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ntibodyResearch
antibody R&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ntibodyResearch

创业只是一种开始

AntibodyResearch  · 公众号  ·  · 2024-06-25 20:00

正文

追溯

如果这次行业寒冬,biotech没有获得任何的经验和教训,下一次迎接我们的可能就是行业的消亡。

自我认知

关于自我认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导致很多创业者失败的原因。时代带来的风口,很多人当成了自身的能力。充满不屑,毫无敬畏。

2015年以后,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迎来第一次实质性的发展,资本倾斜度日渐增强,海归加MNC的背景很容易拿到钱,但这里面很多人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水平非常低,甚至低到可怕。但在当时依然混得风生水起。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资本方认知能力的不足。

当然,在一个巨大技术代差的年代,对于认知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创业团队只需要当一个中间商,左手拿资本的钱,右手给到CRO,然后拿到管线,估值增加几倍,继续融钱,那些年有大量的类似的公司充斥在国内,如今大多数已经倒闭或者几近倒闭。国内其实并不缺钱,一旦有这样容易赚钱的机会,会全部涌入,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管线内卷。

当下也看似不少管线重复甚至内卷,但这也只是纸面罗列式的内卷,真正在推进的并不多。HER2 ADC看似很多,最终真正推下去的,可能只有几家。目前HER2 喜树碱类payload  ADC,实质性推进的,也只有4、5家左右,而这未来作为一款泛肿瘤基药,想象空间极大。

现在来看,很多机构当年只是找了个代理人,凑了个热闹,最后一无所获。

有些事情是要交学费的。 如今的局面是几个方面造成的,一个是创业者没有创业的能力,而心气极高,盲目下场,二是资本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认知不足,过度乐观,且过度分散下注,三是重复管线,科学水平较低,立项能力不足未能引起MNC兴趣,后期已在逐步改善,并得到大厂信赖。

如今的biotech局面相比过去野蛮生长的时代好了很多。

无端的浪费

创业不是莺歌燕舞葡萄酒,但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创业拿到第一笔钱就是成功。意气风发,肆意挥霍。豪置办公楼,增配秘书,添配各类高管,仪器购买,实验室,甚至厂房,无所不尽。

这类情况上海的biotech比较普遍,再者上海的成本确实也高,所以,资本寒冬来临,上海的biotech率先倒下。上海是一座很小资的城市,也可以说很有情调的城市,当然也是人才集聚的城市,如今也成为很多高学历行业人才在家待业的城市。

人才的满溢,在寒冬来临之际,就是过剩。

责任心

创业不是享福,需要吃苦,需要面对各类的杂事和瓶瓶罐罐,不是谁上来就会给你几十 亿让你去随便搞,再者说拿几十亿那也不叫创业。

有些人我不太方便点名。但很多人并没有尽到创业的责任,融了一波又一波的钱,主要是发工资。及至临了,公司账上的钱就是发工资,关键性实验数据,都不再舍得花钱。

这样的创业者,不可能再有未来,企业更不可能有未来。

支持新的创业者

只有不断地有优秀的创业人才涌现出来,这个行业才能永葆活力,才能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也才有机会让资本赚到足够的价值,创业者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资本认知的成熟,先前出现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规避,不少机构开始注重投后管理,biotech在科学思维上不需要约束,而在其它方面需要约束,毕竟没有人能面面俱到。如今生物医药研发来到了价值谷底,成本谷底,路径明确,技术明确,很难得的时机。当然,也要意识到生物医药是长期价值,不适合短期套现。如今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培育耐心资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