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步主义
所谓进步主义,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也要用全力去好好生活,进步是一种状态。本号题材较广,因为Po主真性情。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进步主义

厉以宁:中国正在发生的八个巨大变化

进步主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9 23:41

正文

◆ ◆ ◆ ◆

宝宝们~【 进步主义 】公众号【 求置顶 】~

置顶完截图发给进步君可以参与新书match抽奖哦!

◆ ◆ ◆ ◆



01


第一个问题,当前中国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变化在什么地方?就是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


过去人家常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没了,廉价劳动力不够了,中国改革的红利也枯竭了,能够改的都改了,这些看法都不正确,中国正在发生新的人口红利的涌现和新的改革红利。在人口红利方面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农村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城归”。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那是“海归”,海外留学几年回来以后报效祖国找工作,现在出现了“城归”,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外出打工的现在又回到了家乡创业大概是500万人左右,但我们去调查几个省发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大概上千万人,因为有些人回来他不跟外面说你没法统计到,自己开农家乐、办起了自己的果园。为什么会回来?因为考虑到夫妻长期分居会造成家庭的不和,小孩子长期没人照料没有父爱,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所以在外面工作了几年,而且交了一些朋友,积累了一些资本,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技术,就回来了。


我考察几个穷地方都有“城归”回到家乡创业。在贵州的毕节地区,原来就单纯的向外输出劳动力,后来职业培训又输出劳动力,现在是出现了回乡的高潮。我们在毕节的七星观镇,发现了很多新建的面包房,做蛋糕的。贵州人本来不吃这个的,他没有这个习惯,为什么?因为在外面学会了。面包房做蛋糕、做面包,而且生意很好,贵州毕节人现在都学会了小孩子过生日要吃蛋糕,老人到了生日要送蛋糕,这样一个新的行业起来了。我们还看到农业方面现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个农民学技术热,进学习班、学农业技术。因为土地确权了,土地确权以后他感到有信心了,所以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家庭农场。过去没有家庭农场,那是美国、加拿大、荷兰、丹麦有,中国没有。但是现在有了,他在为第二代的接班用,老的在学,年轻的更要学,因为我要接班。按照这样的观念,有些地方他还是感到土地不够,要到外面去打工,土地就租了,转包给别人。田总是有人做,不会没人做。我在浙江考察是安徽人来做,在我的家乡江苏是苏北人来做,这里的人去打工、开店去了。所以中国的人力资本在变化,很多人把职业技术教育推到农民当中去了。这个巨大变化,大家想想四千万外出的农民中,有四分之一也就是一千万左右回来在家乡创业了。


02


第二个问题就是创意、创新和创业,这是中国当前又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跟我们以前书本上学到的是不一样的。西方经济学里讲“创新”这个词是一百年前缘起奥地利,后来在一百年前工业化刚开始不久,美国的经济学家熊彼德就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但是一百年前是工业化刚开始,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他的观点能够说明问题吗?举几个例子。比如他说现在的创新还是跟过去一样。什么叫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叫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对我们来说那是过去的几年,工业化刚开始制造业需要重组。但是今天这样行吗?不够的,远远不够,今天是信息重组,信息重组才有创新,不是单纯生产要素的创新。生产要素把两个企业一合并就创新了,信息不便利不行。再比如说过去熊彼德的观点是如果你要创新的话,要看准发明家的发明,然后想办法买它过来,用到经济生活中,就成了创新。比如电灯,买到他的专利我来办电力公司,今天不是这个情况。今天重在创意,无数青年人现在忙于创意,有创意是最要紧的,有了创意以后,资金自然就到了,因为很多资金找不到出路了,就在寻找谁能够提出新的创意他就投资谁。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也有道理,但是远远不够。关键在思路的转变,思路不转变,失败永远是失败,会成功吗?不成功。思路改变了新的成功就来了,就带动了更大的成功。所以这种情况就是现在成功是成功之母,这才是今天的创新。


