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的科勒星期广播音乐会携手上海爱乐乐团策划了一场“又见柴可夫斯基“音乐会,九十分钟两部音乐作品——热门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搭配冷门的《C大调第二管弦乐组曲》中国内地的首演,旨在为观众带去更丰富的“老柴”印象。除了忧郁、敏感,他还有浪漫、顽皮的小心思。
撰文 | 颇立谦、王心远
摄影 | 应玥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标志性的“俄式”深情与粗犷,以及小提琴的歌唱与炫技都是作品的看点。上海爱乐乐团此次特别
邀请到了来自哈萨克斯
坦的国宝级艺术家艾曼·穆萨卡加耶娃(Aiman Mussakhajayeva)担任独奏,与指挥家朱其元一起碰撞出了特别的音乐火花。
在历史上,哈萨克斯坦是与俄罗斯是有着最多交集的中亚国家之一,艺术文化上也不乏相互的渗透影响。
穆萨卡加耶娃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地道“俄式”音乐的环境中浸淫多年
,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自有把握。
当天,她
身穿优雅大气的红色演出服登上舞台,立刻吸引了全场目光。
从第一乐章的中规中矩到第二乐章的哀伤静谧,再到第三乐章的欢歌乐舞,
穆萨卡加耶娃在抒情与爆发力之间的稳定切换,以及对跳弓与揉弦的细腻处理让人印象深刻。乐团在朱其元的指挥下展现出稳健、大气的一面,将俄罗斯的广袤描绘出斑斓的层次。
穆萨卡加耶娃在音乐会后的采访中说,她曾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奏过柴可夫斯基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
星广会观众给予台上演奏家的回应丝毫不逊色于热情奔放的西方观众,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后,那些发自肺腑的“bravo”令她感到无比兴奋。
于是决定再次
回到台上,返场一首俄罗斯作曲家叶甫根尼·格里戈里耶维奇·布鲁西洛夫斯基(Yevgeny Grigorievich Brusilovsky)创作的小品《野马》(Boz Aygir)。
作品将小提琴的连顿弓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彰显了现代派作曲家在创作时对于技巧的极
致追求。
布鲁西洛夫斯基1905年出生于罗斯托夫,1933年被派往哈萨克斯坦研究当地民族音乐,之后就一直定居在哈萨克斯坦。一手创建了哈萨克斯坦阿拜歌剧院并谱写出第一部哈萨克斯坦歌剧,推动了当地歌剧的发展。
作为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大学的校长,穆萨卡加耶娃也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推动,将哈萨克斯坦土地上的好音乐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乐迷。
音乐会的第二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第二管弦乐组曲》,也是这部作品在中国内地的首演。
创作时,柴可夫斯基正和喜获千金的弟弟一家温馨的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中。在第一乐章“游戏的旋律”中,他把弟弟一家三口名字的每个字母都转换成不同的音符“加密”编入乐谱中,让人看到了忧郁、敏感之外,那个浪漫、调皮的老柴。
在作品第三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难得的将俄罗斯标志性的乐器——手风琴写进了编制。他自己也曾在写给资助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激动地表达了这部作品作品投入的热情与尝试。朱其元特别安排两位手风琴演奏家起身弹奏,让观众更清晰的感受手风琴在作品中的运用。
柴可夫斯基素来敬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因此也在这首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用名字“巴洛克风格舞蹈”进行了致敬。
这一乐章的副标题“模仿达尔戈梅日斯基风格的狂野舞蹈”展现了乐章的野性特点。达尔戈梅日斯基是老柴的前辈,虽然知名度不及老柴,但对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乐章正是模仿了他的《哥萨克舞》中狂野、奔放的节奏而写成的。
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乐队返场了柴可夫斯基芭蕾舞曲《睡美人》中的经典选段。幸福、欢快的旋律,让人有按捺不住旋转跳跃的冲动,想要化身俄国宫廷中翩翩起舞的公爵、公主。
音乐会完整实况录音,可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链接可回听,同时也欢迎在底部评论区留下听完这场音乐会的感想,我们将连同阿基米德平台、新浪微博上的评论,抽取3位幸运观众
送上4月1日“
马勒《大地之歌》交响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