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味读书
纵观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一一为您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园地  ·  海口市公开课 | ... ·  2 天前  
历史园地  ·  海口市公开课 |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黑豆用醋泡一泡,没想到作用这么大,老祖宗的中 ... ·  6 天前  
一览扶桑  ·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拿个小本本到处盖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味读书

掌握国家高级机密,隐姓埋名30年未见亲人,他说自己一生无悔,这才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有味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01 18:19

正文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01

 

从1958到1987年,

近30年间,黄旭华一次家也没回,

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人。

30年间,他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

隐姓埋名,默默无闻,被亲人误解。

直到1987年,通过一篇报告文学,

母亲才得知儿子这些年呕心沥血,

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

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

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可因为中国无一人了解相关技术,

1959年,赫鲁晓夫来访,

我们再次提出了研制核潜艇一事,

希望苏联方面能给予协助。


然而,赫鲁晓夫非常傲慢:

“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

不是你们中国可以搞的!”

毛泽东一听,愤怒地站了起来,

“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

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

改变了黄旭华的人生。


 

02

 

1924年2月24日,

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

父母皆行救死扶伤之善,

开设药房,悬壶济世,仗义疏财。

看到父母的善举,受人尊敬,

3岁便能唱颂歌的黄旭华,

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


就在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了,

他在长兄带领下辞别双亲,

走了4天抵达百年名校聿怀中学。

因日本人的炮火,学校迁入山区。

日机整日轰鸣,宿舍条件极差,

不到两年,战事越发吃紧,

黄旭华又只能去广西求学。



听着隆隆炮火,

看到同胞备受欺凌,

黄旭华心中隐隐作痛。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

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受欺负?

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中国,

连一张课桌都摆不下?”

1941年,黄旭华又花费两个月,

经韶关、坪石、湘南抵达桂林,

路上风餐露宿,差点饿死。


在桂林中学,

他接受严格系统的学习,

不仅领略了柳无垢的渊博学识,

秉承了数学老师许绍衡的代数才赋,

并开始思考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

“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

造大炮,造军舰、中国之所以弱,

就是因为国防科技太落后了。”



日寇的铁蹄逼近桂林后,

黄旭华不得不再次离开。

这一路上,历经艰险,错过招考,

又让他在大学门外多学习一年,

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

进入造船专业学习,以图科学救国。


大学期间,黄旭华非常刻苦,

系统接受西方知识体系,

得到了许多造船大师的指点。

此外,他还多才多艺,救助地下党,

成为许多学生运动的参与者。

在这4年里,他时刻记着理想,

唯一的心愿就是尽快成长起来,

为祖国的国防做贡献。

 

03

 

毕业之后,

因为行政能力出色,

黄旭华本可以走上仕途。

但从政不是他的追求,

技术工作才是他的理想。

经过反复向上级申请,

终于来到船舶工业管理参与制造。


一年后,在同周总理、聂荣臻等人,

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

毛泽东主席喊出那句口号: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随后,国防科委组建成立,

一个研制导弹核潜艇的29人队伍,

平均年龄不到30岁,黄旭华就在其中。


就在这一年,他辞别了父母,

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工作,

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

也没有留下一个通讯地址,

一走,就是30年。



队伍组建起来了,

面临的困难也跟着来了。

整个研发团队无经验、无技术,

当时别说是制造核潜艇,

大家连核潜艇见都没见过。

很多人臆想当中的核潜艇,

就是在常规潜艇中加个核反应堆,

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最终,团队先从调查入手,

在浩瀚无边的报刊里面,

大量收集各种核潜艇零碎资料,

汇总成一个核潜艇的总体布局。

不久后,团队又得到两个玩具模型,

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

科研队伍坐实了资料内容。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

几乎都是一次挑战。

当时没有电脑,

所有数据都靠算盘和计算尺。

为了得到最准确的计算结果,

团队分成两组彻夜反复计算,

如果得出的数据不统一,

就全部推翻从头来过,

直到得出一模一样的数据。


此外,潜艇的重心、重量,

直接关系到它的不沉性和稳定性。

没有高科技测量和控制手段,

团队就只能用最笨的方式,

在舱台入口处摆一个磅秤,

进舱和出舱无论拿任何东西,

都必须在上面称一下,

这样“斤斤计较”的办法,

贯穿在整个研发过程中。

 

04

 

1965年的春天,

科研团队来到渤海湾一个荒岛,

在那里成立“核潜艇总研究设计所”,

黄旭华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荒岛上乱草丛生,条件极苦,

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大家不但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

还要顶住一些外界的运动干扰。


研制过程中,

黄旭华设计了7个专攻技术,

动力、线型、结构、水声、

武备、通讯、生命保障。

在攻克这些难关时,

他的领导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当时正是他在的决策下,

核潜艇解决了重大难题。



核潜艇发射导弹,

自身稳定性极其重要,

据说,美国为此在舱室里面,

专门安装了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

利用其加速旋转来稳定潜艇。

可是按照当时中国的技术和生产力,

要制造这样一个体量的陀螺,

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另外,加入陀螺需要扩大舱室,

最终将会严重影响潜艇速度。

面对难题,黄旭华发动理论研讨,

反复验证数据得出一个结论:

“只要在稳定仪上下功夫,

不需要放这个陀螺也可以。”

结果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都在用,

万一我们不用,以后发射出去,

打不中或者潜艇翻了,谁负责?”


