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确实对养老、教育、医疗有着现实的需要,但这和拉动内需是两回事。人民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提供这些服务,更不意味着可以让养老教育医疗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盛宴”、“肥肉”、“蓝海”。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公平性、公益性、成本适宜的服务,而不是资本逐利动机下产生的两极分化、商业化、贵族化的服务。靠资本进入民生事业追逐利润,结果不可能是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只能是压垮人民群众脊梁的“三座大山”。
2018年7月16日,《经济参考报》发表题为《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的报道认为:养老、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这篇报道发表之后,迅速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读者留言表示强烈反对,这值得深思。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养老、教育、医疗事业应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益事业,而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将养老、教育、医疗作为拉动经济的手段,颠倒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关系,既不符合社会事业自身的规律,也不符合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甚至连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公开提出这样的主张。《三驾马车》一文的观点,实质是把基本民生福利变成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手段,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成立的。
鉴于此文比较集中的代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我们就以此文解剖麻雀,说明为什么这样的主张不成立。
“内需”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三部分。如果将养老教育医疗事业作为社会福利,由政府提供,那么就构成了政府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确实也能拉动内需,这个标题本身不能算错。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语境下,包括《三驾马车》一文的观点和案例,显然并不是主张政府承担养老医疗教育的责任,而是着眼于消费和投资需求,也就是说,在养老医疗教育领域,设法让老百姓多花钱、多消费,设法让社会资本多投资、多盈利。
以《三驾马车》一文为例,此文的主要观点是:
一方面,养老、教育、医疗的刚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养老院、大受追捧的校外培训机构、去国外治病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等等;因此,
该文作者很自然地认为,既然老百姓有需求,就可以用来拉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资本进入养老、教育和医疗行业有很强的冲动。该文多次用到“盛宴”、“蓝海”、“富矿”、“如火如荼”等词语,用以描绘各界资本对进入养老、教育和医疗行业的饥渴程度。
作者乐观地认为,既然大量资本在养老教育医疗领域投资布局,就应该鼓励这些资本进入,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上述两点,对现象的描述是成立的,但这不能得出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的结论。
对《三驾马车》一文的许多网友评论都指出,医疗、教育和养老不是“三驾马车”,而是人民群众的“三座大山”(也有说法认为“三座大山”是教育、医疗和住房,其原理是类似的)。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
靠社会事业来拉动内需,想办法让老百姓花钱,这不是一个新思路,而是在一段时间里很流行的思路,但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医疗、教育、住房都是极其特殊的商品,因为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般的消费品。社会事业过度市场化,必然导致基本民生受到影响,虽然有关机构短期可以盈利,但长期来看增加了人民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过高,会让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再循环。
今天人民群众感受到的看病贵、上学贵等问题,正是一段时间以来片面强调靠社会事业拉动内需的结果。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也正是很多老百姓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原因。今年5月,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率创多年来的新低,主要原因就是过去两年,大量居民贷款买房,2016年居民部门新增贷款从2015年的3.9万亿大幅上升至6.3万亿,2017年继续上升至7.1万亿,导致购买力被严重透支。这是拉动内需还是抑制内需呢?
我国房地产业就是因为过度强调经济属性,忽视了保障属性,在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同时,造成了大量刚性需求难以满足、大量家庭成为“房奴”、实体经济受到挤压,而《三驾马车》一文明确认为“养老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房地产之后下一个产业‘富矿’”,难道是主张养老业将来也成为中国所有家庭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吗?
和住房一样,养老、教育和医疗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能够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前提,再说大点,是基本人权。即使是在封建社会,都不允许在饥荒之年囤积居奇、炒作粮价。而今天,把基本人权作为商品来买卖,是不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
面对基本民生需求(《三架马车》作者笔下的“刚性需求”),普通消费者是没有多少选择能力和谈判能力的,只能被动地接受消费,而不管价格有多高。如果放任资本进入这些行业,那么必然导致价格不断虚高,而消费者没有控制的能力。结果背上沉重的负担,付出本不必要的付出。
表面上的所谓“爆发式增长”,实际上不是真实的需求。
——2007年到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2万亿元增长到5万亿元以上。不到十年增长了4倍,可谓“爆发式增长”了。但是,难道老百姓的发病率增长了4倍吗?不是的。某些疾病的发病率确实在上升,但主要原因是医疗体系逐利性导致的大处方、过度服务和药价虚高。
——校外培训市场的所谓“火爆”,难道是真实的需求吗?不是。今天的中小学教材和20年前笔者上学时相比,知识容量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要花当年两倍、三倍的时间去学同样的知识呢?主要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导致面向升学的竞争,而校外培训机构的商业化、市场化则加剧了这种需求。而校外培训的火爆,又违反了教育自身的规律,造成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所以,虽然我国养老、教育、医疗的支出确实增长很快,但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度重视这几个领域的经济属性,忽视了其民生属性所导致的。如果进一步将其推向市场,靠他们拉动经济,只会加剧这几个领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降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起不到拉动内需的作用。
1965年毛泽东主席说过:“药品医疗不能以赚钱不赚钱来看。一个壮劳力病了,给他治好病不要钱,看上去赔钱,可是他因此能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你看是赚还是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再往远了说,德国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实现了免费教育,让贫富贵贱的儿童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德国元帅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三驾马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对于资本进入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持十分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如该文提到:“养老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房地产之后下一个产业‘富矿’”,“对于各路资本来说,健康服务产业已经成为竞相追逐的‘蓝海’”;“民众教育需求旺盛,社会资本看好教育市场的前景,资本才会加速流入。”
“蓝海”、“富矿”、“盛宴”等词汇,通常用在投资银行的报告中,用于描绘那些很快就将获得超额利润率的行业。用这些词来描述社会事业,是非常不合适的。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办的社会事业诚然是非营利的,而哪怕是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学校、养老院等社会事业,也是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不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而《三驾马车》一文却这样高调地肯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追逐超额利润,这体现了对资本的本质缺乏认识,对放任逐利性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会造成何种后果缺乏认识。
不错,社会事业确实需要资源的投入,需要人、财、物的投入,但这和鼓励“资本”进入是两回事。“资本”是一个具有明确定义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追逐增殖为天性,二是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两个特征,都是不符合社会事业的需要的。
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有两个特征:
首先,作为基本民生,必须保障全社会公平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