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鸟哥笔记
学运营推广,上鸟哥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B站推出MATES人群资产模型,助力品牌提升 ... ·  昨天  
医院运营咨询新知  ·  医院运营绩效财务管理群丨12月版 ·  2 天前  
医院运营咨询新知  ·  医院运营绩效财务管理群丨12月版 ·  2 天前  
运营狗工作日记  ·  历时一年,知识体系2.0版和50个案例课终于 ... ·  6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美团猛开仓店,2000亿大生意在路上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鸟哥笔记

解密:李叫兽25岁成为百度副总裁,凭什么?

鸟哥笔记  · 公众号  · 运营  · 2016-12-31 19:04

正文


李叫兽创业不到一年,其公司就被百度全资收购并出任百度副总裁的消息,在朋友圈里刷屏,给不少内容创业者打了一剂鸡血。


然而也就在3年多前,还是大三的李叫兽还在武汉大学一个教室里,听着百度招聘的宣讲会,也在规划着自己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之路,不过现实很残酷的是,在之后的面试他被刷掉了。


更残酷的是,这并不是运气不好的偶然,他所参加的所有面试通通都被刷掉了,包括腾讯和一些咨询公司。那时的他挺郁闷的,对当时的企业招聘方法和主流思想在知乎某个答案上留下了一个单词F***。


3年后一则出任百度副总裁的消息,却给这个残酷世界一个漂亮的回击,留下众人的惊愕和羡慕。



图为李叫兽团队


距离校招面试全军覆没的李叫兽,仅仅过去3年多时间,就成长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梯队BAT的最年轻副总裁,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呢?


这篇文章,将详细带你了解这个年轻人背后的故事。


特立独行的性格


人们熟知的「李叫兽」本名叫李靖,之所以叫这个网名,是因为在大学里就叫这个名字了,从广告语这个角度来衡量,是比较跳的名字,其实能给人一种新锐或者逆袭的感觉,不过他也承认,如果长期来看单纯「李叫兽」这个品牌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1991年6月7日出生在山东莱芜的他,从小成绩就很好,但并不受老师的欢迎,因为他总是特立独行地做一些老师并不喜欢的事情。


比如,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命题作文叫《老师我想跟你说_________》,一般这样的作文,同学们都会写“晚上10点路过老师的窗前,老师还在批改作业”之类的内容。


只有李靖一个人写的不一样,别人都在夸奖和感谢老师,而他写了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你应该给我做个好榜样》。


作文里面批评了老师用教室的电给自己手机充电,说这实际上是公权私用的不好的现象,而学生们是这么小的小学生,老师你不应该给我们树立这样不好的榜样;老师你不应该偏袒学习好的同学;老师你不应该过多的体罚学生……一一列出了老师的种种罪状,而且全部都讲了原因,这种「较真」和「勇气」为他赢得了老师的一顿痛骂。


也就是从小这种不轻易附和他人的性格,使得他善于独立思考周围的世界,在高中就培养了自己对于商业世界强烈的兴趣,并选择了家人和班主任都强烈反对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崇尚理工科这样所谓「实用专业」的压力下,最后他成为当时班上唯一一个报商科专业的。


战略思考


见过他的创业者或者投资人,对李靖的评价基本上都会认为其战略思考能力不错,这也是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


战略的一个关键能力,就是判断选择的能力,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有能力做出长远的最优选择。


「战略的第一步就是放弃」


这是李叫兽从很多战略理论上看到最多的一句话。选择的背面是放弃,选择了A,往往就意味着你不能选择B、C、D。


放弃是痛苦的,而做出试图兼顾各方利益的选择是更容易的,但这意味着资源和精力的分散,最终难以集中突破形成优势。


在他研一的时候,收到了一家公司年薪300万的Offer,这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但他花了5分钟就拒绝掉了。 


因为他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在这个工作上可能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


这两年李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成功地做成了一个营销领域知名的自媒体,这也是他认真战略思考后的成果。


他发现成功的人要成功,必须要有人脉,而他自己的人脉能力很一般,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很擅于社交的人。


于是他分析,获取人脉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不断的跟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第二种,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要认识我。


第一种方式,是他所不擅长的短板,要弥补短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战略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扬长避短」,而第二种方式他有一些潜在能发挥的优势。


