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舒亶及其词作《虞美人·寄公度》的背景和故事。舒亶是浙江慈溪人,才华出众,曾因看不惯属下不孝而愤将其处死,后断送大好前途。舒亶在北宋朝堂期间坚定支持新法,因乌台诗案中弹劾苏轼而备受争议。文章讲述了舒亶在面临西夏谈判时展现的勇气和胆识,同时也探讨了他在新旧党争中的立场和行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舒亶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介绍了舒亶的生平背景、才华展现及词作《虞美人·寄公度》的意境表达。
关键观点2: 舒亶与新旧党争的关系。
详述了舒亶在北宋朝堂期间的新旧党争立场、坚定支持新法以及他在乌台诗案中的行动和态度。
关键观点3: 舒亶在乌台诗案中的角色与争议。
分析了舒亶在乌台诗案中的角色,他如何解读苏轼的诗词并认为苏轼对皇帝及新法有所不满,引发了乌台诗案。同时也探讨了此案对苏轼及北宋政治格局的影响。
正文
自南北朝时期,陆凯从江南给长安的范晔寄了一枝梅花,并用一句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感动无数人后,“寄梅”便成了文人心中极风雅之事。
秦观有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汪元亮有
“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俱是妙笔佳句。
不过,在《宋词三百首》中,化用这个典故的词中,最经典的当属另一首《虞美人·寄公度》:
“公度”是谁,我们已不得而知,反正不是黄公度,因为黄公度出生时,舒亶早已经去世。
词的上半阕主要写景,写登楼所见,景中含情,通过萧瑟的秋景,分飞的双燕引出词人这个倚栏怅望的失意者。
楼下池塘荷花早已凋落,尽显衰败,抬眼远远望去,一片苍茫,水天相接。此时正值黄昏,萧瑟秋风起,吹动水面波浪翻涌,带来丝丝寒意。
我独上小楼,久久地倚靠着东边的栏杆,看分飞的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引起我一怀愁绪。
“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人的一生呀,有太多难以消逝的烦恼,尊前之欢,更是少得可怜,不如抛弃浮华,你我尽情享受每一次饮酒之乐。只是如今风雪相隔,奈何不能同醉。
这里“雪满长安道”一则喻仕途充满险阻,二是表明与好友风雪隔绝,难通音信。
词的最后一句,贴切的运用南北朝陆凯“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典故,表达友人也会登上高台想我念我,为我折下江南早发之梅,寄给我江南的一抹春色的温暖深情。
明明是我在长安登楼想你,却从对方着笔,说对方想我,这种写法也就是所谓的“对写”,在古诗词经常用到。
比如杜甫的《月夜》中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王维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等等。
舒亶这首词虽然心境是比较凄凉的,但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语言清婉雅丽,营造的意境也一流,也受到后世文人的好评,并且也入选了《宋词三百首》。
然而,后人提起这首词的作者舒亶(dǎn),却往往多加鄙薄,
将他钉在“一手炮制
乌台诗案
”、陷害诬告苏轼的耻辱柱上,对他的品行大加批判,甚至给他扣上了个“奸臣”的帽子
。
个人觉得,要全面地说一说舒亶这个人,还真的离不开
《虞美人·寄公度》
这首词。
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刚勇无畏的少年英才,一个激流猛进的铁血御史,在沉寂数年后重回朝政中心的苍凉。
舒亶,出生于鱼米之乡的浙江慈溪,才华出众,24岁那年试礼部第一,高中状元,之后出任临海县尉。
有状元背景初入仕途的他,却因为看不惯属下不孝,就愤怒地将下属下令处死,自己也留下
“一锋不断奸凶首,千古焉知将相材”
的诗句辞职还乡,断送大好前途。
舒亶被重新启用后,接受了一项非常的任命,就是出使西夏。
当时宋和西夏刚刚打完仗,虽然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这种任务要想出色的完成,还是很考验官员的能力的。
舒亶接到任务后丝毫不惧,谢绝了军方派遣的护卫好意,一人单骑匹马独闯虎穴龙潭。
舒亶在西夏君臣咄咄逼人,甚至把刀架在他脖子上的情况下,仍然不卑不亢、神色自若,不为所惧,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完命归朝后,舒亶功升奉礼郎。熙宁八年(1075年),召为权监察御史里行,有弹劾百官之责。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宰相,主持变法事宜。
坚定地支持和推行变法的政治群体被称为新党,包括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而极力反对守旧派大臣们被称作旧党,包括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
新旧党争持续了五十多年,两党更迭执政,新政时行时废,令臣民无所适从,对北宋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舒亶进入北宋朝堂时,新旧党变法之争已趋激烈,他难免会陷入党争的漩涡。
从政见上来看,舒亶是一位坚定的新法拥护者,然而从势力抱团来看,他并不属于新党中人。
舒亶在御史部门工作时,确实做了很多打击旧党的事情。
王安石的门生郑侠和弟弟王安国,都是反对新法、否定新党的,舒亶对他们的案子都从严处理。
当然,最大也是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被贬两年,主持变法的是宋神宗本人,然而朝堂上新旧两党的斗争依然不曾结束。
四月,外放数年的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在给皇帝的《湖州谢上表》中他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