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
这是《活着为了讲述》的第一句话。没有来由,作者在你还未准备好只是刚刚翻开书本的第一瞬,就将你拽入时空隧道。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境,没有退路,你只能跟着作者一起向前。
这一天是1950年2月28日。此时,马尔克斯不到23岁,念了三年法律,但是刚刚辍学。他花所有的时间读书,研究写作技巧。他已经在报纸增刊上发表了六个短篇,但是前途还未真正露面,他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拿着聊胜于无的稿酬,居无定所,过着穷日子,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充满抱负,等待时机。
然后妈妈来了,拉着他回老家卖房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点,一个走出家门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被母亲拉着回到幼年成长的老宅,经过一路颠簸,旧日的风景展入眼前,可是一切都衰败荒凉,外公,那位曾经在他小时候带他去看冰块的老人,从记忆里苏醒过来,一些非常重要的记忆重新充盈脑海。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开始写回忆录,这时候,他会说,”这趟短暂、单纯的两日之旅对我来讲意义重大,纵使长命百岁,埋首笔耕,也无法言尽。如今,我已经七十五岁出头。我知道,那是我作家生涯,即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决定。”
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这趟旅程让他更加打定主意成为一名作家,让他发现了那个日后反复出现在他作品里的马孔多,发现了上校的老宅,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马孔多其实是一个香蕉园。在这趟回乡的火车上,他看到了这个名字(百科全书上,这个名词是一种热带植物,不开花,不结果,木制轻盈、多孔,适合做独木舟或厨房用具)。后来,他在好几本书里把它当作虚构的镇名,而小说里马孔多的原型,正是他们此行目的地阿拉卡塔卡。
阿拉卡塔卡和马孔多一样,经历了几代人的风雨。1900年,阿拉卡塔卡的人口只有几百人分散在乡间河畔,就像《百年孤独》里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刚刚建立马孔多时那样。到了1913年,增加到三千人,在那之后,人口于20世纪20年代末骤增至约一万人。1928年11月12日,香蕉区三万名工人罢工,发生了军队杀死工人事件,当时马尔克斯才一岁多。这一事件后,美国人撤退,阿拉卡塔卡开始漫长的衰落,而这段时期正好是马尔克斯的童年。
我们作为读者,跟随马尔克斯旧地重游,只要看过《百年孤独》,就能找到许多亲切之处,你会发现一切都有原型:阿拉卡塔卡的街道也种着巴旦杏树,他的外公马尔克斯上校也会做小金鱼;外婆真的曾经靠卖小动物糖果赚钱养家;上校真的曾在决斗中杀过人;家里的杂物间真的曾经放过七十个便盆,为了应付马尔克斯的妈妈约同学来玩;上校婚前婚后真的有九个私生子,并且曾在同一天来到家里;家里真的有一位女总管嫲嫲,七十九岁时以处女之身与世长辞;马尔克斯的妹妹玛尔戈特被带到外公家时,真的吃土。
虽然,这一行马尔克斯和妈妈并没有把房子卖掉,但是,他的内心燃起了新的激情。在离开的那一刻,他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仅仅看看,就在我内心唤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渴望: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上校去世时,马尔克斯只有八岁,当时他并无特别感受。是这次旅程唤醒了他的记忆。
02
留守儿童和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