又或者是在内蒙的草场上干一杯烧刀子;无论是职场应酬,还是情场失恋,还是派对庆祝,似乎我们都离不开酒。酒精能够活跃人的五感,让人能够轻松地释放自己,感到欢愉。
我自己虽然不算是个酒鬼,但是和我喝过酒的人都应该知道,大家不会拼命灌我酒,因为再多人灌也是徒劳的,索性一般在酒桌上,大家就各自为战,我只是帮着助个兴而已。
有人会问,既然你作为一个肿瘤外科的大夫自己都喝,那喝酒到底会不会致癌呢?
饮酒致癌这件事并不是新闻
我们既往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饮酒与许多癌症的发病脱不开关系,一方面是由于酒精对消化道粘膜的直接刺激,另外一方面是酒精的代谢产物对一些重要脏器,例如肝脏等的破坏,造成的慢性损伤和炎症,逐渐演化为癌。
目前认为,各种癌症与酒精摄入的相关性如下。
我们举个例子,这大概说明100个食管癌的患者当中,21个病人可能和饮酒的关系更大。它并不是说明这些人喝了酒之后癌才长出来,而是考虑了除了喝酒以外的其他因素之后,发现他们似乎相比于其他人,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不突出,只是喝酒这一项比较特别。
所以从表格中我们看到,口腔,喉,食管这些首当其冲的器官,对于酒精的腐蚀没有太好的抵抗能力。
但是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并不是酒精致癌这个新闻,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这篇研究告诉我们的,其实更多是在“机理”层面,这是第一次让科学家可以从干细胞的层面看到酒精的影响,进而为开展更多的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研究发现酒精与干细胞的DNA破坏相关,而这又是和著名的抑癌基因p53相关……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篇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发现了饮酒致癌的内在原因,但很可惜,这篇文章并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怎样喝酒是好的,只是告诉我们,酒精的确不是个好东西。至于应该怎么喝才是最好的,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晓答案。
中国人酒文化的现状如何?
中国人是出了名的爱酒,无论是结婚宴席还是社交工作,我们似乎离不开酒对于氛围的烘托。例如在唐朝的李白更是无酒不欢,有人说如果没有酒,他根本写不出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豪情万丈的诗词。
外国人谈事情是在办公室,而中国人谈事情习惯在酒桌上,在国外我们喝酒更多时候是为了暖场,而在国内似乎不喝高了都没法正经说话。因此很多时候朋友们会把在酒桌上的“一口闷”行为当做一种豪爽的证明,但对于自己着实是损伤,有的时候年轻人要这么“表忠心”的时候我常常都是拦着,没必要。
有人说这还至少为的是工作,只不过选择的方式是牺牲健康而已。但还有一类人更加值得警醒,正是那些以养生为目的的饮酒者。
药酒是中国的特色,似乎泡上各种蛇啊蝎子啊枸杞啊就是养生就是长寿了。但是实际上,研究告诉你,这些所谓的养生噱头,可能都是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药酒也许并不能让你获得更好的人生,反而更有可能毁掉它。
有一类人,千万别逞能喝酒
我们经常在酒桌上看到过哪些喝酒“上头”的病人,还没酒过三巡呢,就一个个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有些甚至红的发紫,手按上去都能出个白印子。这是因为,那些喝酒脸红的朋友们,您的体内乙醛脱氢酶似乎发育得不太好,乙醛在体内没法代谢成为乙酸,这是中国人基因当中最明显的一个缺陷,也就是编码ALDH2蛋白基因的缺陷,导致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比西方人(或者说比我)要差得多,也许我10分钟就代谢干净的酒精,你需要10个小时都不止。
所以我掐指一算,您最好早点戒酒。因为乙醇虽然对人体的损伤并不大,但是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才是对身体伤害最大的东西,乙醛在身体里蓄积,会导致人体的干细胞大量凋亡,也是致癌的核心因素。
所以喝酒上头其实不是坏事,是非常醒目地提醒你,既然没有金刚钻(乙醛脱氢酶),就别再逞能揽瓷器活儿(喝酒)了!
酒能致癌,就毫无价值吗?
众所周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少量的红酒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此既然少量的酒一方面能减少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一方面又能致癌,那到底喝还是不喝呢?
我认为:适量即可。毕竟,人活一辈子,没有谁能活着离开。
这里提供一个美国肿瘤协会(ASCO)的建议——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听(350毫升)啤酒或1杯(150毫升)红酒或1两(50毫升)白酒,男性每天不超过这个量的2倍(也就是一天2两白酒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