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我们忽略的经济学逻辑,就叫“吊桥效应”。
什么叫吊桥效应?具体点说,就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独木桥的时候,TA的心跳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而如果这个时候,独木桥对面碰巧走来另一个人,那么TA就会错把由这种心跳加快,当成是对方使自己心动而产生的心跳加快,然后不知不觉中认为,自己可能喜欢上了对面这个人。
所以“吊桥效应”在经济学上的运用就是:想要与某个人或机构达成经济合作,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最好与对方搭建一座“吊桥”;第二个关键点就是,最好还在“吊桥”上,制造一定恐惧感。
那么杨幂魏大勋的事,跟吊桥效应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有关系的。据媒体报道,魏大勋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喜欢杨幂了。
2006年,魏大勋就在博客上发誓说,为了见杨幂,他一定要考上中戏,结果经过不断努力,他真的考上了中戏。
为了杨幂,考上中戏后的魏大勋还疯狂减肥80斤,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在杨幂面前的形象变得更好一点。而且还有媒体报道,杨幂离婚后,魏大勋的住所与杨幂的住所仅仅只隔一条街。
看到了没?为了能达到目的,魏大勋一直在制造“吊桥效应”,先是考上中戏,制造与杨幂的第一个“吊桥”。
如果,你依然觉得用魏大勋的例子,来说明“有目标性地步步为营”,这种说法有点牵强,而且不够正能量,那接下来说的这位,你一定更不陌生。
这段时间,我身边很多朋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不约而同地多了一个青年偶像:易烊千玺。可以说,一开始他就是最不被外界看好的那一个,但这一两年风头有点变化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易烊千玺火了。当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疯狂喜欢那个曾经大众都看不上的小屁孩的时候,这种剧情的反转,不知不觉成了易烊千玺这19年人生的精彩成分。
他是名副其实,“把一手烂牌打得漂亮”的人。大家都知道,破局,是不容易的,甚至是很难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法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别说进步了,能原地踏步就算不错了。
不得不说,千玺的成功,很大程度要感谢他的妈妈,她好像有种本事,有种生活智慧:想做的事,总能想法子找到可行的门路。这一点,你从她立志要让千玺与众不同开始,从她让5岁的小千玺年复一年学才艺开始,从她想方设法让千玺有机会登上舞台开始,你就能感受到她的能量了。
从物理上,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点,哪怕一点点。 这句话的力量是很大的,越有自己的理解,那些我们所谓的行动力不够的状态,都是浮云了,都不堪一击了。
你看那些采访易烊千玺的视频,很多记者会问他一个问题,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你接下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的。
这个时候,易烊千玺都是沉默的,或者,都是模糊回答的。
因为,他不习惯把自己的目标说出来,而是习惯默默做出来,直接拿结果给你看的。
站在经济学分析,其实,易烊千玺已经抓住投资的精髓了:要有远见,忽视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