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长河奔腾不息,留下串串闪耀的涟漪。今天这期书单分享,由人文社青年文学编辑室的好书组成。
2024年,青年编辑部继续以专业判断为基础,以工匠精神为底色,打磨出一系列好书。它们或是初露锋芒的新锐之作,或是深耕文坛多年的名家新篇,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其中,聚焦个体命运与情感纠葛的长篇小说,如《买话》以刘耳返乡为脉络,深度聚焦离乡人重新融入故乡之难的现实命题,融人事代谢和伦理变迁为一体;《令颜》以细腻的笔触,在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中勾勒出爱情与人生的复杂轮廓;《女字旁》借东亚女儿的成长轨迹,撕开父权家庭的遮羞布,展现女性在困境中追寻自我的勇气。
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品,体量或大或小,却同样精彩。《敦煌》以唐朝为背景,在民族融合、神人同在的宏大叙事里,追寻敦煌之魂,让读者领略西部文化的雄浑与神秘;《独钓》带着东北大地的凛冽与温情,九个故事写尽白山黑水间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为“新东北写作”添上崭新一笔;《绿沙漠》用幽默与深情的笔触,给物资匮乏、风沙漫天的大漠军营赋予成熟的力量和告别的信念。
关注现实、洞察社会的书籍也在书单之列。《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跨越亚欧非三大洲,梳理海上丝路历史,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生动的文化注脚;《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用五年家访笔记,真实记录二本学生的成长之路,展现家庭与教育背后的艰辛和希望;《月亮出来》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人的南方记忆,映射出一代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情感寄托;《有你每天都治愈》以宠物与主人的故事为蓝本,提示人应该如何在爱与痛之间学会放手与成长。
此外,还有启迪智慧的常识系列,《中国哲学常识》《中国建筑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中国历史常识》,由胡适、林徽因、梁思成、郑振铎、吴晗等大家的著作编选而成,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读者打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蒋勋的《母亲的料理时代》,从厨房琐事中领悟人生哲理,用“五行”观念赋予日常饮食生命深意;《工作的文化史》结合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研究方法,既是关于工作的经济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给我们惊喜的,还有谢有顺的学术作品《文学的深意》,我们以为它的学术深度会让读者群局限在非常有限的范围,没想到,它的可读性,它的温度,能立刻被更多读者识别——文学的灯不仅不会灭,文学的深意也并不会随着“浅碟化”思维的泛滥而丢失。这于我们是最大的鼓励。
当然,我们得到的最大鼓励是《奔跑的中国草》。这本以农林科学家林占熺为主角的书,因作者钟兆云的扎实采访和诚恳笔触,因真情诠释科学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奖和十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再一次证明,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真善美都是主旋律。
或许,2025年的春天难以驱走出版业的寒意,悲观者也有正确的成分,然而,文学,终究是不可或缺的,乐观者也大可以在此信念下乐观前行。
“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廖润柏,笔名鬼子,十八年磨一剑,书写“城一代”告老还乡的故事,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新大众文艺,先锋文学本土化实践的新代表。
凤凰男刘耳带着一肚子隐秘返回故乡,老屋如根,温暖治愈。不料,七个空蛋壳掀起了往事的幕布,让他看到了平行时空中的另一种人情逻辑。在这个逻辑里,他是另一个人:负心、背义、冷血、绝情。原来,你的孤独,城市没人听,故乡没人懂;原来,让人恐惧的不只是明天,昨天更甚……
一定是哪里错了……
【相关推荐】鬼子作品系列:《一根水做的绳子》《上午打瞌睡的女孩》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年度二十大好书”
中国出版集团2024年度好书
中国好书月榜 八月光明书榜
京华好书第6期书单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第4期书单
百道好书榜
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专题报道
陈继明同题“对话”井上靖,书写中国人自己的敦煌。
这是一部配得上敦煌气象的大作品,富有浓郁西部气息,原创力强劲,兼具历史的和美学的、民族的和人性的,知识的和趣味的特征。小说讲述的是唐代李世民身边的御用画师祁希,南征北战后来到敦煌。这里多民族聚居、人神丛聚、万物有灵,有逃兵役杀了儿子的汉人令狐昌、守候敦煌经卷的胜觉和尚,有隐姓埋名的吐谷浑首领慕容豆,有妖冶的粟特女人三娘子……这里有西部的马、骆驼、羊、狼,有定义敦煌又被敦煌定义的颜色、虚空、佛法、天地。人人梦中的敦煌因此落地,70年后,我们可以拿着中国人自己的《敦煌》去敦煌……
作家陈继明以过人的艺术胆魄展开想象,从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中书写饱满立体的敦煌形象。他最大限度地避免将敦煌“图腾化”,而是站在它对面,一如站在一个博大宽容的长者面前,写岁月给它的冠冕和庄严,更写永恒给它的成长和顾盼。在陈继明笔下,敦煌和生灵万物一般,是活的,有灵的,生机健旺的,也是不纯粹的。
与更多的敦煌知识普及和历史普及相比,《敦煌》进行的是文化普及和情感普及。如果你熟悉敦煌,《敦煌》能让你别有会心;如果你不熟悉敦煌,《敦煌》让你获得想象的翅膀。
中国哲学常识、中国建筑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中国历史常识
香港中华书局“开明读本”原版复刻。文本扎实,版本优势明显。
常识犹如眼镜,没有它,世界一片模糊;透过它,世界才变得清晰。人缺乏常识,所谓的思考不过是整理自己的偏见而已。常识类读本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普通读者认知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它对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养成开放的胸怀和多元的思考能力,意义重大。本丛书出自博学通识的名家手笔,从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建筑四个方面,系统梳理、深入浅出,既能反映典籍概要,又能切近日用所需。“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界的重新接触。”
