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紫园路社区养老服务站参加联谊会。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来源: 参考消息网
港媒称,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中民投)正“逆势而动”,不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之际建设老年人居住项目,而是希望管理更多住宅物业、以寻求更大份额养老市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3日报道,中民投副总裁、该公司旗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商中民未来董事长王晖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若干年内管理全国各地18亿平方米住宅物业,比目前的7亿平方米翻一倍不止。
她在接受《南华早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管理着大量房地产项目,这将为我们更好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奠定坚实基础。金融、保险和医疗服务将会融入我们的业务平台。”
世界卫生组织称,到2050年,中国内地65岁以上退休人口将从2010年的1.1亿增至3.3亿,老龄化速度比许多发达经济体快得多。
王晖说,中国养老市场目前价值约4万亿元。
报道称,包括万科、绿城、恒大和远洋集团在内的中国顶级房地产开发商正在加大对老年人居住项目的投资力度、以增加养老院数量,希望从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利。
但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对养老护理床位的需求可能被高估了。
星展银行称,在2015年底,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中,每100人约有4.7张养老床位,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为5张和5.9张。
报道称,北京计划在2020年前将每100名老年人的床位数量增加到5.9张,远远超过了愿意花钱获得床位的少量人数。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事务学教授徐家良说:“社区养老服务之意义在于,要照顾好老一辈人,重要的是组织更多活动,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
他说:“中国还需要放开金融领域,开发更多信托产品来支持养老业发展。”
养老服务业市场前景可观
“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投资潜力巨大。”1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施子海在北京举办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有多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供参考:中国老龄人口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日趋严峻,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突破1亿,约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4,此后将长期保持在1亿左右。失能和半失能人口也将从2017年约3900万上升至2050年约8200万。
面对巨大市场,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然而,我国养老产业仍面临供给结构不尽合理、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
我国养老服务业缺资金、缺设施、缺服务、缺人员,最大的短板在于居家养老。不仅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较低的问题,而且社区服务基础薄弱,政策扶持聚焦不够,专业组织发育滞后,支付机制尚待建立。
专家认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关键在于聚焦需求。老年人在普通生活方面需求最大,相关服务的专业性较弱;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将引领新趋势,未来前景可观;健康照护方面需求的刚性和专业性最强,缺口也最大。
“当前,老年群体发生结构性改变,有钱、有闲、有意愿过上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新生代老年人增多,推动了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吴玉韶建议,居家养老服务要用标准化、专业化解决“粗”的问题,用规模化、连锁化解决“小、散”的问题,用智能化解决可及性与效率低的问题。
杜鹏建议,要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的支持性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结合与长期照护体系建设。
今年11月份,民政部和财政部共同确定北京市西城区等28个市(区)为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以进一步引领带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2014年2月27日,山东邹平县西董街道北禾村的60岁以上老人在领取老年生活补助金。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
美媒关注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近暮年:
干不动了谁来养老?
美媒称,中国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力融入所务工的城市,也无法从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受益。现在,他们面临着在人生暮年仍要继续工作的前景。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11日报道,就在61岁生日快要到来时,王凤合花了三天时间来到这座地处哈萨克斯坦边境的贸易站阿拉山口市。这个地方风雪弥漫,而他所在的施工队将为这里的一个铜厂铺设屋顶。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作业加剧了他的关节炎疼痛。王凤合几乎没有退休金,他奔着这个每天33美元(约228元人民币)收入的活儿而来,他所在的施工队接替了前一个施工队。
王凤合是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力融入所务工的城市,也无法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受益。现在,他们面临着在人生暮年仍要继续工作的前景。
王凤合说,能干到70岁我也得干,我不干活没人养我。他的困境凸显出,中国要将财富增长的利益扩大至全体民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道称,中国政府已经承诺,要改善建筑业的环境,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处境。
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进城务工人员约有30%在建筑业,中国政府的数据显示,1980年之后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建筑业谋生的人数不足六分之一。
王凤合在2016年冬季阿拉山口的施工队中年龄最大。他负责从地面上将玻璃纤维板吊升到20多英尺(约合6米)高脚手架上的工友手中。他们的工头、43岁的贾书学(音)表示,“老王”非常能干。他表示,他宁可雇一些扎实肯干的人,也不愿雇那些身体条件更好却不愿吃苦的年轻人。
报道称,对于非技术工人来说,建筑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没有工作保障、福利或意外伤害保护,王凤合这样的民工一直无法进入中产阶层。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说,政府正采取措施对建筑业进行结构调整。他在3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必须真正帮助农民工实现职业化,这样他们就能获得社保福利和一定的退休保障。
据报道,王凤合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安之若素,他说,他是农村长大的。王凤合1955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贫困地区。王凤合和他的妻子每个月拿很少的低保,但从未享受过农村养老金。
数据显示,中国政府2009年推出一个农村养老金计划,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放养老金。但专家称,每月发放的这些钱不够满足很多退休人员的需求。
许多农民从子女那里获得经济资助,但王凤合36岁的儿子已经花掉了家里不少钱,他两次婚姻的聘礼以及三次开餐馆失败的经历都花了不少钱。他现在也在建筑工地上班。王凤合夫妇33岁的女儿在一家饭店工作。这兄妹俩的收入都用来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
在阿拉山口的夜晚,王凤合和他的工友们围挤在铁架床中间的一个电炉旁,喝着啤酒和热米酒,吃着他们的晚饭。王凤合离家时很少与家人通话,更多的是用手机播放民歌。
图为61岁的王凤合。(美国《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