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堂小专员 语:
本文作者是「孤独的阅读者·万国学院」2017 届德语系优秀学员——瑶瑶,同时她也是一名语言学习者和分享者。
本文讲述了瑶瑶学习德语的经历,以及半年以来她的心得和感悟。
最先是被「孤独的阅读者」这个名字所吸引。自小爱读书,半大少年郎,人家爱笑爱跳,我独爱伏案释卷。书架上一层层的名著,是少时天马行空的梦想。十年间,读过《飘》,读过《红与黑》,读过《傲慢与偏见》,读过或悲或喜的爱恨,读过大起大落的人生。我在孤独地阅读着,也享受着阅读的孤独。
直到某日,友人提起她的老师新建了一个群,都是些有意思的阅读者,于是我怀着小小的期待,加入了孤阅。
恰是一四年二月十四日,有情人的日子,有缘人的相聚。
这里有纯粹的灵魂。不谈清风明月,只见漫天星辰。似乎是空中楼阁的话题,但却蕴藏着高屋建瓴的远望。苏格拉底式的探究,终极三问式的思考,一步步明晰的印迹。
这里有知识的渴望。犹记那年船长尚在巴尔干半岛上踌躇满志,带领一众门徒八十天攻克《西方文明简史》。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史家百态,道不尽的智慧。和其他门徒一样,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的我,竟也走完了这八十天,这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浇灌出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
这里有思辨的火花。门徒们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思的是哲理,辩的是人生。屏幕上一行行言辞闪过,见证了门徒们从芜杂的思想到精炼的思维这一过程的嬗变。有时旁观,有时下场,我也渐渐体味了思辨的乐趣。
就这样,在这里扎下了根,静待他年花开。
二零一七年二月十八日,花开正好。
获悉孤阅即将开设学术德语课程时,我惊喜万分,因为这是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呼唤。早在十年前,我就被这门铿锵有力的语言所吸引,一度辗转求学,然而十年空白,无处捡拾,只会两句苍白的「你好」、「我爱你」。我只希望这一次能用心,真正学到这门语言的精髓。
一七年二月十八日清晨,春寒料峭,指针悄悄滑过六点三十,开启一段征程。
伴随着激昂的进行曲,湛叔和船长笑谈风云,细数德语百珍。湛叔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德语的前世今生,谈词汇,谈语法,谈风土人情。半年间,无论身在风雪交加的波士顿,还是在阳光明媚的雅法老城特拉维夫,湛叔总是一脸自如地讲解着深奥的语法和文章,遇上复杂结构同学们云里雾里时,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分析;若有同学灰心丧气停滞不前时,湛叔每每用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大家,明明掌握十几门语言,还自谦不比大家,真正是学者风范,哲人气质。船长则是一位潇洒恣肆的灵魂画手,插科打诨间勾勒课堂插图,让同学们捧腹的同时又能印象深刻,称得上是妙笔生花,让人歆羡不已。
于是每个周六的清晨,赶赴这一场德语之约,我爱的德语和我爱的课堂。德语艰深,世人皆知,总有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无他想,唯有喜爱二字。师者如山,巍峨高峻总让我等学子心向往之,唯有不懈攀登才不负谆谆教诲之情。
于是这半年来,终于能真正接触到德语世界的无数英灵。读马克思,看他平实笔触下被资本主义吞噬的鲜活生灵;读卡夫卡,看军权治下的平民是如何孱弱无力;读希特勒,看什么叫做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在湛叔讲解下,这些往日晦涩的文字一一跃然纸上,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德语的内涵和魅力,这才是我所期待的课堂,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本质。
半年时间一晃而过,盛夏八月,随着最后一堂课落下帷幕,也迎来了最终的期末考验:四篇德语文章的翻译。我选择了其中的三篇:《唯物主义论》,《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铁血宰相俾斯曼》。不知不觉间已能读下这些涵盖哲学、文学和史学的文章,埋首翻译时,回顾一路以来的德语经历,感慨良多。我非大牛神人,只一腔对语言的喜爱,虽十年饮冰,到底热血难凉,区区拙见,博诸君一笑尔。
选好一本材料,对语言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市面上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的教材,从字母到音标,从你好到天气,按部就班,可以学,但总觉得提不起劲,就像十年前的我所面对的那样。我承认这些基础的重要性,但对我来说,德语最大的吸引是浩如烟海的著作,我渴望在另一片时空与无数英灵对话,难道我能和他们谈论「今天吃什么」、「天气怎么样」这样的话题吗?所以一拿到课本,我立刻怀着忐忑的心情翻阅了目录。这一下就发现了它的独到之处。课本从第一章开始,除了必要的语法点讲解,还配有文章介绍德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逐渐深入,会遇见马克思、尼采、卡夫卡、海涅等等一系列让我期待已久的著作,于是我知道,终于遇见了我的Mr. Right——
German for Reading
。在这里也推荐大家,
任何书拿到手都先浏览下目录和前言
,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
有了利器,就要开始打磨。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社团和群就已经发布了
课程大纲
,里面有详细的课程进度和每周计划,我在仔细阅读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原本正式课程从一七年二月十八日开始,将跨越二十六周于八月中旬结束,但由于我工作关系,六月开始就将进入繁忙期,到时恐怕无法专注于德语学习,所以我的自习计划会在时间上进行压缩。此外,由于自己对语言的热爱,不需要外界监督也会自觉自发投入学习,所以效率还算比较高,因此,我的计划还给自己补充了一些额外材料。
在全面掌握了课程信息和自身情况后,我的
德语自习计划
初步制定如下:
课本材料:
全书共二十四章,每周两章,共需十二周计三个月于五月中旬完成,之后将开启一轮复习,预计同步于八月中旬和课程同时完成。
补充材料:
传统教材,主要用于补充基础词汇,共二十八课,每周两课词汇整理,预计六月完成。
