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王
哲学家的自负+理想国的蓝图=柏拉图的奥秘,在此享受人类堕落之前所能享受到的幸福和欢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DeepSeek核心论文全译本:DeepSe ... ·  15 小时前  
慧田哲学  ·  北大教授胡泳:不节哀,不顺变 ·  昨天  
哲学王  ·  ​哈佛大学公布咖啡与癌症的关系! ·  2 天前  
慧田哲学  ·  胡耀邦做的这件事,不亚于林肯解放黑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王

胡适:聪明的极致是厚道,自由的底线是宽容

哲学王  · 公众号  · 哲学  · 2025-02-06 21:54

正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在民国的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
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样多情,也不像钱钟书那般骄傲,他宽厚、善良、真诚。

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每到周末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他对社会各界人士统统欢迎,就连小贩也不例外。

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

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

对待身边的人,他细心周到。

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
厚道的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胡适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婶婶嫂子们一不高兴,就给他们娘俩甩脸子看。

所以胡适年幼早熟,很小就懂得看人脸色。

长大成人之后,胡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厚道如胡适,他一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他知道看人脸色的难受,所以从来不肯在人前甩脸子,让人难堪。

1938年,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当时胡适没有多少外交经验,去了美国还要四处求人,每天都要应酬,累得半死,情绪极差。

但是他的下属,却丝毫没有被他的坏情绪波及,而且他们每次半夜来找胡适,胡适也依然是和和气气的。

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
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胡适曾经教育自己儿子说:
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 ? ’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

厚道的人,懂得感恩

胡适在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夹在几个媳妇中间经常受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成为母亲唯一的指望,她苦心孤诣地培养他,在点滴小事上打磨,帮他择取老师,付给远高于一般学生的费用,极其难堪地帮他争取读书的费用。

后来胡适出国读书,一去就是十年,她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寂寞不说,有次得了重病,还特地不要让人告诉胡适……

她像所有的传统母亲一样,为孩子付出了太多。

她为胡适挑选了一门婚事,是江家的女儿江冬秀,一个并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

当时,江、胡两家订了婚约之后,胡适就先后到上海、美国求学去了。

过了十多年他俩还未结婚。

但是江冬秀却已经把自己当做过门的媳妇了,江家本来是望族,在家里,江冬秀有自己的丫环婆子,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

但是她却亲自来胡适家照料胡适体弱多病的母亲,胡适一去十年,她就照顾了十年。

胡适的父亲早亡,是母亲一手带大,他知道母亲的不容易,他虽然不乐意这门婚事,但他也不肯忤逆母亲。
在外漂泊十年的过程中,江冬秀能代他尽孝,胡适也甚是感激。

于是这个新文化的楷模,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

他和江冬秀,一过就是几十年。

他对妻子温顺服帖,是出了名的怕太太。

如张爱玲所说,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胡适那么帅那么有才,却与她相守一辈子,没有纳妾,又那么听话。

这一切都是因为胡适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一方面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是报答妻子的尽孝之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

一个人只有怀有一个感恩之心,别人才敢放心与之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才敢放心付出,不必担心有一天这个朋友会头也不回的弃人而去。

一个人懂得感恩,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别人才敢信任你,才能拿你当朋友。

厚道的人,懂得宽容别人

胡适和鲁迅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但是两人的性格言论却截然相反。

因为观念的差异,鲁迅几次讽刺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直接交锋过,也没有与他进行过笔战,更没有表现出对他的人格的不恭。

1929年9月4日,胡适给周作人写了一封长信,十分感慨地说:
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此是真情,想能见信。

对鲁迅的敬爱溢于言表。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

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

鲁迅逝世后,苏雪林大骂鲁迅,胡适并没有趁机附和,反而批评苏雪林,说苏批鲁的话是旧文字的恶腔调,应该深戒,他认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应该“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

宽容客观平和。

哪怕到了晚年,胡适对鲁迅的评价也十分中肯,从不稍加贬抑。胡适的宽容大度,可见一斑。

胡适曾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他认为“宽容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高贵的品质、是一种仁爱的光芒、一种崇高的境界。胡适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高尚的宽容理念。


20世纪的中国,先后经历了三场革命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and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最高权力也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这一百年历史演变的速度、烈度和力度,远超过去一千年。


很多人在短暂的一生中 ,历经清朝、民国和共和国,更经历过多场战争和饥荒的磨难,接受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洗澡”和“考验”。无论精英与大众,在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下,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其中而无法自主,几乎每一个体的人生都像是翻越了一座座大山,也构成了一段段今天的人们看到的传奇往事。


很多名字,曾经是那么辉煌,现在却几乎不曾听闻。


罗家伦、常书鸿、邵洵美、李济、储安平、梁漱溟、张恨水、梁实秋、胡适、鲁迅、张学良、卫立煌、戴安澜……


那些人,或专心治学、或从政从武,或从文,却都风云际会于那个激荡的年代,谱写了绚烂的篇章,而许多人又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战争之后,死在和平年代的风波下。


历史沉默,后人不知。就在他们的儿女辈都已经要走到人生尽头时,这样一本书,一篇文章,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对历史应保留一份温情与敬意,那么积累成历史的现实呢,多少有些残酷和冰冷。

合上书,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生,沧桑满怀。没了悲伤、没了怨恨、也没了喜悦和激动。明白了那些被采访者总挂在嘴边的“都过去了,云淡风轻了”。


历史都过去了,站在历史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过去了。成了忘却的纪念。


等这本书等了15年,之前只能买到二手的,而且二手的价格炒到非常离谱。


作为一本当代口述史的珍贵合集,它卖得好却印得少是有原因的。里面采访的内容围绕在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采访了很多重要人物,名字大家自己看目录。记录了许多特殊年代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政治大地震这一章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原始照片和一手资料,尺度很大。


这本书是硬壳的锁线精装,无论是品相还是内容,这都是一等一的好书,强烈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