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行业正处于从经验传承向数据驱动转型的关键期。近年来,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密集出台,中医医疗服务机构也迎来了多重机遇。
2025年1月9日,
问止中医科技
TCMTech Inc.
(下简称"
问止中医
”)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据悉,此次
IPO问止中医拟将募资用于8个方面,其中包括用于将公司业务拓展至海外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据问止中医招股书披露消息,公司近九成收入来自于线上诊疗,近九成患者就诊通过线上完成。业内观点认为,当前
AI赋能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符号,利用现代化新兴技术与传统中医行业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中医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AI赋能中医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日趋扩增,市场竞争格局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
中医诊疗服务作为一项传统且成熟的医疗终端业务,能否形成具有显著差异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服务模式,决定了中医诊疗服务企业的发展前景。
问止中医成立于2018年6月,总部位于广东深圳,是一家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以线上互联网医院、线下中医诊所的医疗服务为其主营业务,同时也有推广销售中医生活产品和提供“中医大脑”订阅服务。
据招股书信息,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问止中医营收分别为6216.9万元、1.89亿元、1.73亿元,期内亏损分别为1.54亿元、1.94亿元、5572.1万元。
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平值变动影响,经调整净溢利则分别为515.2万元、4303万元、4950.7万元。
截至2024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由此前约55%增至60.7%,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为9687.3万元,流动负债净额为4.81亿元。
除了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问止中医还向患者销售中医生活产品,问止中医主要以问止轻养品牌提供一系列中医生活产品,主要包括中医养生产品,如可食用草本药粉产品、原生草本产品、草本茶产品及草本个人护理产品,及中医知识产品,主要包括在线录播课程及书籍。
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3年/2024年前九个月,销售该等产品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6.1百万元、人民币13.6百万元、人民币8.3百万元及人民币10.3百万元,分别占总收益的9.8%、7.2%、6.4%及6.0%。
截至2024年9月30日,问止的中医养生产品的库存单位总数超过90种,平均售价约为人民币83.60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两大业务支柱分别为中医大脑(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精一书院(网络中医社区)。本次IPO最大的亮点来自于问止中医自主开发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作为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可以支持医师为患者提供准确、个性化及有效治疗。据介绍,截至2024年9月30日,该系统已积累超过亿级参数及超过1万首方剂,涵盖3000多类病症,其目的是能够让医师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个人知识及经验的依赖。
根据招股书,“中医大脑”除了问止中医自用,也向医疗机构、医生及其他企业客户等客户提供专有中医大脑的订阅型版本。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收益分别为人民币5.7百万元、人民币8.2百万元及人民币7.9百万元,占总收益的9.1%、4.3%及4.6%。
作为以线上医疗为核心的AI赋能中医医疗服务公司,问止中医也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鲜明特征。
招股书显示,按中医医疗服务收入计算,2022年、2023年及2023年/2024年前九个月,问止中医的在线问诊及处方服务分别占约93.8%、92.5%、94.1%和89.4%,线下诊所分别占约6.2%、7.5%、6.0%及10.5%。
业内观点分析认为,就当前市场格局来看,国内中医AI市场高度分散且处于起步阶段,换而言之有较大的整合、扩张空间。据灼识咨询报告,截至2023年末,国内共有1.26万家中医AI供应商,前五名市场参与者共占5.4%的市场份额。由此,本次IPO,公司的拟募资用途即包括扩大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拓展应用场景范围,加强供应链能力、扩大煎药中心并探索开发院内制剂,升级现有中医大脑软件并增强技术能力等。
当前,AI赋能中医医疗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未来发展形势可以简单概括为“政策推动、技术突破、需求驱动、潜力巨大”几个关键词。随着AI+中医医疗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许多企业已经在细分领域的赛道上开始了新一轮的竞逐。
目前,我国正在布局AI+中医诊疗的企业有当下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内容包括与中医机构合作、结合中医理论数据库进行AI诊疗以及探索拓展中医理论以进行辅助诊断和健康管理等项目;医疗科技公司如微医、平安好医生等企业利用AI技术开发中医智能问诊系统,以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优化中医诊疗的流程以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传统中医药企业如同仁堂、固生堂、康美药业等,结合AI技术开发智能诊疗设备和健康管理系统以及利用AI技术优化中药研发和生产流程等。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的数据,2022年中国中医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2,820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8,160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速为12%;其中,中医诊断和治疗服务的市场份额最高,2022年份额约为45%。受益于中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各类慢性病患病率提升,预计中医诊断和治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5,76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9,890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速为20%。
2024年8月,“中医医疗连锁服务机构第一股”固生堂中医连锁管理集团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固生堂营业收入约13.65亿元,同比增长38.4%。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固生堂的业绩表现相当亮眼。立足基层医疗,固生堂聚焦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问题,在引导优质医师扩容下沉,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以及推动基层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医,不断提升中医看诊效率和产品标准化水平方面,固生堂也有所尝试。截至2024年9月,固生堂已拥有完全自研的信息化基础,包括HIS处方系统、门店数字化管理系统、CRM管理系统、互联网医院、运营中后台支持体系等,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深入分析和挖掘用户需求,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诊疗效率。
固生堂立足基层医疗结合现代化AI技术,在向上、向善发展模式下,医生可通过多点执业体现劳动价值、获得收益,患者可以更便捷地在家门口看到名医,名老中医的名方能够转化为院内制剂、创新中成药固化下来。
同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背景下,固生堂加速布局数字化中医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商业模式。
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同仁堂近年来积极布局AI中医医疗产业,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AI赋能中医诊疗这一支柱性领域,同仁堂开发了基于AI的中医智能问诊系统,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提供初步诊断建议,辅助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同时同仁堂也利用AI图像识别和传感器技术研发了智能舌诊仪和脉诊仪,能够自动分析舌苔、舌色、脉象等中医诊断关键指标。
同仁堂积极探索将数字化技术与AI技术结合,赋能其传统中医药业务。
通过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系统,同仁堂股份利用AI技术整合了重点药品的相关知识节点,总计达到2万余个,包括属性、成分、功能主治等信息。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同仁堂还通过AI技术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系统,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服务的结合,用户可以通过指尖点触“云手册”进行答疑解惑。
传统中医药的产业离不开临床诊疗与药物应用相结合,中药的应用自然也是一大重点。在中药研发与生产板块,同仁堂利用AI技术加速中药新药的研发,通过大数据分析中药成分、药效和配伍规律,优化传统方剂。在中药生产环节,同仁堂引入AI技术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推进现代化工业生产方面,同仁堂股份在大兴生产基地新增了9克线智能制造项目,完成了试产品种的制丸、晾丸、蘸蜡、外包工序的连线试产,显著提升了产能。
业内观点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AI赋能中医医疗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日趋扩大。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与AI融合的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涵盖辅助诊疗、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AI赋能中医医疗将在提升诊疗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