于是,他开始做自媒体,写大量有深度的商业分析文章,放弃无意义的社交,专注于在知识领域的创造,让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持续放大,甚至成为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一种方式建立人脉的方式,是很快有天花板瓶颈的,每增加多一个情感联系,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而一个人最多能和20个人建立深度的联系,和200人建立较熟悉的关系,再往上就很难再突破了。


而通过传播知识建立个人品牌的策略,是一个在复制上没有成本的方式。更多人看文章并不会增加他的时间成本,最终成果是获得的人脉,远超那些社交能力比他强的人。


这就是一种擅长思考战略,并从中获得益处的体现。


战略实践


李靖从小就很擅长运用策略,在初中时他并不是班上身体条件最好的,但却是班上打架最厉害的人。


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专门针对打架做了研究,从街边买了很多格斗、擒拿之类的书,回家之后认真研究,并把战术要点反复操练之后,真的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能打得过他。


后来他和那些打架比较厉害的同学聊过后,发现这些同学根本没有研究过如何打架会赢,有的是靠天生的悟性,有的只是靠着身强体壮而已。


这让他第一次通过战略思考取得了成功,也加深了他的信念:研究方法和策略,能够让自己更加成功。


在选择保研的时候,他也通过运用策略,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1. 竞争很激烈,而且清华的每个专业方向,只招收一个学生,报的人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

2. 几乎所有的学生采取的策略是相同的: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报的是什么方向。


他发现,隐瞒意图的做法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没有带来任何有效的战略优势。


于是他做了一个和所有人都不同的策略——很早地高调宣布自己选择了营销方向,并摆出各种志在必得的姿态。


这导致的结果是大家都意识到,如果和李靖选择一样的方向,会给自己带来确定的竞争,而选择其他方向则不一定。


所以最终的结果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和他报了同样的方向,让他顺利被清华营销专业录取研究生。


刻意练习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优势,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能够被搜索到。而获得了知识和掌握能力之间,还隔着非常非常远。


举个例子,稍微懂点商业的人都知道「要站在用户视角看问题」,这成为了很多人看起来的一句「正确的废话」。


但在真实的商业社会中,各种各样没有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的产品、设计、运营、营销比比皆是,是他们不知道「用户视角」这个知识吗?


不是的,缺少的其实是「用户视角」这个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获得的,而需要大量的练习,不断地纠正自己天生的「自我视角」。


由于要改变大脑很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转变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漫长的。不逼自己离开舒适区,是无法形成这样的能力的。


不过正因为这样的能力不容易形成,所以刻意练习后产生的结果,也就足以甩开很多普通人。


李叫兽在很早就意识到做了这一点,并进行了很多的刻意练习,比如在他大二学习完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之后,他会要求自己运用书中方法去实践。


这种实践看起来会显得自己很傻,别人5分钟就可以发出去的会议通知,他会刻意练习金字塔原理进行逻辑化表达,最终花了一两个小时。


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一件这么简单的事情,他要花比别人多那么多的时间,但这却帮助了他现在能够以远超常人的速度, 清晰化逻辑化表达复杂的观点,这些点通过他的文章也应该能够看得出来。


除了训练这种清晰表达的能力,我们会看到他也通过刻意练习强化了很多常人未能掌握的能力,如:思考能力、战略决策、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构建模型能力、类比能力、信息搜集、设计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用户视角能力……


当周围人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的时候,他掌握的这些能力的组合,形成了他极大的竞争优势,在很多方面迅速超过了别人。


所以尽管他工作时间不长,但很多读者会觉得,他的文章深度和营销洞察超过了很多市面上的营销人。


《自控力》一书中描述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自控力是来自大脑前额皮质区域,这个区域直接决定了自控力的强弱,它的特性和肌肉非常像,会随着刻意使用越来越强的。


换句话说,「通过自控力克服刻意练习中的痛苦,会持续增加其自控力,使得其在之后又能进行更持久的刻意练习」。尝试刻意练习成功过的人,除了能力提升本身的好处之外,还会带来后续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理论上来说,看这篇文章本身并不能带来能力的改变和提升,也不能帮助你成为李叫兽,能力的形成一定是需要经过刻意练习的。


