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手艺门
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T恤都剪成了一条条,这样一钩来个大翻新,美 ... ·  5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震惊!上海40岁女子在家给自己"整容”,遭亲 ... ·  5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没想到多肉竟能这样做,简直让人大开眼界! ·  1 周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零线只有几米长都不要轻易乱扔,加一颗小圆木珠 ... ·  1 周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剪掉几块闲置的格子布或旧衣服,学会用这招在上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手艺门

她被称为“中国工笔仕女第一人”,只用一支笔便画活了古典女子的极致之美

手艺门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7-04-20 21:25

正文


点手艺门 ▲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源:美物计   微信号:huanqiukanke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1953年,北京西四胡同的

一间终日不见光的屋子

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

尽管条件简陋,但王叔晖丝毫不介意

一心扑在她的画作上

就在这里,她创作了连环画《西厢记》

那时大概没人想到

这部连环画会成为中国连环画史的创辟之作

成为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



在1963年的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

王叔晖创作的《西厢记》获得绘画一等奖

这部连环画被被认为是

“可以与王实甫名剧百世并传”的佳作

至今仍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说起连环画,80年代之前的人都不会陌生

如果再提它的乳名,小人书

我想许多人都要热泪盈眶了

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

街头的书摊,午后的阳光

散放的小人书,童年的定格

王叔晖的连环画也陪伴过那代人的成长

《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

《孔雀东南飞》《生死牌》......

可能你不认识她这个人

但一定看过她的画



王叔晖,1912年生于天津

她的童年并没有多幸福

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动荡外

还有家庭的原因

一心忙于生意的父亲

很少关注她

年幼的她喜欢上了画画

那也是她与外界交流的首要途径



家里来了客人,她便偷偷描摹客人的服饰

一天,有位客人发现了正在画画的她

仔细审视了一番她的“作品”

郑重地向她父母建议:

送这孩子去学画吧,或许将来会有出息。

然后15岁的王叔晖,经由著名的国画家吴光宇先生介绍

王叔晖进入了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

在这里她受到了当时古物陈列所(即今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所长周养庵先生

京城女子师范大学孙诵昭教授

以及国画大家徐燕孙先生和吴光宇先生的教诲

开始正式学习工笔画艺

也开始了和绘画结缘的一生



诵昭先生对王叔晖十分赏识

特意告诫她:

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

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

王叔晖照此练去,笔下功夫明显长进许多

周养庵先生看到她临摹的一张古代仕女画后

赞赏之余,特意在画上挥毫题道:

“闺香中近百年无此笔墨”

入会3年,王叔晖从临摹入手,苦练基本功

继而开始尝试创作



我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

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

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

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叔晖工笔稳扎稳打

线描一丝不勾,背景无不精心营造

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

在学习中国传统线描技法的同时

又融合了西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

用她的话说就是

“绕开道,走自己的路”

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



18岁时王叔晖家境发生了骤变

父亲离家一去不回,家中只剩母亲和幼弟

养家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王叔晖开始以卖画维持生计

学了三年多的一技之长

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所以那些年中尽管画以千计

但手头除了手稿

几乎一张没留



数十年后,笑谈往事,王叔晖说:

“解放前的生活,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

穷、忙。

生活所迫,想不穷就得忙,

但忙了半天,也还是穷。”

其实即使在解放后她依旧生活俭朴

开篇所说的《西厢记》便是在

极端简朴的环境下完成的

王先生的徒弟回忆道

“在这种条件下,她怎么画出那么多精品?

我们很难想象,有这么一位先生,

对生活没有一点奢望,脑子里想的

只是画画,画好画。”



如同她所说的:

“一个人的荣誉,地位或是享受,

都是次要的,要紧的,

是对事业的追求。”

王先生一生勤奋

从拿起笔以来,就再未放下

把毕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倾注于绘画艺术



在王叔晖先生的众多连环画作品中

除《西厢记外,《梁山伯与祝英台》

《孔雀东南飞》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先生用的最多的线描手法

是被称之为“吴带当风”的兰叶描

她的作品“戏味”较浓

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



王先生在创作上非常严谨,精益求精

每年完成的连环画不超过50幅

《生死牌》、《杨门女将》

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除连环画外,王先生还绘有大量单幅人物画

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

她笔下的仕女端庄优雅,形态潇洒

她的画,画面绚丽典雅、清静自然

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

浓的不烈,淡的不流



十二花神图


一月梅花花神 江采萍



二月杏花花神 杨玉环

七月玉簪花神 李夫人 


十月芙蓉花神 花蕊夫人


个性鲜明的的女性形象

在她浓墨重彩地勾勒下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王叔晖先生可以说

开了许多人的文学启蒙


王昭君


王先生终身未嫁,没有儿女牵挂

将全部精力投入绘画中

1977年年末,人民美术出版社几位负责人来到王先生家

他们来的目的一是给王叔晖拜年

二是让她考虑画一组《红楼梦》人物画

金陵十二钗,一直是王叔晖想画的人物

1957年,她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创作了工笔画《晴雯补裘》



画中真实地再现了晴雯形象

连一些细节性的用具都按着原著描写画去

如晴雯杯口大小的竹弓绷子和身后的绣枕等

当时王先生就准备创作《红楼梦》系列人物

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使她未能如愿

这次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邀约,她欣然应下

1978年,王先生闭门谢客

潜心琢磨林黛玉这一形象

长久蕴藏在心底的美妙形象终于在笔下出现

这张画从起稿到完成,仅仅用了10多天时间

这在王先生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


林黛玉

出版社对王先生笔下的林黛玉一致表示认可

这让她心中的不安烟消云散

先生心里暗下目标

10年内,一定要完成十二钗创作

之后的8年先生深居简出,闭门作画

陆续画了湘云、宝钗、凤姐、李纨

迎春、元春、惜春

此外还创作了宝琴立雪


凤姐


宝钗


湘云


宝琴立雪


1985年,王先生为了赶进度

不顾早已病重的身体,日夜加班

不料天不遂人愿

1985年7月23日,王叔晖溘然长逝

享年73岁

《惜春作画》竟成绝笔



惜春作画


画中人也在作画

无奈,画未终,人先去

王叔晖的一生

就在画画中结束,

未得尽意挥之笔端,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王叔晖先生寥寂一生

把生命和绘画溶于一体

画与人,人与画

不分形影,相伴始终



手艺门  中国手工艺文化传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中国合作伙伴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在这里看见好手艺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 END -


鸳鸯&青丝

绿檀木梳   正在热售 

长按以上二维码  立即购买



点这儿,来手艺门商城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