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茅网
【三茅官方订阅号】,是一个专业的人力资源在线学习平台,我们为广大HR提供一个分享、学习、交流的地方,并通过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HR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我们的理念是:分享自己、学习他人、共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这是正宫的格局。-20250206153725 ·  昨天  
岳阳晚报社  ·  事关楼市!岳阳新增12条措施 ·  昨天  
财宝宝  ·  阅读理解。 ... ·  2 天前  
植物星球  ·  立春,樱花初开,狼尾蕨绿 ·  4 天前  
财宝宝  ·  。 -20250204225107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茅网

腾讯招聘总监自述:这样做HR才有未来!

三茅网  · 公众号  ·  · 2017-12-20 11:32

正文


作者丨王安

来源丨腾讯大学(ID:tencent_university)




在腾讯大学公开课中 ,腾讯招聘总监王安对人才招聘做出了心经独家共享,在讨论招聘的满足和推动需求下, 引发招聘作为链接器两端的观点,腾讯的“精兵”策略等满满干货。 以下演讲全文。


什么样的人成什么样的事


Pony有这样一句话: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楼可以租或自己盖。又没有机器厂房、原材料、生产物料,所有的成功都取决于人。有什么样的人成什么样的事情。就像PC时代浏览器,就像移动时代的微信一样, 招聘其实是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入口”。


二流招聘满足需求

一流招聘推动需求


为什么做招聘最怕老板变需求?—— HR都会说是因为HR没有话语权 。但我相信: 有为才有位 你做出东西,然后自然会有power。


去年年底汇报HR人力规划时,领导说: “希望HR能更‘来事儿’,能够搅动公司人才池的一摊水。”


对于来事儿,我的理解是能跟业务结合了解痛点,找机会能够帮助他们在业务上面带来价值。当你的价值逐渐被彰显的时候,那你的话语权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以我们去年开始的“强将项目”为例:


公司准备进入一块新的业务领域,当业务侧还在讨论业务规划的时候,招聘已经开始接洽这个领域的国内外顶尖大牛“强将”,引荐给业务。通过人才交流,有助于我们理清业务方向、想清楚业务布局。 最终我们提前找到了这块业务合适的领军人才,有力推动业务往前走。


这里,我们通过人的布局和抢先一步的行动,HR不再是满足业务需求,更多是在影响业务的布局。 而因为如此的深度参与,我们对公司未来该领域打法非常清楚,而不会去抱怨老板没想清楚,招聘需求总是变来变去。


招聘作为链接器两端

一边是雇主品牌,一边是人才


雇主品牌,首先先解决 “你是谁” ,再解决 “别人眼里的你是谁” 。有时候,我们本末倒置了。连自己都不信的事儿,让别人相信是很难的。所以雇主品牌首先是—— 我是“一家好公司”。


“我是谁”问题,腾讯是通过什么手段去实现呢?


员工对公司的认知会自己传播出去,这个信号会从外部反射回来。因此,雇主品牌实际是关注员工的感受、打造内部的体验,就像做用户体验一样。


Pony对HR们提过一个要求:“你们一定要去满足员工近乎变态的需求,他们才能够去满足用户近乎变态的需求。”


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要求:HR制定的政策如果员工体验不好,员工不高兴又怎么会持续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所以腾讯的HR特别强调以产品思维来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


腾讯的某个产品经理说: 感觉腾讯的行政和HR,分分钟要抢他产品经理的饭碗。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说起来很简单,但在腾讯,把自己服务的内部客户作为用户一样去对待,内部的体验自然会慢慢提升。 这是雇主品牌的立足之基。


腾讯的“精兵”策略


2012年加入公司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控制人力增长。过去两年人员增速过快,粗放的招聘给人才质量埋下隐患。我们就开始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通过产品人力盘点盘活冗余人力


摸清楚人投到产品和项目中产生的效能。当业务忙着去抓一些时间窗,资源投放难免粗放,可能顾不上精细化管理。


但公司非常关注人员价值和效率,我们通过基于产品项目维度的人力投入分析,摸清楚各个业务资源投入的“家底”,并推动相应管理决策,把生命周期末期或者前景不看好的产品中消耗的人力释放出来,补充到公司真正要发力的业务和产品上去,使资源投入更加合理。


➤第二件事:“精兵”项目抓人才质量


13年,我们看到几个现象:


1、 有些应该由中层管理干部面试的岗位,并未被他们面试,而是一线的Leader面试后,就决定录用了。 这种流程绕过的现象,可能会带来录用标准的降低和人才质量的下降。


2、 高端候选人(比如专家或者是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面试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让人很担心这些核心人才的质量。


为了提升招聘质量,我们推动实施了“精兵项目”。


什么叫精兵项目呢?


一、广开源: 想要选出优秀人才,首先得要有足够多的候选人可选。


二、精甄选: 强调八个字。


(1)精益求精。 包括两个标准:


1)新增招聘: 招聘的标准不能低于团队的平均水平。

2)离职替补招聘: 应该不低于离职这位员工的职级水平。


(2)亲力亲为。 招聘是最不能授权的事情。如果过度地往一线授权的话,会导致什么结果?


越是一线的人去招聘,很可能招回来的是“神经末梢”的执行单元,只会把目前所看到的一亩三分地干完就完了。广泛层层往一线授权,会大多招回来的是只能够干好眼下活的人。


我们强调亲力亲为: 部门第一负责人一定要面试。即使你管理幅度太宽、很忙,要授权给总监,这位总监也一定是被认可有能力做好高标准人才把关的人。


腾讯的人力资源副总裁TOM(也是腾讯的第一任招聘负责人)给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人才观,概括成 “将来,才有将来”


他说一定要找好当头的人,这个公司才会有未来。后来我们过年的时候把这句话写到了他办公室的对联上。通过制度要求和激励手段,使得人才质量是不断在提升的。


三、严需求


比如说腾讯的官网上面常年挂着两、三千个招聘需求,但这么多需求都是真需求吗?


没有编制了,但把需求挂在那里,想 “收一收简历” ,通过人才交流保持跟市场的接触,以及了解外部候选人的想法,这个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太多水分了就比较坏了,会引起什么效果呢?


伯乐(内部员工)推荐是腾讯的第一大招聘渠道,每年伯乐推荐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


但不真实的招聘需求挂在官网上,如果处理不积极或者面试得很随意,会伤害伯乐的感情和体验,使伯乐们推荐候选人的积极性降低,伤害渠道,也会使外部候选人对腾讯招聘产生质疑。


今年把需求做一个严格的对比关系, 剩余编制:发布需求量=1:1.2。


招聘还有什么新玩法


诸位其实和腾讯一样、我们面临着同样的人才资源池,同样的招聘时代,无论是一艘航母(腾讯)还是一艘快艇(创业公司), 真的是在同一个资源池里打渔。


每年全国985、211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有4万人。BAT会抢到将近1万人。


还有那么多垂直领域、传统行业想转型互联网、外企,都在抢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赤裸、直白的竞争环境。可以想见如果不把我们的雇主品牌、开源基本工做好的话, 在这样小小的资源池中,能分到的东西真的不多了。


因为这样供小于求的情况持续存在,所以会有很多一些创新工具、方法层出不穷。


但是招聘万变不离其宗的事情还是那四件: 需求管理、开源、甄选、offer沟通…… 希望这些创新的工具和方法能够紧紧围绕这四件事情来开展,给HR带来价值。


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HR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玩法, 比如大数据招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