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商场一层的“温柔陷阱”,专坑年轻人 ·  2 天前  
洞见  ·  一个人最大的无能:抱怨家人 ·  5 天前  
深夜书屋  ·  终于等来了,绝版增订重印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好笑在哪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我们是如何被标准化教育绑架的?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20-03-17 22:30

正文


1806年,由普鲁士牵头的第四次反法同盟被拿破仑击溃,普鲁士被迫成为拿破仑统领下的法国的一个附庸国。为了迅速提升国力,以期洗刷昔日的耻辱,普鲁士政府根据本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建议,开启了一场教育改革。


洪堡的方案是在国内施行严格的义务教育,目的是将国内的青年男子培养成合格的士兵,让他们学会服从命令,能够在战斗中抵抗到底。教育方式为,按照年龄施教,而不是因材施教,学生们坐在成排的课桌后边,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教学日有作息制度,按铃声上下课,课程内容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开展。


很多生活在今天的人对这一模式都不陌生,因为它就是当下全世界各国所施行的现代教育的源头。


普鲁士的教育模式开启不久后,便受到美国一些教育人士的关注,他们相继访问普鲁士,并且仿照这一模式在美国开办了公立学校。初期,这一模式的推行只是小范围开展,直到20世纪初,一个划时代理论的出现。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在美国出版,随着书籍的畅销,其中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很快便风靡美国,甚至席卷全球。


科学管理重塑了美国及此后世界的工业领域,不久后,亨利·福特便在工厂引入了流水线,并提出“量产”概念。很快,工厂对拥有相当于高中文凭的半熟练工的需求便开始大增。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公共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年轻人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美国国内很快就现状形成了一致看法——国家的教育系统需要全面整改。但是,在针对学校体系应该承担什么使命的问题上,大家产生了分歧。争论双方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之为人文主义,一派称之为泰勒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和发展,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


泰勒主义教育家也认可人文主义的观点,但是他们觉得在当时的情境下,这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好的理想而已。在当时已有的公立学校中,一个班级的人数高达100人,其中近一半的学生连英文都不会讲,而且很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工作无法达到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奢侈”。


泰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使命应该聚焦于大批量地培养学生以适应泰勒主义经济的社会,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中谋得职位。换言之,学校应该提供标准化教育,而不是培养个性化才能。


因为契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并且在执行上更具操作性,标准化公共教育很快盛行美国。同时,以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在这一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应该将年轻人按照其能力进行分类的主张,并开发出了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评估。


随着工业化的脚步,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也被推行到全球各国,成为了一种通行的教育模式,并且延续至今。



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标准化教育,对于当时的社会带去了很多的利好。企业蓬勃发展,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实惠的商品,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直线提升。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的现象减少,一些出生背景不好的人,也得以借助教育而通向更好的生活。


但是,到了今天,距离兵败法国的普鲁士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距离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也过去了一个世纪。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科技突飞猛进,相应地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接受过基础义务教育的人数不断上升,而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工作岗位的需求依旧巨大,接受了标准化高等教育的人员也有很多。但现在的问题是,前者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员,后者很难应聘到喜欢的工作。而那些即使实现了岗位和求职意愿匹配的个体,入职后却发现,自己花了四年时间以及庞大学费开支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公司似乎只招聘了一个学历而已,所有的业务技能需要入职后从零学起。


不需要做多么细致的研究,我们就能发现,标准化教育和当下的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源依旧被源源不断地投入在这种教育中,包括学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父母、老师和政策制定者等相关人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我们眼看着这种浪费在不断加剧,但是却感觉无力改变。不论是民间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在呼吁并且施行相应的举措以实现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企图走向一百多年前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道路,而我们当下也有足够的条件和资源走向这条道路。但是标准化教育像一条汹涌的大河,固执地奔向自己认定的方向,很难被改道。


长期的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资源的倾向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可以更具多样化的个体,被限制在很少的几个领域,然后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估。


早在泰勒同时期,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就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 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


这一理论揭示出,所有被测量的值,都无法代表一个粒子的真实状态。而比单个微粒更复杂的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的一生是动态的,而大规模评估则是静态的。每个个体本可以拥有无数的可能性和可选道路,但是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则对这些可能性和选择进行了无情的扼杀,强行将所有人限制在一条所谓标准化的跑道上比赛。


那些原本就适合这一道路的人,自然得心应手,但是很多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人,则会很艰难。他们不仅没有机会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创举,还会因为在标准化道路上的不佳表现被贴上“落后者”的标签,让他们以一个loser的形象度过一生。


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在限制个体可能性的同时,也在削弱整个社会的多样性。


所有人很早就被灌输和约束,只能向着一个规定好的、狭隘的期望而努力,不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大家接受的教育是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只有在这条路上跑在了前边,才算人生赢家。一旦脱离了标准化轨道,就被认为是误入歧途,甚至是一种不道德。


我们被要求将自己与一大堆“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和别人攀比从事行业和收入水平,以判定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被要求在某个年龄线之前结婚,不然就会被当做异类……


如前文所述,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的塑造手段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反,它们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大量潜在的个性化以及其中蕴藏的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力。


与此同时,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在很多人心中也成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这种“信仰”也是变革发生的最大阻力,一旦出现质疑或者批评传统教育和考试的声音,就会迎来那些忠诚信徒们的大肆抨击。


因此,破局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人们心中的成见。这其中首要的,就是让人们看到当前的标准化教育和大规模评估是如何形成的,让人们意识到它们并不是某个天神钦定的规范,相反,它们不过是特殊时期,为了满足特殊社会需求而设定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是我们错将其当成了目的本身。


教育应当重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被提出的人文主义理念,这不仅是因为当下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手段足以支持这种变革,还在于当下的社会需求也对这种变革殷殷期盼。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让人成为更好的社会工具,而是要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