面对这样大的压力,

黄旭华觉得,只要理论和数据可靠,

就不能迷信美国的技术。

请示上级后,最终放弃了陀螺,

事实证明,黄旭华是对的。



在潜艇的线型上,

美国尝试了每种设计,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可黄旭华觉得,一万年太久了。

在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后,

他直接选中了水滴线型,

这大大缩短了整个研发过程。


1970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

“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65年上马,1974年正式交船,

对于科技落后、经验全无的中国,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05

 

核潜艇的研发,

最关键的是极限深潜,

这个实验风险性非常大,

扑克牌大小的铁皮在水下,

要承受一吨多的海水压力。

每一个焊缝和管道都要经受考验,

最小的疏漏,都可能艇毁人亡。


当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深潜时,

就出现过“全军覆没”的重大事故。

所以在深潜实验之前,

不少科研人员都写好了遗书。


黄旭华当时也十分担心,

“如果有什么知识超出我的范围,

有什么潜在危险我们不清楚,

那这次实验万一出了什么事,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

他当即做出一个决定,

跟着试潜人员一同下水。



最终,极限深潜成功,

黄旭华像孩子一样兴奋飞奔。

他是世界上首个亲自下水,

做深潜实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当初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如今已成为62岁的老人。

试验成功后,他兴奋提笔: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

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

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

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1987年,中国的核潜艇,

还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潜航纪录,

在规定海域水下航行长达90天,

打破了美国84天的纪录,

总航程相当于赤道一圈。



丰硕的科研成果,

都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

用自己的热血年华换来的。

30年里面,他从没去过老家,

连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一面。

家人知道他在北京工作,

但从来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直到1987年,

上海的一篇报道文学,

讲述了核潜艇研发的过程,

这都不能透露黄旭华的真实姓名,

只能用“黄总设计师”替代。

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

因为文中提及黄总设计的妻子,

老人家这才知道儿子的事业。


她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

每一次都是满脸泪水,

并特意将全家人叫到一块:

“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黄旭华曾经对别人说过:
“如果你想要升官发财,

不管你有多高明的技术,

都不要到我的团队里来!”

在这个核潜艇科研团队里,

每一个都用自己无悔的人生,

为国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经有人问黄旭华:

“您对忠孝二字有何感想。”

老人家铿锵有力地说: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我们核潜艇战线的广大厂工,

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

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

如果你们要问他们有何感想,

他们会无比自豪地说,

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

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

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儿女,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

此生属于核潜艇,

此生无怨无悔!”

 

06

 

虽一生奉献科研,

但黄老并不严肃刻板,

晚年生活也充满乐趣。

黄老擅长扬琴、口琴,

还会拉几曲优雅的小提琴,

周末常带着儿女们聚在一起,

高高兴兴地开一场演奏会。



更厉害的是,

黄老祖父是前清武秀才,

父亲也略通一些武艺。

黄老幼时练过套路、长拳,

后来还将太极和各种长拳结合,

自创了一套拳法作为晨操。

有一天,黄老在阁楼上取东西,

脚下一滑,眼看着人要摔下来,

只见黄老一个后空翻平安落地,

当时就把小女婿给惊到了。



黄老能有如此成就,

当然也离不开夫人的默默支持。

当初深潜实验下水之前,

明知丈夫此去会有危险,

夫人李世英还是对他说:

“你必须去,你要是不去,

以后这个队伍还怎么带?”


黄老将老伴儿称为“三品夫人”,

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

老伴儿则将他称作“客家人”,

每次黄老从单位回来小住,

李世英就打趣说:“又回家做客了?”

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

“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07

 

约翰·肯尼迪,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些什么,

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现如今93岁高龄的黄旭华老人,

最大的梦想,依然是核潜艇,

他希望中国的国防科研,

能够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至今还在培养新的技术人才,

为科技发展奔走呼号。


我们能享受和平与安稳,

全都离不开黄老这样的人,

离不开他们一生默默奉献。

他们在祖国最贫弱的年代,

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

用自己的坚挺的脊梁,

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



再多的语言,

都不够表达万千敬意,

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

他们一生无悔的付出!

再次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