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确实是看了很久很久了。
我觉得能说的,我会尽量说。
产业链;量化;吹票工作室。
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怎么处理。
多数人反感的并不是产业链;而是为什么自己不在车上。
一、
这市场最大的变化应该是首板了。
如果大家看得多,会发现首板两极化特别严重。
秒板;成交额小;真实流通市值小;板块跟上的首板都是高溢价;其他直接没溢价,甚至会出现首板竞价不按直接去深水的情况。
做首板的人很少是一个原因;其次就是量化。
很多首板都是量化点上去的;这样一旦第二天没人承接竞价,就会触发量化机器人的止损盘;而量化又是无条件执行,就成现在这种情况了。
1晋2也是同理;哪怕涨停了,只要触发量化的止盈盘,一样照砸,而做1晋2的人也不多,一旦分时被量化砸废,或者爆量,也就没人愿意救了。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能摸清楚量化当天的决策,那么就无往不利,比如今天的固态电池,竞价就是全天最低点,而且你还能发现不管怎么砸,都砸不死。
量化不会考虑第二天能不能赚钱的同时又是无限子弹,这是其他任何大资金都不具备的。
量化并不是说多强;而是让这个市场变得更卷。
绝大多数量化程序所希望达成的目标: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
所以轮动;平铺是外在展现出来的。
以可转债为例。
翔丰转债对应正股翔丰华。
这个股在量化的数据库中就是活跃的标的,那么转债对应正股的联动性就非常强。
而利民转债对应的正股利民股份。
量化是没有办法去预测正股明天能开一字,或者说目前的算法不够,而一旦假设明天正股开出一字,量化就会触发转债买点。
但你不一样,你是人,你能思考第二天的预期。
这是针对于量化的买点前置思维方向,
再细致的就别私信问我了。
我当作看不见的话,你也不好意思再问其他问题了,没必要这样。
二、工作室。
世嘉科技的竞价封单量,对比正常人的思维。
如果发现完全买不到;正常人的想法是撤单而不是加单。
加单也是那种先撤单之后加单引导方向,不是这种一路往上加。
这样只是为了让里面的持筹者安心不砸盘;然后会在开盘后,最后做局的人使用工具快速撤单,最后砸盘。
反过来,你一样可以利用他们的想法。
因为工作室老师会做出符合多数模式资金的买点,比如弱转强。
新方向又是低位的,实际上只有这个。
我一般不做潜伏,但因为时间先后顺序,所以就用了聊天记录作为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