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中国出版集团2024年度好书榜
中国好书月榜
11月光明书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9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
党建网·党建好书
京华好书月榜
“一带一路”文化读物
跨越亚欧非3大洲,15个港口和海峡,一部中国人眼中的海上丝路大历史。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路从来就是又具体又抽象的。“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路,但它又绝非一条单一的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关注陆上丝路之后,高洪雷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畅想,海上丝绸之路。本书选取欧亚非3大洲15个重要路标,书写季风潮汐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的形成过程和辐射形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扎实的历史书写和多彩的文明图景。
聚焦当代文学现场,“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诚实是批评最大的公正。
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黄灯“二本学生”系列新作,5年寻访学生家庭的笔记实录,在家访中持续关注年轻人的成长与出路,从讲台走入学生的家里,脚踏实地追溯和还原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去家访》是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新作,记录了她在2017年-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散落在地图上、需要无限放大才能看到它名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黄灯与学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学发小、街坊邻居一起交流,倾听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进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她课堂上的年轻人,她的二本学生。
从讲台上走下来,黄灯跟随学生回家的路线,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来到腾冲、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来到已经废弃的小学操场、爬上老房子的屋顶、坐在茶园的高坡上、溜进快递分装车间、穿梭于养蚝厂的水域间、捡起田埂上红薯枝叶的藤蔓,来感受学生成长的环境,体验每一个家庭为孩子教育所做的艰辛付出。在这一遍又一遍脚踏实地的走访中,黄灯既贴近了自己的学生,也贴近了家长,并在更深的意义上贴近了自己、贴近了教育、贴近了当下中国的现实。没有什么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倾力托举。
黄灯在《去家访》中延续了她在《我的二本学生》创作中的真诚和恳切,这是对生命个体的真诚探究,也是对文字本身的真诚。她不远千里去到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同行,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恳切关系,也是对放下年轻人这个群体未来的恳切关心。
止庵继《受命》之后长篇小说新作。这次想写写她们,写写充满意外却毫无悬念的人生;写写爱情,它在记忆里苏醒而在现实中不知为谁绽放。
这是作家止庵继《受命》之后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探讨记忆与爱情的作品。故事的开端,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程洁,特意从广东来北京,看望自己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她的到来,无论对于女儿,还是对于她本人,都有点突然。因为,程洁是看到一则消息说,北京某剧院正首次排练某位过世剧作家的遗作《令颜》,才临时决定,要来北京的。而且,她来北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机会看看这个《令颜》的排练过程。故此,当这家剧院招聘保洁员的时候,程洁立刻应聘到岗。
伴随着《令颜》剧组的排练,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在记忆与现实的交互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确凿,时而飘忽。程洁在台下看着舞台上一小时就演绎出的女主的一生,不仅怀疑,自己这大半生,也许不过就是在反复验证三十年前的那一天。
《令颜》剧组的排练还没有结束,程洁就决定离开北京。这期间,想要修好的母女关系,想要制止的坠落,想要追问的爱恨,想要交代的人生,都不重要了。说到底,世界是幻觉之城,你我都是迷途不知的患者。
“做菜里也处处是做人的本分。”
“人的修行关键在时间,物质也一样。”
《母亲的料理时代》是美学大家蒋勋2024全新散文集,首度集中回忆母亲,厨房里的物与事,是向庶民百姓平安过日常生活的谦卑致意,蕴藏着无尽的人生智慧。蒋勋以小见大,用“五行”的观念认识厨房,给予生命深意。那是日复一日踏实生活里和木、火、土、金、水充满活力的互动。从冰箱的使用到对现代性的思考,从分子料理到饮食的选择,从燃料的迭代到生存的危机,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在芜杂中寻找本真。娓娓道来的生命细节,火候的恰到好处,饮食的恰如其分,皆饱含着去芜存菁、素朴为家的人生哲理。平凡日常的料理,是庶民百姓认真生活的自信,做菜里也处处是做人的本分,蒋勋说“母亲厨房料理的气味,是我一生学习不完的人生功课。”
不要让伴侣的离开变成一首挽歌,而是要赞美它的精彩圆满。本书作者是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作家,狼和狗领域的专家,曾在美国黄石公园观察野狼30年,以亲身经历讲述失去爱宠的忧伤。
亚马逊评分(4.8/5),满分率83%!
