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中下旬的北京街头,你能看到这样一幕:大爷大妈们手持长竹竿,从一棵并不茂盛的树上掐嫩枝,走近能闻到奇异的香味,这是吃香椿的时候。
作为本土乔木,香椿分布于全国各地,东北可至辽宁,西北能至甘肃,西南可达云南,东南能及广东,被民间称为“树上的蔬菜”。国人食用香椿已有2000余年历史,唐代将它作为皇家贡礼。到了明清时代,香椿已闻名海内外。
北京的民间一直保留着食香椿的传统。过去人们多住平房,习惯在院子里种点植物,重视过日子的百姓,尤其喜欢种植实用的物种,比如香椿树。这样一院子人不仅能在夏天得到一片荫凉,还能饱饱口福。
与其他蔬菜瓜果比,香椿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美食,如老话所说,“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赏味期也就谷雨前后的几天。
在北京,人们大多瞅着四月中下旬“吃椿”。小时候,每到这个节骨眼,邻居奶奶都会给我家送来一筐自己种的香椿,量不多,却是邻里间的情谊。待吃完香椿,大地最后一丝清凉很快散去,夏日的燥热登场。
香椿赏味期短,是因为我们吃的是嫩芽。一枝香椿嫩芽同手掌一般长,根部饱满无褶,叶片呈紫红色光泽感,靠近便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清香。当叶子发黄发绿,味道刺鼻,说明这枝香椿八成度过了“幼年期”,要谨慎食用。从嫩芽到成叶,香椿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升高,吃太多有健康隐患。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香椿“嚼之竟日香齿牙”。因其味道特殊,它和香菜有得拼,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
香椿中含有大量谷氨酸,谷氨酸是味精的原料之一,有增鲜之用。其次,香椿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比如有丁香气味的石竹烯、茴香气味的榄香烯等。这些物质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对“吃椿”欲罢不能,但香椿中同样含有不少含硫类物质,稍微刺鼻,味道类似大蒜、洋葱和韭菜,让不少人避之唯恐不及。
香椿有几类做法。若想保留食物原味,便将香椿焯水后切碎,和其他食物拌食即可。最常见的是和豆腐拌在一起,撒上盐再点些香油,香椿的纤维和豆腐的滑嫩在嘴里冲撞、融合,清淡爽口。
第二类做法稍显复杂,需要将切碎的香椿二次烹饪,比如香椿炒鸡蛋。据说香椿中的谷氨酸和鸡蛋中的核苷酸,会在热火烘炒下,让两种食材的味道充分散溢,有一股醇香感。
还有一种经典做法是“香椿鱼”。“香椿鱼”并非鱼,是把香椿裹上特制面糊放在锅里炸,脱掉水分的香椿变得异常轻盈,膨胀起来形如小鱼,故得此名。油炸香椿叶脆如蝉翼,轻轻一咬,一米外都能听见“咔哧”声,蘸点椒盐,能香人一跟头。
前两天出门,路遇一对夫妻在街边“打香椿”,我忽然意识到随着平房拆迁,香椿已经远离百姓餐桌许久,成为记忆中的味道,连忙给母亲发微信:“您看菜市场有卖香椿的吗?我想吃香椿炒鸡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