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胜仗的关键在于人才。
“人的成长是最慢的,所以必须从小、从早开始进行培养。”总结自己走上国际舞台最高点的原因,励建安回忆起在苏北建设兵团抢收小麦的经历:年轻人,一垄地,太阳雨,争分夺秒,前路漫漫……
他认为这满足对人成长需要培植的三大要素:
第一是好奇心,保持旺盛的永远的对未知的探索,有机会创造和思索;第二个是意志力,遇到困难后,目标明确,坚持到底;第三个是宽容,必须有胸怀,团结大多数人跟你一起去奋斗。
在他看来,作为学科带头人,需要有远见还需要有沟通的能力。“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你的高度,而是在于你身后的团队。”对于团队的培养,励建安既把握住微观又把握住宏观。
谈到自己科室连续4年全国排名第一时,励建安讲到成为国际标杆医院的经验,以身作则之外,第一条就是不惜代价地招人,扩大队伍。
所谓不惜代价,就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力,哪怕牺牲奖金,也要把人聚集起来。现在,科室加起来有二十多个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十二个治疗师,还有十几个高级职称的医生。
作为康复中心主任,励建安的小目标显然已经完成。
不过,想要成为中国康复医学的布道者,又该如何把握?“我国治疗师的缺口在三十万以上,我们不能等十五年、二十年才等到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人上来。”如盖楼,工期将近,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止步不前,不能修改图纸,那么只能增派人手!
“人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可能拔苗助长
”
,康复医学高速发展的现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对励建安来说是当务之急。
为此,励建安想到的是“三条腿走路”。
第一条是长远之计——抓学历教育
,促使更多的院校发展康复治疗和康复医学相关的专业。“扎实但是缓慢。”励建安如此评价,“学历教育一年培养一、两万人,我国治疗师的缺口在三十万以上,我们不能等十五年、二十年才等到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来工作。”
所以有了第二条腿,康复专业人员规培
,包括医师、治疗师、护士。“现在全国都在做,逐步建立康复专业队伍的毕业后教育体系。”
第三条腿是短平快的方法——推行临床医务人员康复医学能力的培训。
励建安坦言,如今,临床-康复一体化的大潮已经涌现,许多临床科室都在发展专科康复治疗,特别是早期康复。许多二级医院 在转型为康复医院。因此要推行各专科医生和护士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推进临床-康复一体化的进程。
说到自己在推动康复事业中的贡献,励建安说:“我愿意做连通中国与国际康复医疗的桥梁。”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