我们预料再过几十年以后的情况是怎么样?很明显有一条,消费不是现在的消费模式、投资不是现在的投资模式,就业不是现在的就业模式,就业很可能是不要写字楼的就业,在自己家里只要有一个电脑,你的合同我承包完成,很多是会变的。还有企业家会有什么变化?今后的企业家主要是某一个新领域的引路人,不一定是现在的企业家。现在的企业家中有创新、有改变的地方,但同样有他不愿意改的,将来都是引路人。所以这就是现在发展的新常态。你现在到中关村那些咖啡店看看,坐在那里的年轻人有大学生、研究生、年轻教员、科研单位的人、民营企业家都在那里,聊的都是创意。这就是中国的变化,认识中国的国情,你要对当前人力资本有新的认识,要对当前经济中出现的创意、创新、创业有新的认识。


03


第三个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认识中国,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的国情表现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实际上是经济学中的老问题,因为经济学里面从来都是需求、供给、两方面都需要改。这个过程中,就有人不断地在里面进行刺激需求、或刺激供给。需求的调节是短期的事情,不一定是近期的任务,而供给调节被认为是中长期任务。为什么是中长期任务?因为供给侧的改革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动结构,动结构就涉及到怎么更新的问题。这个不是短期任务,中国现在正在这么做。最要紧的是让经济主体、市场主体有活力。怎么让他们有活力?让他们有活力就是产权保护。中央最新的文件强调了产权保护,主旨是什么?公有经济的产权要保护,非公有经济的产权同样要保护。这个是中央文件提出的,调动了广大包括非公有企业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过去很多做法现在已经过时了,或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只要是新的产品就能创造市场,市场是可以创造的。我在学校里经常举一个案例:一个生产木头梳子的工厂,让他们的推销员带了样品、带了订单,去推销梳子,指定了到和尚庙里去推销。第一个推销员回来了,怎么样?一把没卖掉,和尚说我光头,梳子有什么用,那你等会儿看看别人怎么推销的?一会儿,第二个推销员回来,销了好几十把。他是怎么推销的?梳子除了梳头发以外还有第二个功能,止痒、活血、明目、美容、养颜等功能,和尚心动了买了好几十把,不错不错。第三个推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几百把,而且把订单带回来了。问他怎么销售梳子的?他说我在庙里仔细观察了,香火挺旺,来的香客很虔诚,磕完几个头以后头发已经乱了,香灰已经到了头发上了,我就跑去见方丈。这个推销员说:你看看那个香客很虔诚,你应该去关心他,那我怎么关心?最好的办法,每个佛堂前面每天放几把木头梳子,他头发乱了就梳梳头,他就觉得庙里更关心他,来的更勤了。有道理,订了好几百把。一会儿第四个推销员回来,销售了几千把。他怎么销售几千把?全是订单,这么一大堆订单。他直接找了方丈跟方丈说,经常有人给你庙里捐钱对吗?有人给你送礼送油吗?对。你庙里有礼品给人家吗?木头梳子是最好的。方丈说怎么木头梳子是最好的?他说木头梳子两边可以刻字,这边你可以把庙里最好的对联刻在上面,反面刻上一些字,日行一善,佛在心中等等,这样人家觉得这有纪念意义,不是更方便了。


这四个推销员,第一个推销员一把没有销掉。关键在哪里?从第二个推销员开始就是思路,改变木头梳子的功能。怎么改变?第二个推销员他的梳子不仅梳头,而且是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可以明目清脑。第三个推销员他怎么出去的?他推销把木头梳子的性质改变了,不仅是单纯梳头的问题,而且是代表庙里对香客们的照顾。第四个销了好几千把,改变了木头梳子的功能,在这个场合木头梳子作为庙宇的名片出去,是作为纪念品而出去的。我们现在怎么在结构性改革中创造市场、创造新产品,就是要不仅是推出新产品、而且让产品有新功能,产品有新功能了就能创造市场。


