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度竞争、没有学业压力......近几年,带着「创新教育」的标签,大理这个「乌托邦」让许多家长心中泛起了涟漪。
有些「大胆」的家长说干就干,辞了工作带娃去上幼儿园,还有不少留下读小学的。
很多人在羡慕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
三年级之后,大理的创新教育还适合孩子吗?
抱着这样的好奇,我们今天采访了一位妈妈,她们家在大理定居了 5 年,大女儿即将
面临小升初的抉择
。
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都接受创新教育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对于外界认为的「大理教育出来的孩子不适应体制内学校」,她怎么看?
大女儿的初中要怎么选?留在大理还是回原籍?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高年级的孩子,
在大理学什么
我们家的孩子,算是从小就在大理长大
(老大 5 岁,老二 2 岁来的)
,如今已经定居 5 年了。
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课程」,这次就不过多说了,媒体上报道过不少:今天挖泥,明天种菜,后天在太阳底下唱卡拉 OK......主打亲近自然、释放天性。
而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正在由儿童转变为少年,养成目标与低年级的完全不同。
在我们学校
,三年级的学习主旨是,去了解「我」和世界的关系。
首先,学术方面的学习会增加,语数英的作业量也会变多。
(是不是还挺意外的?)
这是因为,三年级孩子的内在能量迅速提升,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挑战和完成感,准备好了迎接更多的学习,这时如果学术方面
「喂不饱」容易让孩子
「有力无处使」。
(创新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服务心智成长)
每周配套的户外作业
其次,是让孩子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和世界的位置与关系。
比如去挑战爬丽江的哈巴雪山、虎跳峡世界经典的徒步路线等等,这算是大理教育「引以为傲」的资源和特色。
四年级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知道 TA 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人。
虽然大家在一个集体,自己不是什么都要和别人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
像我有次和女儿说,xx 很会社交,我希望她也能多交些朋友。她会告诉我,「xx 喜欢交很多朋友,那是她,不是我,我有自己交朋友的方式和原则。」
她这种坚实的内在会让我很感叹。
一是,就算是我们大人也很难做到不被别人的话影响;一是,在上海读书时,我觉得她像一个精美脆弱的瓷娃娃,上小学肯定会被老师说哭的那种,但她现在很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不过,
「和而不同」并不是只在四年级出现的某门课,它体现在大理教育的每一处
。
我曾经被一个「很慢」的孩子触动过。她写字慢、读书慢,做什么都很慢。如果在城里读书,肯定会被认为是缺点,但在大理这是一个特点。
她在写鲜艳的「艳」字时,突然和我们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字真的很形象,左边是「丰」,右边是「色」。什么叫做「艳」呢?就是有丰富的颜色!
这是我们从来没有留意过的,
就是因为她写得很慢,才体会到了别人体会不到的东西
。
我女儿现在五年级了,这个年龄段很重要的特点,是觉得「我是最牛 X 的」,但放在现实生活中又眼高手低。
这时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既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英雄的一面
(只要她愿意做什么都能做到,而不是打压她,觉得她还不够好)
,又要让孩子见识到真实的挫败感。
一个人有坚实的内在自信和高标准的自我认知,而现实层面离目标还有距离,就会尽可能地想办法靠近自己的目标。
自驱力,油然而生。
像我女儿一直觉得自己是班里最厉害的,但她去跳芭蕾舞时,发现身边的人都会劈叉,就她不会。自己在家练了两个月
(我们没管她)
,就学会了劈叉。
除了学校所授,大理还能接触到很多行业能人
,比如有的家长是船方面的专家,就会和孩子讲航海相关的知识。孩子在这里,可以涉猎很多。
但我也发现,
大家都是来大理躺平的,缺乏系统钻研的意愿,广度是够的,深度却很难沉下去。
作为「走出去」过的人,我明白
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乌托邦,总是要和外界接轨的
。而且对我来说近在眼前,因为大女儿马上就要考虑初中的去向了。
来大理后,
他们都怎么样了
大理创新教育的兴起,大约是在 10 年前。这两年呢,因为想逃离「内卷」,又来了一些北上广地区的家长。
我们来到大理的时间点很特别,是 2019 年,刚好接触到了这两拨「想法不同」的家长
(老大理旅居家庭和新大理旅居家庭)
。
看着身边这些家庭来来回回,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我有了更多对于「我的孩子适合走哪条路的思考」。
很多人都以为,来大理的家长都很「佛系」。其实不是的,有一部分人是带着焦虑而来,试图在大理找到「药」。
新的大理旅居家庭就很典型。
他们既想「反内卷」,又没办法放弃原先精英教育的东西,带来了很多城里的焦虑。
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通常很爱课后社交,每天放学了都想约人,在我们学校这是很正常的状况。但有一些家长会对此感到焦虑,
会说「不行啊,每天在学校里玩,回家还想玩?
」他们回家后,很多是要让娃补课的。
而且都待不了多久,上个幼儿园或者一二年级就回到原籍上学了。甚至有些家长离开后是非常后悔的。
后悔小时候把孩子带到大理来,没有给他打好基础,导致学习一直赶不上去,只能上很普通的中学。
对于这部分家长,大理其实解决不了他们的「教育焦虑」。
最不焦虑的当然就是老大理旅居家庭。他们是和大理非常契合的一批人,自己没有很有钱,也能接受孩子就是平凡而快乐的人。我们学校今年开设了初中,他们就会接着读下去。
也有读完三年级就回城里的,
他们的不焦虑表现在对孩子的规划比较清晰,
觉得孩子已经长出了内在的力量,可以去应对外面的风雨了。
这些孩子刚回去时,有些可能考试都不及格。但因为他们展现出来的特质
(主动性、自驱力、社交能力)
,被后来的学校看到和欣赏,家长和孩子也得到了正向反馈。
我听说有个孩子,回体制内读初中还当上了班长。
还有些孩子不需要家长操心,
自己在大理学习时发现了特长,会明确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诉求
。
我知道有个孩子,他很喜欢室内设计,了解到国外会有比较好的资源。他就主动和父母说,以后是要出国的,不是为了追求学历,就是读个 college
(专科学校)
,因为评估下来它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我们这些在大理的家长,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些外界高年级家长的「求助」信息。
孩子被用得太狠了,感觉需要重新被滋养,可以来大理吗?怎么选学校?
很多高年级孩子来这边时,已经出现了「极度不想上学」的心理,
勉强插班进创新学校也是跟不上的。
(因为需求不一样,大理的孩子玩够了,正好到了要好好学习的阶段)
现在大理流行的一种业态模式,
就是专门给城里四年级后的孩子做「疗养」课程的,帮助修复他们的自愈力。
刚来的前半年,会任由他们躺平,喜欢玩游戏就玩个够,喜欢唱歌就组乐队,等他们缓过来后,才开始安排学习内容。
其实选择哪个学校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下定决心允许孩子在这里「疗养」身心呢?
我见过有家长特别着急想带娃来,开口就是「什么时候能养好,还得回城里赶进度」。
如果是抱着这样功利的想法,那没有必要来,
因为需要「修理」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育儿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