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内容是自上而下的一篇历史性回顾,通过这样的回顾也许能看清楚投资的全貌,做投资到中后期最重要的不是研究个股而是宏观商业史的研究(也是策略研究最重要的部分,策略研究不是判断月度级别的涨跌和方向,而是研究年度级别的趋势和变化),寻找出这个时间段最优势行业和标的,在面临海量的数据和海量的上市公司的时候,需要用一条标准型的逻辑框架作为指导,否则绝大部分是陷入到无头苍蝇一般,然后凭的是运气和交易能力,做投资最忌讳的是无头苍蝇的碰,单纯的说哪个公司如何的好是最为典型的无头苍蝇。
笔者在过去写书的时候曾经写过有一个策略三十年一千倍不带回撤,“九十年代配置硬科技、2000年配置周期性行业、2008年之后配置软科技”,三十年一千倍都是少说的投资收益,结合我的牛熊理论和资金筹码理论,回撤都可以控制得很低。虽然这个收益是一个神话,但是这个策略可以做到容纳大资金,因为这个策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就是认清时代特征的力量,而我所有的框架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个方向上,结合康波周期和国家生命周期的特点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就变得豁然开朗,也就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收益。
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是历史永远都是押中相同的韵脚,只是不同的人经历相同的事情罢了,行业生命周期、技术扩散周期、国家科技树所在位置都很难发生变化,那么很多大的范式转移都很难发生变化。
做主观投资往往都是在拼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绝大部分人就变成为了追涨杀跌的种种奇怪的逻辑,甚至用编制逻辑来形容都不为过,因为绝大部分的只是为了迎合市场交易做的一种逻辑假设,而不是事情最终真实演变的路径。我偏向这种方式注定是不可长期复制和大资金管理的投资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幸存者偏差。短期判断并不是那么的可靠,中长期的是有很多确定性的东西一定会出现,因为这是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竞争结果的相应规律,而这个背后又会有大的周期性在上面,是康波周期、国家生命周期,因为这些是决定了行业生命周期、技术扩散周期、科技树所处的位置。
这一切的背后所蕴含的就是宏观经济十年左右的范式转移,也是股票市场上的范式转移。
做股票投资最高境界不是个股研究,而是做策略,在各种情况下的均衡,单独看个股和公司还只是研究员级别,不能称为做投资,而策略里面最重要的是一个范式变化。
市场往往会出现三种范式变化情况,往往这些范式的变化是投资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主要原因。茅台十五年还是那个茅台,底层逻辑有什么变化吗?
三个月到五个月的范式,三年到五年的范式,十年到十五年的范式,很多情况只是这种范式发挥到极致时候给人的一种错觉,很多投资者的失败就是在这种范式变化过程中,尤其是十年到十五年级别的范式变化是最为致命,因为这个范式变化代表着十年级别的风停了,让大师折戟沉沙,让企业走向沉沦,让一代人成为时代终结的殉葬品。1997年范式变化让抱住铁饭碗的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2010年的范式变化让投资能源品和周期品的老板走向沉沦;2018年时候的风停了,让过去十多年勇于借贷加杠杆的企业彻底走向了绝望。这些的背后都是有一大批人作为范式的殉葬品。
我为什么喜欢看宏观,因为我想认清这种时代的脉搏和脚步,避免成为时代的殉葬品,也就是这份执着让我完成了我的国家生命周期理论。
人生最可怕的是沿袭过去十年的经验走向新的范式时代,最终沦为时代的殉葬品。
既然研究范式转移,那么我们就要从超长期的数据出发,我用了美国八十年数据和日本五十年数据来阐述这个问题(韩国股市的参考意义不是很重要,因为韩国体量小,电子行业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三星、交运设备行业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股票市场上相应行业对标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行业属性上,我们分为几大类型行业:消费、医药、科技、周期(周期主要是以矿产为主)、金融、其他。
消费: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纵观历史,消费里面主要是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能跑出超产期的超额收益,其余的有自己相应的特征,基本上消费都是有个长达10到15年左右的跑赢期,然后陷入长达10年到15年左右的跑输期,甚至能有20年无法战胜指数;家电行业属于比较特殊的消费,整体来说投资时间周期仅仅是有三段,之后就要看相应的竞争力情况(我们留在后面阐述);
医药行业:这是一个长期跑赢市场的行业,是人类发展逃离不开的行业,也是有个长达10年左右的跑赢期,然后陷入长达10年左右的跑输期;
科技行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蓝本的行业,在长周期是更新换代的过程,但是依然有长达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年以上的迷茫期;十年级别的跑赢,对应十年级别的跑输,在中间过程会完成大小的切换以及新技术的切换,这个也是我在后面重点要分析的行业和周期;
金融:长周期人类活动润滑剂的产业,不可能缺失,必须存在;
保险:国家允许的仅次于养老保险的庞氏骗局,不可或缺的行业;
