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首诗再睡觉
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晚22:00,为你读首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2 天前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2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出轨不离婚,已经不稀奇了 ·  2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刷屏了! ·  3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刷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首诗再睡觉

为什么中国没有鲍勃•迪伦这样的民谣歌手

读首诗再睡觉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12 22:07

正文

诗词大会和民谣突然火起来多少让人意外,因为两者原本都是小众爱好,这两个群体显然很少交集,在我的朋友圈中,大多数人都在讨论民谣,很少有人讨论诗词大会,因为我的熟人大多都不看电视,尤其是不看 CCTV

从欣赏方式讲,喜欢民谣的品味显然要高于诗词大会。因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经常坐在电视机前的人,通常经济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不会太高,而喜欢欣赏现场表演的人,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则较高,并且场子越小越显得小众高雅。有些人喜欢知名度很低的民谣歌手,大概要的就是这种很小众的感觉。

然而诗词大会的出现,让春节期间看电视这一行为史无前例的高雅了起来,许多人称赞它是近几年来电视节目的一股清流,虽然它和以前考记忆力的知识竞赛很像,但让小众流行,甚至不少人重新捧起诗歌。

诗词大会现场

诗词与民谣本不相干,但我希望它能影响到民谣。

中国大陆民谣多数旋律很难哼唱,歌词反而易被记住。他们如果再多一点点谱曲天赋,很可能会成为汪峰那样的巨星。但音乐多少和电影一样,流行歌与商业片都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平,在歌词里强调情怀,显然比修炼作曲要容易。

如果谱曲出色,歌词的造句问题通常不易被人注意,譬如 Beyond 乐队,歌词整体不错,但我猜他们在填写歌词时,也会经常遇到困难,实在想不到那个合意的词时,他们便会用 唏嘘 来填坑。

只是,民谣歌词也常遭诟病。有些人的歌像是根据几个固定关键词的造句,显示出他们整体上受过良好的造句训练。民谣歌手常用词库与川普演讲常用词库相近,我觉得主要是意象和情感丰富性贫瘠的缘故,所以只好反复使用“南方”、北京的地名(中关村、国贸等除外)、“姑娘”。

程序员抓取了共 42 万字的民谣歌词,打算分析各种关键词的频率(图片来自王登科的博客)

比如,有的歌词虽然没出现 姑娘 ,但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 这样的造句,显然作者小学遇到了和我相同的语文老师。而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等句子被传唱之广,就知道只要有诗歌式的韵律和意象,大家都是识货的。

几个月前,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龙应台在问到观众启蒙歌曲时,有人答《我的祖国》,一人哼唱引发全场大合唱,该视频甚至在那几天引发刷屏。这首爱国歌曲的感染力何在,龙应台与著名评论员单仁平有不同解读。

龙应台演讲时问启蒙歌曲,全场观众合唱《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曲作者刘炽回忆,当初他为《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谱曲时,怎么都找不到感觉,“纵然费九牛二虎之力,充其量也只能写成欧洲式的抒情歌曲,在广大人民中不能流传”,因为最初的歌词是:

祖国啊,我的母亲,

你的儿女,

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

战斗在朝鲜战场上。

在我们的身后,

有强大的祖国

后来词作者换成乔羽,于是有了那个著名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它的博大深沉意象之美和诗歌特有的韵律,别开境界,让刘炽立即燃起信心,并很快找到旋律的方向。

我同事亲历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 2012 年她在台湾读书,有天晚上在实验室上网,正好播放 中国好声音 歌手平安演唱的《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从小被她当作爱国教育而被自动屏蔽,无意间发现竟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甚至那些平时喜欢把 你们中国 挂在嘴边的台湾同学,也停下手中的活,围过来学着一起唱。

这两首爱国歌曲的非凡意象,恰恰是因为词作者都深受诗词熏陶。写“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乔羽,四岁便识字三千,很早便懂格律诗、乐府和古今民歌。早年曾是诗人。《我爱你中国》的词作者瞿琮十岁就发表过诗歌。

诗歌之于文字之美的关系,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说得特别透彻,他眼中汉语世界文字第一流的查良铮和王道乾先生,早年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观点我很信服。譬如北岛等人的现代诗我大部分都读不懂,但他非诗歌类的散文、笔记我很喜欢,因为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以及精炼、克制之美。

很可惜,王小波这段话我理解得似乎太晚。不知是天赋所限,还是小时候语文老师教诗词时的方式特别粗暴 —— 李白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杜甫是忧国忧民、陶渊明是对自然的热爱,我更容易被简单直接的英雄主义打动,对诗歌不但无感甚至本能地拒斥为 小儿女话短长

好在我三十多岁后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的进化之路尚未堵死,因为有时竟会觉得诗人值得嫉妒。我一向认为,无论是何题材,文字至高至美都是准确、简洁、清晰和信息量,但偶尔也会为幽微、细小的情感在不精确的表达而震动不已。

我错过了开启这种灵性的年龄,我认为,艺术也好,诗歌也好,若不能从小熏陶,顶多只能记住“知识”,而无法获得审美。很可惜,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年代,真正的诗歌课从来都是缺席的。

中国民谣歌手没有鲍勃 · 迪伦这样的诗人,我想实在是因为缺乏真正诗歌教育的缘故吧。而台湾有罗大佑这样的歌手,也是因为两岸不同教育方式的结果。顺带说一句,在 文艺青年 还被称为 文学青年 的时代,《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我匆忙扫过一眼,就把它当成文学青年的无病呻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