善于写作


如果去细看李叫兽的文章,会发现没有多好的辞藻和文笔,甚至经常会看到不少错别字,但为什么在业界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李叫兽的文章不仅很有深度,而且阅读起来很轻松,对很多经典理论的阐述和演绎做得非常好,这是很多同行所做不到的。


我觉得这恰恰是一种营销实力的体现,因为充分理解消费者的心智和思考模式,并将其用在了文章的写作中。


他很清楚地知道,人们对于理解复杂信息的困难,所以很擅长运用视觉化、类比、建模型、视角转变、举案例等方法,将复杂难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


比如,为了让大家理解,为什么人们容易站在自己的用户视角,他用了这个「AB点理论模型」:


首先阐述了所有的文案都是为了把用户从A点带到B点。




而很多文案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用户的A点,脑子中却只想着自己要达到的B点。




用户对一个产品的认知往往经历了这样的顺序:先是不了解产品,然后对产品建立了解,最后才产生心动。


而我们写文案的时候,经常假设用户已经掌握了一些我们掌握的信息,认为用户的A点,也能够很容易地到达B点,但大部分情况下,这都变成了一种自嗨。


除了具体的理论诠释上,他的行为风格也非常有吸引力。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文章很长本来是微信文章的劣势,但他通过创造缺口、顺应疑问、制造启发感等技巧,让整个阅读过程,像是看小说一样,全程被一个个问题与答案吸引着。


这和营销文案是一样的,并不是要向读者炫耀自己的「文字功底」多好,而是要用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清晰巧妙地启发着读者。


当然在这些写作技巧下面,所传达出来的深刻思想和观察,才是真正让人有启发的关键。


深入一步思考


能够有很深的洞见,这得益于他日常习惯深入思考的习惯,对于一些生活里的现象,都会让他在很长时间里陷入思考,并在搞懂了之后,运用到实践中。


有次他走入了一家廉价的盖浇饭餐厅,见到了这种菜单:




同行的朋友对这样一个菜单都些不舒服的感觉,一会让老板推荐了几个菜之后开始吃了起来,也就忘记了刚刚「不舒服」的选择过程。


但他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的感觉,希望探究一下背后的道理。


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想起来一个心理学实验,找2组消费者提供试吃和折扣,不同的是两组消费者面前摆放的果酱种类不同。  




结果发现,A组中有30%的人最终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都说选择多是好事,会更自由,但过多的选择让B组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心疲力竭,最终放弃了购买。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


这不就是家餐厅菜单的问题吗?老板自己觉得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这么多选择反而过多耗费了消费者的脑力,最终降低了所有选项的吸引力。


而且,不仅仅止步于对这个事件的思考,还会进一步联想,还有什么事件和这个是类似的?


比如肯德基为了方便选择,菜单只有20多道菜,甚至还推出了套餐来简化选择。


再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喜欢“单品爆款”而不是“机海战术”。


这就比很多人粗浅而过的思考前进了很多,了解了之后要真正应用于实践,才会发挥作用。


在清华的一次募捐的时候,原先的文案是:「有一个XXX公益项目,请支持一下,捐一些钱吧,多少都行!」


但这种捐多少都行会造成「决策瘫痪」,在犹豫之后就不会再继续捐钱了,于是文案就改成「捐10块钱吧,帮帮这些孩子」,结果募捐的数量大幅上涨。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被他如此深入的思考,找到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并最终应用在生活中。


用他的话说是: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和模糊性。在他们眼里,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见怪不怪了。

但是我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性和一知半解。


一般人只能感觉这个文案「不好」、「没感觉」,而李叫兽能够条分缕析地拆解开,告诉你到底是哪里不好,怎样可以变得更好。


所以,同样是每天都在工作学习,他的进步速度就比别人快很多,也能够看到很多一般人都看不到的角度。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同李叫兽在职场上,第一次面试的不顺利,善于思考和写作的他,在刚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也并不是很顺利。



李叫兽公众号早期的风格


在2014年1月有了做自媒体的想法,3月份开始正式启动,但不久就因为「毅力」不够而已失败告终。


5月份的重新启动,把此事设为「不得不做的计划」,然后就开始了比较稳定的更新。


在接下来的3个时间里,尽管每周更新一篇原创文章,但粉丝也就只有600多个。


这期间还做了一些线下的公开课,找场地去讲课,还遇到没有听众来,在花时间做成视频剪辑,有一些朋友还告诉他「做知识分享完全没有意思」,这期间也一直没有收到正反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当时有些青涩的李叫兽在讲公开课