Coffee Break German:
听说材料,主要用于对话和听力练习,共四十课,每周两课,预计课程结束时同步完成。
有了整体计划才能对全局有把握,当然我也留有一些机动时间,这样就算出现一些状况,也能有余地及时调整。另外我并没有像大部分同学那样每天每个时刻规定好任务,作为工作党,无法确保每天工作量和突发情况,因此我会根据每周工作量(我可以提前一周知悉大体日程)打散任务,确保一周之内完成即可。
事实证明计划整体是可行的,除了跟着老师节奏正常听课之外,我在五月二十六日翻译完最后一篇课文,在六月六日完成词汇整理,也算基本落实了计划。不过最大的遗憾是 Coffee Break German 没有完成,一方面是整个过程中对听说需求不大就懈怠了没有继续,另一方面是五月又开始了另一门语言的学习,时间划拨过去一块,所以这点我计划在下一轮后续补上。
我喜爱语言,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结束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捧起书品读经典的时刻,是我最大的期待和奖励。曾经在社群里提起,工作最忙的时候一天辗转三个城市,我就在大巴上悬着胳膊翻译课文,在高铁上争分夺秒刷单词,陶醉在德语中,连路程也变得不再漫长。当然我也深知,真正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挑战,所以我总结了一些同学们或许会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浅见,和大家共勉。
记得船长曾经说过,「有效并不等于有效率」,深以为然。人生苦短,想做的事那么多,想看的书那么多,不提高效率,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呢?为了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我采取的是
断网闭关法
。很简单,开始学习的时候,直接关闭 wifi 关闭流量,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刷朋友圈,不好意思断网了,想看看微博,不好意思断网了,想聊几句天,不好意思断网了。人为制造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样一个诱惑颇多的大千世界中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让你最大限度隔绝外界干扰,静心学习。
断网时,手机唯一的作用就是计时。我会设定
倒计时
,给自己
紧迫感和任务感
,避免出现自习最大的问题:拖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看书时,一小时完不成,不急,继续来一小时,一天完不成,不急,继续来一天。毕竟这不是工作任务,没有考试压力,也没有人会来检查你到底学得如何,你不完成,不会有人指责,一切全凭自觉。所以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我会在第一次的时候试验自己的任务强度,之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调整。
最终,当我采取了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后,成果超出了我的预期,半小时三四百词汇不在话下,文章看两三遍就能翻译,真切的感受到了效率带来的惊喜。至于有同学担心闭关期间错过信息,我的做法是在一个阶段完成后连网查看消息,当然仅仅看消息,所有娱乐项目依然不打开,等当天全部任务告一段落后才会考虑做其他事情。也会有同学疑惑遇到生词想查单词,或者有发散内容想搜索了解怎么办,我想说的是,
克制,克制,再克制
。设立闭关期和倒计时就是为了纯粹学习,遇到生词可以标记,遇到想拓展探寻的也做好标记,等之后继续学习时再去查找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免在这一阶段扰乱重心。
实际上我非常不希望把词汇和文章分隔开讨论,
词汇只有在语境下才是有血有肉的
。不过鉴于大家不管是英语学习还是德语学习都面临背单词的问题,尤其是德语单词相较英语更长更拗口一些,而我虽不敢和大牛相比,但自认为单词记忆还算不错,这里就抛砖引玉,简单说一下自己学习单词的体会,大家酌情参考。
首先,我个人不喜欢连续背单词超过太长时间
。我常常听到背单词背一上午或者几小时的情况,让我非常诧异。我刷单词不会超过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一天刷一遍或两遍,刷单词时间不固定,可能早起时,可能午休后,也可能临睡前。甚至在我后期忙碌出差时,每天刷单词的时间是等候高铁和行驶途中的半小时。之所以如此随性,是因为单词背诵并没有包含在我每日任务中,可能有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我之前的学习计划里关于词汇的任务是整理而不是背诵,那为何一门语言的学习会没有词汇背诵任务呢?这就要提到下一点了。
第二,我个人喜欢先分析词汇再进行整理最后记忆。
拿到一个单词不加思考就开始死记硬背,背不住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老师怀疑人生,文章看不懂怪单词没背好,口语说不出怪单词没背好,学到头啥也没学会怪单词没背好,这些年,单词替多少学而不思的人背了锅。市面上诞生了那么多词汇班记忆班,教授各种谐音法联想法词根词缀法,只有一个目的:背单词。呜呼哀哉,本是最基础的一件事,何苦搞那么复杂?来说说我采取的方法吧。其实也很简单,一篇课文在同一语境下必然有很多相关词,比如《资本主义》那篇,提到了工人、工厂、童工、车间等词,那我会把他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理成一个类别,词以类记的好处是你可以同时记住一串词,之后想表达时你大脑里的语料库就可以同时反映出这一串词汇。当然光分类不行,还要看构词,要思考这个词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分别代表什么,遇到类似的成分就总结在一起。还要关注词性,看看哪些词经常是什么词性,再去找找例子看看是否可以验证。所以别小看整理词汇,这绝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过程,而是对单词的拆分和重组,经历了这一过程再去背诵,那就只是温故而知新了。
最后,我个人非常认同一句话:「单词记忆,在于次数,而不在于停留时间。」
湛叔曾经也说过,一个单词,你看它十分钟二十分钟,说不定过了几天还会忘;但是如果你看它十遍二十遍,那它就会停留在你记忆里了。把单词从生命里的过客变为密友,靠的就是重复多遍,祝大家早日和单词交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