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由西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团区委主办的“西城青年之星”选树活动榜单揭晓。从75个单位推荐的330个候选人中,共选树出37名个人和23个集体。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以下简称“名城所”)荣获“西城青年之星”集体称号。
名城所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业委员会的核心力量。名城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35周岁以下专业人员占比80%,是一支年轻、战斗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团队。他们冲在首都规划建设与名城保护的第一线,奋楫笃行、勇于担当,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北京名城保护相关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年来,编制完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体系规划》《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等多项与名城保护相关的重要法规、规划,并作为核心团队之一参与《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的编制、评估、实施及维护工作,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2021年起,市规划院受聘为西城区总责任规划师团队。作为总责师团队的核心力量,名城所为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提供全流程、陪伴式的专业技术服务,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城市体检,与各街道责任规划师一同做好西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2022年,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时期,快速响应、参与组建工作专班,制定《西城区责师团队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协助各街道完成千余张防疫管控图纸,有效助力疫情防控。2023年,作为规划技术支撑团队,服务“小而精”“小而美”19所特色学校建设,打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同年,开展疏解腾退空间资源专项梳理,助力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核心技术支撑团队之一,名城所充分发挥央、市、区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城市设计导则、三年行动计划等,完整构建申遗保护整治规划实施体系,并全程参与各项重点实施任务的落地实施,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推动遗产价值的不断强化、遗产环境的有效提升,在整个申遗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牵头万宁桥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对接规划、交通、城管、园林等各相关部门,推动桥体“减负”,最大限度实现对万宁桥的保护与展示;指导并参与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整治、先农坛活化利用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助力西城区在申遗保护整治中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名城所致力于探索与西城区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体系。在西皇城根、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中,先后开展30余次现场调研,建立传统风貌建筑“一处一档”,逐步完善建筑高度、风貌管控等关键性技术要求。研究制定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管控机制,为名城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全过程服务西城区首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项目——福绥境大楼保护更新,为西城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在施项目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先后走进育民小学、奋斗小学、北京四中等中小学校,开展名城保护科普宣传,强化了青少年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结合西长安街街道、白塔寺街区、宣西街区等重点片区规划编制,“一街一策”探索符合西城发展实际的保护更新实施模式。在西长安街街道,分片区、分类型制定29项保护更新任务和75个实施项目,逐一明确实施路径、时序,落实央市区各级责任部门和资金需求。在白塔寺街区,聚焦腾退空间再利用瓶颈,创新空间资源统筹利用模式,打造可持续更新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样板地区。在宣西街区,凝聚部门、社区、居民、市场等多元主体治理共识,创新“净地出让,破拆院授权经营”的特色路径。同时,承担西单连廊空间提升方案征集任务书编制及实施技术统筹,助力实现城市重要节点的精彩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