04


第四个问题,消费新市场,消费在变,大家不要愁市场,关键在你有没有新产品,你的产品有没有新功能,你产品有新功能就有市场。为什么中国人到日本去买书包,因为它的书包有新功能。书包可以遮雨、防水,下雨可以当雨衣用。消费是在发生变化的,消费发生的变化就是打破一个从前固有的规则——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有理性的人,他一定是追求最低价格、最低成本,争取最大收益、最大满足。但实际上做得到吗?消费是做不到的。为什么说消费做不到?因为你要做到最优选择、最优标准的建立,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足够的货币,在座的女同志都会有体会,你要去买一件披肩,你想买到那件最好的披肩你做不到的,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个商场,有哪些商场在卖,你要一家一家看,一家一家比较记下来,等找到最满意的再去就卖掉没了。所以,人都是这样:看了第一家不行走第二家,第二家不行第三家不看了。如果买到了怎么样?满意吗?回答是凑合,凑合就是还行,就是次优选。经济中很多问题,包括消费都是次优选。


经济学次优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获得奖者西蒙在天津大学讲话的时候他讲了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你到商店去买缝衣服的针,没有哪个傻瓜跟售货员说我要一根最尖的针,一盒你自己挑吧,你拿笔记录还带放大镜,没有人那么傻,都是次优选。我要买个针,你挑吧,第一个针拿出来看看不太直,第二针拿出来看看不太尖,第三个拿出来看看行了,第四个不看了,这就是次优选。西蒙还举了一个例子,你到食堂去买菜得先排队,你有三个目标,价钱最便宜的、营养最丰富的、最合我口味的,那就挑吧,挑了半天也没挑好,后边的人在催快点,这么久还没挑好。大家都是事先想好了一个区间,最富营养的差不多,价钱便宜的在几块到几块之间的。这两个例子大家都可能有体会。


消费正在变化,消费的变化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11.11这个日子为什么这么火,大家都在等新产品,都在等新消费方式,大家都有新的消费模式,这是变化。我们刚才讲的收入逐渐增加,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所以这种情况下你要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就一定要深刻实践。


05


第五个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是维持物价稳定,所以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根据货币来的。货币学根据经济增长率的大小、高低来定货币流通量应该是多大。如果超过这个范围的,那就涨了。如果紧缩了,那就放一放。有人试验过,在货币政策的观点上,智利全部都用芝加哥大学货币学,结果不行。所以我们是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国情,你要懂得几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不仅在需求方面起作用,需求方面起作用就要防止经济倒退、防止物价上涨,要控制总量。这个是对的,但是还不够,一定要考虑供给问题,供给侧结构调整。结构调整你需要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你能够把结构调好吗?调不好,所以要调结构。还要让社会有活力,因为整个经济和社会活力有关,经济不能使社会有活力,怎么谈创新?所以要记住两条,宁肯多一点,而不要采用金融紧缩,通货紧缩比通缩膨胀更难治理,这是重要的经验。光看增长率不行,它没有把结构调整放进去,没有把自己社会的活力放进去。


第二个道理,货币问题一定要把它发展成一个国民经济问题。银行管货币,但是银行不能离开国民经济的实体。国民经济实体感到金融很难贷,甚至贷款都给大企业,不给小企业,这个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就是土地确权了,土地确权以后可以抵押。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我们听到反对声音,说农民把房子抵了,万一做生意失败了或者自然灾害来了怎么办?还不起怎么办?反对这种土地抵押就是不懂中国的国情。我们在基层调查了解到农民对于土地确权以后的地是非常重视的,是全家族都在保这个地,坏账率非常低,不到1%,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农民有一块有产权的地,他抵押会还钱的,因为他认为抵押以后地被银行拿走了损失太大了,一个家族过来保,大家借钱给他还。


0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