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虎嗅APP  ·  国企风商场,成了年轻人的进货天堂 ·  2 天前  
36氪  ·  山姆不是没有焦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S-Tech:为什么你就是对手机拿得起却放不下?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17 18:22

正文

S-Tech 社交斋戒研究系列

——前序篇 Vol.1

主创说

习惯于刷遍社交网络的新鲜事再去睡觉?习惯于发了朋友圈后心神不宁的关注红点提示?明明工作很忙可还是忍不住定时查看SNS?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说着要在网络世界里保持独立和清醒,却还是不由自主的深陷社交网络。


本周起,我们将陆续推送“S-Tech 社交斋戒研究系列 ”文章,这一趟发现之旅,我们将重点关注“社交网络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并作出可能的阐释,让我们启程吧......


图片来自  meihua.com

作为社交网络斋戒(SNF)的前序研究之一,本期的出发点是大家热衷社交网络的“前因”。纵观SNS的研究领域,社交网络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有很多,在本期,我们将从人类本身出发,重点介绍两个方面——“自我控制”和“奖赏回路”


关于“自我控制”的三重疑惑

——什么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早期心理学家往往将自我控制作为意志的同义词,大多从理论层面对它的概念进行界定。随后,不同的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自我控制,从而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定义。Tangney(2004)提出,自我控制指制服或者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趋势并且控制使其不依照冲动行动的能力[1]。Telzer(2011)认为自我控制是调节、操作、控制个人冲动性的想法、情感和行为的能力[2]。Duckworth(2011)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我的努力控制,为了达到长期的目标,自我控制的个体比冲动的个体能更好地调节他们的行为、情感、注意等冲动行为[3]。


通过比较和分析有关学者对于自我控制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需要对自我控制进行了界定,但自我控制的本质内涵包括以下两点:1)自我控制是个体有意识控制冲动行为、抵制满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2)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执行能带来长期利益和目标指向的行为[4]。


图片来自diyitui.com/


——自我控制与幸福感有关吗?

那么,是不是高自我控制者意味着更自律,意味着生活得更幸福呢?答案不是绝对的,有关于高自我控制者和低自我控制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区别,Zabelina通过研究发现[5]:

低自我控制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与消极)和生理状态反应;

高自我控制者由于很少受当时情感状态的影响,在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

自我控制具有某方面的人格特征,例如高自我控制者相对于低自我控制者来说更内向,即高自我控制者会有某种程度的情感克制特征。


——我们是如何进行自我控制的?


自我控制的机制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学界解释自我控制机制最具代表性的是两阶段模型、双系统模型和能量模型,分别阐释了自我控制的过程、结构和能量损耗。

过程

自我控制的过程可以由两阶段模型(two-stage model of self-control)阐释,该模型是由 Myrseth 和 Fishbach 提出的,他们认为成功的自我控制依赖于两个阶段的加工,阶段一为识别出与自我控制有关的矛盾,阶段二为调用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6]。

结构

具体来说,当面对某种诱惑时,个体首先要鉴别当前的放纵与追寻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即第一阶段),如果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将会采取自我控制来抵制当前的诱惑,促进对目标或理想的追寻(即第二阶段);相反,如果无法识别出矛盾,即认为当前诱惑和长远目标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时,就无法称为是成功的自我控制了。

能量损耗

在我们沉浸于社交网络时,一般情况下,个体会认为零碎的时间不足以阻碍整体目标的进行,因而自我控制并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比如面临考试、重大项目等情况下,自我控制力强的个体会有意识的选择回避社交网络,减少它带来的时间损耗,从而成功实现自我控制。


图片来自mini.eastday.com/

什么是奖赏回路?

个体在行为过程中获得快乐,称之为奖赏(Reward),奖赏是调节控制行为的基本要素。奖赏回路也叫做边缘系统多巴胺奖赏回路,是包括伏隔核,尾状核,壳核,丘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大脑深部核团以及内侧前额叶等部位共同组成的神经网络,接受多巴胺能、谷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纤维的投射 [7]。大脑的奖赏回路调节奖赏、情感和动机相关的学习和记忆。


——奖赏回路带来的快乐


奖赏是以驱动激励为基础的学习,对刺激的适当反应和目标导向行为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当我们做出某一种行为,如果立即获得行为的结果,并且是有益的结果,大脑就会认为这种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是“正面的”,会继续鼓励我们重复这种行为;而如果我们的某种行为无法立即产生效果,大脑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无效的,要求我们停下。


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热衷于刷社交网络。只需简单的动作就可看到新的信息,对于奖赏回路来讲,是轻而易举的正反馈。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则是一项长期工作,无法产生即刻反馈,因此我们更容易沉迷社交网络或游戏,却总是很难学习。


图片来自diyitui.com


——点赞 = “点亮”大脑奖赏系统


将范围缩小,奖赏回路对于成长中的大脑有特别的作用,这就代表着青少年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要大于其他人群。有新的证据或许可以解释其原因:神经学家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点赞”可能令其成长中的大脑特别陶醉。


来自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的科学家们扫描了正在使用社交网络的青少年的大脑,他们发现,每当青少年看到他们获得了很多“赞”的照片时,大脑中与从事奖赏的某一个部分同时活跃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大脑地图中心的研究员Lauren Sherman及其团队招募了32名青少年,年龄从13岁到18岁,他们要求这些年轻人从他们自己的Instagram账户中提交40张照片作为种子,然后将其中的148张照片给他们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之上。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照片流已经被其他50名青少年看过了,这些少年也是参与研究的一部分,而且这些照片在这些青少年中赢得了很多“赞”。


当青少年看这些照片时,研究人员用核磁共振仪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并观察到了他们大脑刺激区域的一些图像。例如,当一个参与者看到自己的照片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赞”的时候,大脑中与社会活动和视觉有关的几个区域被点亮了。尤其特别是,一个被称为伏隔核的区域特别地活跃。研究者注意到,当一个人做一些诸如吃巧克力或赢了钱之类的高兴的事情的时候,这一区域关联于奖赏并被点亮了。这表明,用“赞”验证的体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奖赏。


过去对伏隔核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儿童或者成年人,当涉及奖励活动时,青少年大脑中的这一区域尤其活跃。在伏隔核收缩之前的青春期,伏隔核长到了最大的尺寸,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在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期,无论是和朋友一起聚会,还是听你最喜欢的音乐,又或是吃到了美味的食物,都会让你意外地觉得很美好(Laurence Steinberg,2015)。

参考文献:

[1] Tangney J P,Baumeister R F,Boone A 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 Pathology,Be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271-324.

[2] Telzer E H,Masten C L,Berkman E T,Lieberman M D,Fuligni A J.Neural Regions Asociated with Self Control and Mentalizing are Recruited During Prosocial Behaviors Towards the Family[J].NeuroImage,2011,58(1):242-249.

[3] Duckworth A L.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trol[J].Proc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7):2639-2640.

[4] Hagger M S,Wood C,Stif C,Chatzisarantis N L D.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etin,2010,136(4):495-525.

[5]Zabelina D L, Robinson M D, Anicha C L. The psychological tradeoffs of self-control: 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3):463-473.

[6]Myrseth K O R,Fishbach A.Self-control:A Function of Knowing When and How to Exercise Restraint[J].Cu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18(4):247-252.

[7] Gallagher JJ, Zhang X, Hall FS, et al. Altered reward circuitry in the narepinephrine transparter knockout mouse [J]. PLOS One, 2013, 8(3): e5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