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个春节档没有完美达标,不管是数据上,还是心理上。档期票房近乎于原地踏步,升高的票价,下滑的人次以及部分影片的口碑,均和心理预期无法平衡。
落差出现。但当剥离服务费后,我们发现了另一组数据,54.61亿和54.46亿。前者是2018年春节档的分帐票房,后者为2019年的分帐票房,负增长出现,这一情况在春节档实属首次。回归到春节档被不断吐槽的票价,为了更好的区分黄金档期的特殊性,我们选取了同样为7天的国庆档及全年的平均数据进行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你会发现今年春节档期票价的增长“动力”竟然是它!(文章所有平均票价均不含服务费)
从上图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2018年及以前不管是全年数据还是黄金档期的数据,平均票价一直维持在40元以下。在2016、2017年度票补高潮时期,票价较2014、2015年有明显的下降,2017年各组数据都创造了最低值。而在春节档这条折线上,最高点出现在2015年。据查,2015年2月9日,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了《关于做好电子商务售票工作的通知》,通知里明确要求“电子商务售票机构应在票面向观众分别明示电影票和服务费价格。”而在随后的春节档,票价和服务费分示的要求对电影票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三组数据对比中,国庆档的票价意外的低于全年平均数据,这与档期的“旅游”属性有关,电影类娱乐项目只能依靠票价优势来争夺旅游人群。春节档的“团圆合家欢”属性造则就了其远高于全年平均票价的成绩,同时,观影人群的返乡下沉也为消费习惯有待成熟的三四线城市提供了可观的消费基数。
对比近两年的档期数据,今年春节档的票价增幅中二三线票仓高于大盘增幅,尤其是二线城市,增幅为11.6%;四五线则不足10%,那么返乡观影大军中,抱怨的高票价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时,我们需要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及的服务费。在2017年初,电影线上消费生态基本形成之时,艺恩数据向国家电影专资办及业务主管部门建议将服务费并入票房统筹范围,这样便完整的展示了观众观看电影的实际支出,从而更加精准的反映电影消费市场特点和消费市场景气。
服务费统筹进入第三个年头,据艺恩数据显示,服务费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上涨,而在2017年和2018年春节档,服务费低于全年平均水平,这与当时档期内票补的大量涌入有关,进入2019年,随着票补的减少,服务费成为拉升票价的一种手段,从而在平均票价的增长上叠加出了更高的观影支出,在2019春节档期内涨幅达43%,远高于平均票价10.6%的涨幅。据网上曝光的票根显示,部分地区票价与服务费竟然基本持平的情况。
而具体到票仓分布上,2019年档期内四线城市的服务费涨幅高达48.7%,三线城市的服务费以46.3%的涨幅紧随其后;较低的一线及五线城市,涨幅也有36.7%。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今年档期高票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艺恩数据显示,在茂名市、普宁市及鹤壁等部分影院在春节档期内刚过200万的综合票房中,服务费高达70万以上,结合影院的观影人次,这就意味着影院的平均服务费在20元以上,其中在温州等二线城市的影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票补的减少已成事实,票价合理的上涨也无可厚非。今年春节档因为忽略票价敏感度引起的连锁反应已经为业界敲响警钟。通过高票价或者高服务费虽然透支了票房数字,但却不断侵蚀着在众多娱乐项目时间缝隙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观影习惯。
更多文娱产业资讯,可点击小程序了解!
【艺恩网】
现已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