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不能完成作业的家长不是好老师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29 18: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1月25日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和3000余名听众分享她感悟的“中国智慧”。期间于丹教授谈到了当下中小学生的“教育失误”问题。工作日很多家长每天都会从微信群等收到老师的作业通知,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孩子检查作业。家长和老师两端的监督都加注在孩子身上,很难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关于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一直存在争论。

客观来说学生的教育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其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更是关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更是建立起了学校和家庭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必不可少的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也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众的焦点放在了学校和家长互动的问题上。社会、学校、老师们不断的强调家校互动和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在“家校互动”和“共同目的”的口号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积极的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


但家长如何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到何种程度,大有学问。学校和家长都需要把握好那个“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这不,不可避免的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了出来。


孩子作业难度变大,家长成“助教”?



很多学校要求家长们越俎代庖帮助孩子去完成作业和各种各样的任务。家长们的学校教育负担开始增加:除了监督孩子做作业之外,还要检查其作业的对与错并签名,否则孩子就无法交差。与此同时,大量的“奇葩作业”表面上是布置给孩子的,结果却是家长在背后策划、制作……家长的“助教”工作已经变得角色不清、主次不分。


部分家长认为,帮孩子检查作业是应该的。也有家长吐槽,批改作业、辅导习题是老师的教学范围,家长本身也有繁重的工作,下班后还不得“消停”,身体实在是吃不消。“我帮孩子把作业全检查修改好了,那老师干什么?”



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下午收到了分别来自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作业。这位家长说:“手机里有十几个家长微信群、QQ群。老师每天在群里发布作业、各种任务完成评选。语文作业里有一项作业布置给家长的,要求帮孩子默写50个词,数学作业要批改,英语作业要签字。”


这位家长的家校qq群里十几位家长发送了“收到”。领了今天的“作业”,“基本上3点前老师会把作业贴在qq群里。”这位家长坦言,孩子作业量较小时,检查一遍通常十几分钟;作业量大有默写时1个小时都不够。“的确挺耗费精力的,碰到不会的数学题时最烧脑。”


“亲自操刀”,家长作业盲目比拼!



广州一位妈妈

发布帖子“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开学初,老师让每个同学把孩子假期里的活动做成PPT,分成几个系列。三年级的孩子能完成?无奈这位妈妈亲自上手做出了3个PPT。第二天女儿告诉她,她做的PPT连同另外两个家长做的一起作为他们班优秀寒假作业交到了学校。




学校的作业过繁过难,家长可以帮忙解决。然而现在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家长无奈被逼亲自操刀。个别老师“变相”鼓励那些一看就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在有意无意间滋长了学生的攀比之风。


明为学校减负,却打乱家长的阵脚

各地针对中小学生“减负令”纷纷出台,下课早了,考试减少了。家长焦虑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打乱了家长的阵脚。



各路专家、媒体都在教育家长:“隔代教育问题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课内减负了,课外却不得不随大流报了更多的补习班确保学习的质量。重担还是落在家长肩上。


双职工家长们的上班问题怎么解决,孩子下午3点就放学,难道天天早退接送孩子上课外班?哪个公司、单位允许,全职妈妈似乎又多了起来。


家长抱怨不断,学校和老师也有委屈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电视剧《虎妈猫爸》里“毕胜男”,联络其他家长强迫学校换班主任的剧情吗?虎妈作为家委会医院质疑国外留学回来班主任的教学方法,要求学校换一个班主任。剧本多数来源于生活,电视剧里的剧情很多正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某中学出新规

“教师签订课堂效果承诺书,主动接受学生及家长监督。”,近期某校邀请家长参与期末监考,家委会要求换班主任、质疑老师的教学方法等


学校和老师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现在是舆论一边倒,对老师指责多、理解少,这也让老师感到灰心沮丧,出现职业倦怠及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舆论的偏向让学校和老师开始怕担各种责任,最后还不是把问题推给家长。”


家长过度参与学校教育,经常有投诉老师的事情发生。指责谩骂的、要求换老师的、索要赔偿的,让老师本就疲惫不堪的内心雪上加霜。一位校长表示,不排除个别老师素质不高、做法不当,但希望家长不要以偏概全,对所有老师都给予负面评价。



针对“老师让家长监督学生作业”的问题,一些校长们表示,教育不是在学校学知识就完事了,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温故而知新、书本以外的学习拓展也同样重要,而这部分通常要在家庭里完成,或由家长陪伴完成。但老师不提醒,绝大多数家长不会主动过问和关注。正是出于负责任的想法,老师才会发短信指引家长,或找机会跟家长面谈,希望做好家长的“拐棍”,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广州市少年宫成长教育中心杨晓红主任表示, “很多家长不清晰自己的定位,孩子有问题就推给学校,推给老师,家长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



客观来说家长与学校的角色是不同的,从事学校教育的门槛也是非常高的,老师都需要通过专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他们更有着外行人不具备的理论和经验。如何科学配比各科教师、教师如何授课等,都是学校的“内务”,对这些教学教务,学校和教师往往会有专业的分工,家长不宜过多干涉。让非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家长参与过多,有时反而会增加管理负担。


即便学校和教师的做法真有所不妥,家长也应通过家长委员会等提出建议,以取得校方的理解和认可。而不是动辄对学校和老师大动干戈、到处投诉。



这些现象的产生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家长是要参与学校教育,但是家长要参与到什么程度? 亟需一定的规范。


家校沟通合作必须坚守各司其职的界限,不能任由一方越界。学校要求太多,家长会觉得学校懒教,转嫁教育责任;家长强制参与过多,学校会觉得家长干预教育的秩序。


我国随着教育去行政化的推进,学校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客观上也就要求家长与学校之间有更明确的权责划分,以此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找准家校之间的结合点,厘清基本的教育责任,找到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平衡点。


编辑:武司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现代教育报、新快网、中国江苏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