直到年底,第一篇开始爆发的文章是《月薪3000和月薪30000的文案有什么不同》,刷爆了营销界,开启了真正的快速增粉阶段,而这当中已经过去了快一年。


更讽刺的是,这篇火爆的文章标题,还是由网友帮他改的,原标题本身并没有直接引发刷屏。


不过,后续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多篇文章持续爆发,很快他收到了非常多的Offer,其中就有周鸿祎给他发出了邀约,请他为360提供一些咨询。


不追热点,每周一篇


自媒体有这样一句话,「热点是自媒体的春药」,每当有重大热点事件出现的时候,公号狗就精神抖擞地开始猛追热点。


客观来讲,从新媒体运营的角度来说,追热点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因为热点所带来的关注和传播,会数倍地提高同样质量的文章阅读数。


比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创造了微信上1000篇十万+的文章,很多写此话题的公众号获得了高于往日十倍以上的阅读量,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因为一篇文章就涨粉30万。


所以追热点对于很多公众号来说,都是必做的重要工作。


不过,为什么李叫兽的公众号文章,就像一个准点的列车一样,从不因为热点的出现而变动呢?


我想着这也肯定是其深入战略思考的决定,我猜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  追热点深度不足:追热点要求时间很短内写完发出,这和李叫兽所倡导的深度思考是有冲突的,一旦发出去的内容深度不够,会破坏以往的专业形象。


● 稳定用户预期:希望形成稳定的用户预期和用户习惯,每周一发预告,每周二发文章已经持续了近2年,保持这种心智的稳定预期很重要。


● 战略协同:战略上有个很重要的元素,是要根据指导方针做出一系列连贯性活动,看似分开的每周文章,背后其实是有体系地在传递营销知识,不同的文章之间会起到一定的协同性。更重要的是,关注热点会破坏对核心问题的聚焦。


在一片浮躁浮夸的营销领域,这样一个不接广告、不发软文、不追热点、只原创不转载、超级长文、不卖萌不搞笑、不黄不污、不诱导转发、坚持一人主笔的自媒体,也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


人红是非多


在李叫兽火了之后,很多人都对此不屑一顾,有的人说他是「理论派」,有的人说他只是拼凑了一些理论的观点,在昨天他担任百度副总裁之后,更是有很多人对他嗤之以鼻。


连知名大V冯大辉也说他是个「没做过营销实战,做做书摘的所谓自媒体」。




也有很多人对他给南孚电池的文案方案提出了很多质疑,觉得并没有很好的符合定位,也没有突出糖果装的特点,最后销量并没有巨大的突破。


也确实,从理论到真正实操的距离还是很大的,从局外人的角度去提问题和总结规律是更容易的,而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策略,并交由甲方执行到位产生效果,是很不容易的。


我无意为其辩解,谁也不能保证他进了百度就能做出成果。


但我想说,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是好的,李叫兽的有些文章中也确实有一些缺陷,不过若是真要喷,更希望是能针对性地指出具体的理论不足,而不只是直观上觉得他这么年轻没有经验难担大任就开始喷,这也许只是为自己的嫉妒心找了一个宣泄而已。而多年后,这些乱喷的人只能被别人甩得越来越远。



李叫兽的一次线下活动


认真深入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加速自己的进步,岂不是更好吗?


后记


李叫兽真的很年轻,对于这样比我小,又有很多方面比我优秀的年轻人,总是给我强大的刺激。最近看到那个估值十几亿美金的OFO创始人和李叫兽一样,也只有25岁,也是今年才毕业。


这都在提醒我,年轻人的时代来了,我过去成长和应对竞争的策略必须要调整了。

#专栏作家#

飞鱼船长,鸟哥笔记专栏作家,互联网运营指南,公众号:运营控,欢迎大家关注!


鸟哥笔记2017第二届移动互联网营销峰会倒计时5天,免费报名,免费领取《App实战营销手记》小黄书,免费与12位嘉宾、2000名行业精英一起学习交流!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