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叔本华
这是一本触动心灵的好书,它告诉读者:与动物生活的人,都有福气,在一起时好好相拥,要离开时好好告别。——德国《明镜》周刊
当它们离开我们时,该怎么放下不舍和痛苦?永恒的爱在不可抗拒的死亡面前,该如何寻找到恰切的表达?我们该如何面对生灵的生命和我们自己的生命?
希拉是作者埃莉·拉丁格的拉布拉多犬。在希拉十四岁那年,它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只有靠服用止痛药才能获得暂时的安宁。在权衡过多方面的利弊后,埃莉强忍自责与纠结,决定用安乐死让希拉解脱。
埃莉陪伴希拉度过了它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然而,回到充满了希拉的痕迹的家中,悲伤和愧疚又扑面而来,埃莉甚至一度被悲痛打倒,无法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不断思考,她逐渐体会到,爱与离别相伴而生,放手与前行并不是对已故爱宠的背叛。不要让伴侣的离开变成一首挽歌,而是要赞美它的精彩圆满。
希拉带给埃莉和世界的不仅仅是一堂死亡课,更是一堂如何珍惜当下、赞颂生命的人生课……
儿时山中的野果、父母饭菜的味道、过年过节的风俗与故事、季节变换时的温情细节……这些看似平淡与个人的记忆,也与时代交织。曾经村里的养蚕热,让童年可以吃到桑葚,但随即消失;物质匮乏时代的乡里人,一碗甜汤足以满足;过年时的灯火,在猪圈中也会亮上一夜,算是那时候的奢侈……这些藏在时代角落的记忆,被作者的文字勾出,浮现画面,依然惹人心动。这里有一个人的南方,更有一代人的故乡。
人文天地·主题书单2024年第三季度中文长篇小说十佳1974年,李媛出生于苏北农村家庭,排行老二,父亲李顶梁是村里公认最有才能的石匠和木匠。20世纪80年代初,正逢各地古寺园林纷纷需要修缮,李顶梁以其精湛的手艺,得到了去苏州修复古寺的机会,于是携全家一起前往。在苏州期间,李媛险些遭到一个猥亵妇女的流窜犯的伤害,同时,当地还发生了一起恶劣的奸杀案。之后随着李顶梁的工作一次次变动,爱好读书的李媛也开始了颠沛流离、不停更换学校的求学生涯。而伴随她成长的还有之前那次案件留下的深深阴影。
1992年,李家来到了改革开放中的深圳。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李媛姐妹相继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大姐李娴的出嫁,小妹李婷的逃家,终于让李媛也鼓起勇气逃出家门,并在人到中年后,回首来时路,才渐渐揭开隐匿在家中的残酷真相……
有人说:“我们与东北血肉相连,我们来到这世上就是冬天。”
而杨知寒说:“便是冬天熬不过了,也是喜丧,不要哭。”
这是一部敬失意者的失意阵线联盟,也是一部几代人走不出的出东北记。九零后新锐作家杨知寒继摘得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后,推出了最新中短篇小说集《独钓》,收入了《黄桃罐头》《寡清》《慢回身》等作者代表作品。九个寒冬中的凛冽故事,书写白山黑水间茕茕孑立的普通人。该书延续了杨知寒冷冽犀利而不乏幽默细腻的创作风格,在一众小人物荒诞不经、笑中带泪的故事中,展开新东北写作的全新一面。
探照灯好书9月榜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实力派军旅作家王凯全新作品,孟繁华、徐则臣、张楚、石一枫推荐!
三个中篇书写西部沙漠驻防生活。生活就像绿沙漠,风沙打脸,爱情甘甜。军校生、上尉连长、副营长,上升不息,历练不止。孤独是一粒沙,一个浪头便将人打回戈壁滩;驻防人的爱情是守候,是遥望,是沙漠里一片毛茸茸的绿色。
实力派军旅作家王凯最新小说集《绿沙漠》,收录其近年来重要的中篇作品,以军营日常生活为线索,聚焦基层连队官兵的真实精神与心理状态。三个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了驻在沙漠的空军基地,像沙粒一样被散落到沙漠中不同的驻点;一个连队从城市移防到边远戈壁,踏上西去的列车,怀着内心的挣扎前往新的生活;面临转业和落编竞争的连队参谋和多年前的战友重逢,要如何守住尊严、原则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