周期性行业:能源和矿产,这两个行业,让人爱和恨,在长达几十年周期中仅仅是康波周期繁荣期(大级别人口国度进入工业化进程时候具有长达7年以上的超额收益),其余的投资时间都是根据产能周期间隔10年以上级别的2年到3年的一个时间窗口;
其他:
1)化工、精密仪器(这两个能跑赢是来自国家级别的科技树攀升情况,往往是在国家生命周期大众消费阶段以后才具有足够强的爆发力和形成平台型公司)
2)交运设备、机械(在后面我会提到这两个行业和公司,大体是在康波周期繁荣期和萧条期的中后段有超额收益);
3)公共事业:没有什么意义的行业,在生命周期早期有些机会;对投资收益不高的人有些帮助;
4)工业加工:钢铁、陶瓷、玻璃、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加工:这些行业综合来说长期没有投资价值,十五年到二十年才有一次的机会,看这些行业是浪费青春和生命;
5)行业、港口:基本几十年才有一次的机会;
6)航空、陆路运输:长期没啥投资价值,在工业化成熟期的中后期有一波需求增长的行业景气度投资机会,但是超额收益一般;
通过对过去两个国家加起来130年的数据梳理,我们发现投资实际主要就是消费、医药、科技、金融和周期(能源、矿产)这几个行业是具有投资价值和投资意义的。然而也并不是代表着他们会持续的获得超额收益,往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范式转移。
这个范式转移我偏向放到康波周期的研究中也许能带来十分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是结合着技术变迁涉及到工业、居民、新的服务业和世界级龙头,乃至追赶国的科技树和工业化能力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在1937年到1948年很多工业现象是隐藏在二战的进程中,自动化生产线和无线电技术是那一轮康波技术的主流,其中重要的硬件载体是德州仪器的晶体二极管,是电子工业发展的起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摆脱《摩登时代》里面低效的流水线工人,开始转向自动化生产。这一波康波技术的核心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完成,1900年康波技术的核心是电气重工化;
1980年开始的康波周期是以信息技术网络为核心,其最终改变的是交流方式,使得全球性交流变为实时通讯,网络把每一个人随时随地的连接到网络上,信息交流快速迅捷,改变的是生产组织形式,尤其在2000年后的繁荣期中国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追赶国的工业化起飞阶段),全球的生产方式从垂直一体化方式(从原料到产成品在一个公司中,产能利用率不足),到2000年后的水平分工,产能利用率得以快速提升,乃至到形成一个最高工业结晶产品应用到所有人,依托这个工业产品形成新的服务型行业的巨无霸,这一切都是有康波周期的特征。
为了研究市场和经济的范式转移,我们通过回顾过去70年的历史,一次半的康波周期来着眼未来,希望通过相应阶段的总结希望能找到相应对我们未来预判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消费医药虽然是长久的投资话题,也是长期价值投资者最爱的投资,但是他的投资期限和时间点真的是太长了,具有竞争优势的食品饮料、医药公司可以长达几十年的盈利,但是真正的黄金投资期也仅仅是十年到十五年一个周期,很少有超过十五年的周期。但是在这十年的周期里面还会有至少两次维持两年到三年无法战胜指数跑平的情况。
“90年代投资美国的硬科技、2000年投资中国的周期基建、2010年后投资互联网的软科技”是一个三十年1000倍少说不带回撤的投资组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投资业绩?这里面一定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到康波周期和国家生命周期下来看待也许能找出很多的规律。我们发现股票市场上的这种范式转移背后的大逻辑背景是康波周期和国家生命周期的变化,出现了在消费、医药、科技、周期和金融等行业的不断转化。
康波周期的特征
康波周期是生产效率提升周期,一般都会经历五个阶段,主导国的工业化应用、主导国居民应用、追赶国的工业化应用、最高基数产品应用到所有人、然后陷入技术的沉寂期。对应的就是康波周期的四个周期:回升期、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
1)康波周期的回升期:是提升生产效率的技术在主导国工业化应用和居民应用的一段时间,对应的是1937年到1948年(对应第四波康波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和无线电的应用)和1982年到2000年(信息化技术)。这个时候的投资是偏向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这个技术的主要硬件载体、第二居民端应用的主要硬件载体;
2)康波周期的繁荣期:康波周期的繁荣期是追赶国工业和居民应用该项技术的时刻,往往都会伴随着大级别人口国度进入工业化序列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
3)康波周期的衰退期:
衰退期的重要特征是会出现一项或者几项工业品的结晶普及到全球所有能普及到的人(注定有部分人是无法享受的)。
第四波康波周期的最高工业产品是汽车和电视机,第五波康波周期的最高工业产品是智能手机(让我们时刻的链接在网络上);
4)康波周期的萧条期
没有新的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的技术进行扩散;
主导国不能用技术的优势碾压追赶国,面临着比较长的迷茫期;
主导国必然会陷入滞涨;以一次大型去杠杆完成
追赶国的黄金期;
黄金都会成为新的国际货币定价标准;
PE、VC的冰川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