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很多人认为国资PE背靠大国企或地方投资平台,工作稳定性较高,不用担心被裁员的问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近几年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导致了国资PE在运作中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募资压力小:由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如政府税收和垄断性国企的利润,国资PE的募资压力相对较小,但资金不一定充裕。
“去国资绝对不是躺平,我了解很多兄弟单位,比如政府引导基金压力很大,真的是一天24小时在线,他们同时还需要担负较重的招商引资压力,所以想躺平的一定要综合考虑你想要去的机构。”
近几年,一场巨变在创投行业上演。过去,市场化机构戏称有国资背景的LP为“金主爸爸”,而背靠国资的PE,也被当作“不愁钱的二代”。但如今,这一境况已经不再。
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精兵简政不断被下放执行。
进入2025年,国企或将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劳务派遣员工,没有编制很吃亏。即便是国有企业员工,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编制,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创造更高的效益,很多员工都是劳务派遣过来的。他们最吃亏的一点就是没有编制,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开始裁员,劳务派遣的这批将是最先盯上的目标。
第二、缩编。很多编制岗位都存在超员情况,比如一共10个编制,却招了20多个员工干活,这种就需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成本,评估是否需要这么多的在编人员。
不少国资PE看上去与国资相关,但大多数岗位是市场化招聘而来,并不存在编制问题。在薪资体系上,却不能和纯市场化VC/PE相比。小张提及,国资PE还有一个烦恼,就是只要换一任领导,投资思路就要有一次变化。
“虽然基层员工并不存在编制等问题,但是集团领导一般都在体制内,碰到换任、领导委派、甚至个别领导落马等问题,投资思路就需要有一次调整,每位领导决策流程都是不同的。这也是我们比较大的一个烦恼。”
除了上述这些挑战,也有不少国资PE的投资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身的烦恼。“我不是投资部,而是法务风控部。之前借着上级集团要求做合规风控体系建设的机会,建议领导招人设立独立的基金运管部门,以便于基金募集设立规范运作。结果领导开会告知,投资部以后要把研究、投资、投后管理、基金募集全部做完。内部还分两个小组,进行赛马机制,刺激内部内卷。作为法务,我真是听不下去了。”
“我们是有钱投不出去,目前,我体感感觉整个国资PE的项目审核精髓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免责。”另一位投资人也吐槽,“赛道小=成长性不行,不投;财务指标不完美=企业有问题,不投;保障条款不好=老板不敢AII IN,不投。”
“这一年什么项目都被否决,等到年底开会,说大家不努力推进投决。要扣绩效。”
不仅是内部审核机构更加严格,在外部,国资需要接受的审计、考核同样严峻。
“最近一个业内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刚收到检查的通知,要求配合检查内部不合规的地方。”吕清水告诉融中记者,“可以说,现在只要拿了国资钱的GP,都需要配合接受检查。”
“近期,审计已经开始巡视、被税务稽查,听说兄弟单位还被下达了警示函。”北京某国资LP员工张彤告诉融中记者。
融中了解到,去年四季度开始,国资已经迎来新一轮审计,且拿到国资LP资金的VC/PE,也需要穿透进行审计,国资PE更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各地纷纷出台政策
国资免责机制成效几何?
2018年以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逐步建立。
彼时,为加强人大对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制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草案围绕国资管理报告制度,从报告、审议、整改问责、公开等多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并对建立人大国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等作出规定,以期增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刚性,真正“长出牙齿”。
近几年,对于国资的监管正在逐渐加强,尤其是涉及投资领域,虽然行业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但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挑战。
“我们最近也挺迷茫的,感觉全员都在处置风险。”张彤直言,“审计越来越严格,感觉已经到了审计、巡视季。”
“国资基金审计”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风险投资具备先天的风险基金,如何应对审计难题,已经是行业内一个普遍的问题。
“审计的时候会问项目创始人跑路了,为什么没有提前研判风险?这个芯片项目,怎么我们投资的估值为什么比上一轮估值高两倍”张彤回忆,“这问题怎么回答?”
“如果不好好回答,可能整个投资部都没了。领导一句‘我会建议集团取消投资部,整体划转投后管理部门,归集团法务部管理’,我们都不会说话了。”
想投不敢投、免责机制缺失,沦为领导的投研工具,已经是国资PE投资人挂在嘴边的吐槽。
今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7方面25条措施,旨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7方面25条措施,涵盖了政府引导基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业内关注的大量热点话题。例如,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推动基金整合优化;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鼓励取消政府投资基金及管理人注册地限制;以及加强政府投资基金风险防范、严禁地方政府通过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进行出资等等。
《指导建议》一出台,整个投资行业都在积极讨论。对于苦招商、返投良久的投资人们,终于迎来振奋的消息。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招商、免责机制的探讨就已经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方向。
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深圳提出的“大胆资本”和上海国资提及的打消“不敢投、怕投亏”顾虑。
去年10月,深圳市委金融办发布《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要发展“大胆资本”,并提出多条实施路径。其中,“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试行财政专项资金‘补改投’”、“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等提法,再次“领跑”国内各大城市,体现了深圳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何为“大胆资本”?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即敢投、敢于承担风险。谁是“大胆资本”?在当前国资成为一级市场主要出资主体的背景下,“大胆资本”明显指向各级国有创投资本。实际上,深圳提出发展“大胆资本”并非突发奇想,这背后源于中央对国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寄予的厚望。
事实上,风险投资本质就是“大胆资本”,在国资朝着风险投资/创新投资迈进过程中,理应遵循风险投资“敢于试错、宽容失败”的本质规律,这也是深圳此次首提“大胆资本”的题中之义。
而就在日前,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制度文件出台。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共同印发《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提出多方面措施解决国资基金“不敢投”“不愿投”的问题。
《试行办法》明确国资基金整体评价原则,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标作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负面评价的依据;同时建立分层分类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了五种适用尽职免责的情形,鼓励国资基金积极作为。
根据《试行办法》,出现以下五种情形的,原则上可适用尽职免责:一是基金效益良好或完成整体目标,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不良影响,但少数项目出现风险或损失。二是落实国家或本市重大战略项目,按照相关要求推进,完成功能作用和战略任务,出现风险或损失。三是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或承担备选技术路线的项目,出现风险或损失。四是因国内外政策环境、技术规则重大变化,出现风险或损失。五是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风险或损失。
无论是大胆资本,还是解决“不敢投”顾虑,意在归正反本,让风险投资回归本质。从落地看,仍需要很长时间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