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高的概念,圣人必定是无为的,也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无为
。
很多人把「无为」理解为
不妄为、按规律办事
,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距离老子的原意是有一定距离的。
其实老子原话对「无为」解释的很清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与为道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为学是知识的逐渐增加,为道是知识和欲望的逐渐减少。「损之又损」,最后的结果就是
「无知无欲」
,「无知无欲」才能「无为」。
关键在如何理解「无知」。
「无知」并不是说要摒弃一切知识
,连「1+1=2」「太阳东升西落」都不知道,而是说我们的心要时刻保持「无知」的状态,不要被各种知识所雍塞。知识只是工具和手段,就好像你家里那些工具,不用的时候就放起来、放到储藏室里,如果全都扔在客厅里,那就几乎没有下脚之地了!我们一般人正是把工具当成了自己,总觉得自己知道一点什么,然后非常高傲、骂别人懂个屁。其实这些知识并不是你,要说起来你还不如一台电脑甚至一本百科全书懂得多。那个「无知」才是我们的本体。
所以孔子也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人,却说自己「无知」,因为知识都是外面的东西,与我们的本体原无干涉,而且还可能障蔽、滞塞我们本体的自然发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有什么知识呢?所以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无欲」也应该这么理解。不是说饿了也不吃饭、冷了也不穿衣。
「心有所向」就是「欲」
,或者说心不能安于当下就是欲。一个美女从你身边走过,你的心思也跟着她去了,这就是欲。「无欲」的人就好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当下这个如实的样子,不去分辨好坏,不分辨也就不会起心动念。饿了吃饭就像下雨打伞一样自然而然,只是当下的事,但如果对口味、菜品有追求,那就是「心有所向」,就是「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