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舟学习部
我们一起专注三件事:更高效的学习,更精良的工具,更成熟的心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昨天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昨天  
宛央女子  ·  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 ·  3 天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3 天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舟学习部

荐书 | 改变人生的三个模型

大舟学习部  · 公众号  ·  · 2019-11-23 12:25

正文


0.

今天介绍的书,Goodreads 评分 4.18,豆瓣 9.1。名字很直白,封面就是一个大字——Succeed。

别误会,这不是励志鸡汤合集,也不是名人轶事大观,而是借助实验和统计,以严肃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告诉你怎样把愿望设定成目标、哪些目标可追、如何达到目标。

作者是学术背景,实验分析讲得透彻,书里文字也浅白好懂。

开头就是一句灵魂拷问:

You have desires, lots and lots of things that you want to happen, but how many of those wishes have you turned into real goals?

而最打动我的是,这本书介绍了三个无比重要的模型——原谅我用了这么夸张的词,因为我确实相信:

这三个模型,是人人都可以掌握,且需要掌握的。

1.

模型一:自我决定论。

由心理学家德西提出,自我决定,说的不是你想象自己能飞就真的能飞,而是说,你能否持续做一件事,取决于你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这件事多大程度满足了你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界要求。

德西研究发现,人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了就会幸福,即便周遭条件艰难——

1)自主(autonomy) 感到自由、感觉自己「有得选」,并感觉自己在做的事情是重要的;
2) 胜任(competence) 感觉自己擅长做在做的事;
3) 归属(relatedness) 感觉能与他人建立联系,爱与被爱;

而出于内在动机去做一件事,能满足这三条。

比如,一门学科,你是自己选择去学、并为之努力探索,还是不得不选、为了及格而拼命填鸭,幸福感完全不同。

这让我想起李笑来之前提过的建议,大概是这么说的:

把时间花在所爱的人和事上。

有人提议「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如李笑来的精准。 因为美好与否,不好判断,但爱或不爱,我们自己是知道的。

李笑来这个理念背后,我看到的是,时间有限,自己不喜欢的、确定没意义的事,就不浪费时间了。所以,这部分事情,要么不花时间,要么抓紧时间做完、做好。这样才能把更多时间留给所爱。

这样做更符合我们的终极追求:幸福。

因为,时间的使用方式由我们自己决定(autonomy);花在所爱的人身上,我们会感受到归属(relatedness);花在喜欢的事情上,更可能会有「胜任」的感觉(competence)。

于是我们更大概率能持续付出时间和心力,于是我们更大概率能胜出——以一种幸福的方式胜出。

2.

模型二:成长型心态。

这里当然也不是说「只要相信自己就会成功」那种心态,而是:

僵固型 vs 成长型心态

典型的区分是:你是否认为人天生就是某种类型,天生就擅长或不擅长某种技能,后天无法改变?如果是,你就倾向于僵固型;否,则倾向成长型。

人一生中,智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提高的,这一点相信与否,对人生许多决策影响都很大。比如德韦克研究发现,认为智力天定的同学,描述目标时会说:

其实挺不愿意承认的——比起学到东西,我更想「表现好」,如果我知道这件事我无法胜任,即便能学到再多东西,我也不会去做。

而认为智商可以锻炼的同学,却会说:学到东西比拿高分更重要。

德韦克做过一组对照实验:

同一学校七年级学生分两组,一组只讲解大脑学习原理和记忆原理,第二组除此之外,还会强调「智力可锻炼」等事实,其余条件同等的情况下,第一组的数学成绩普遍下滑了(小升初的常态);而第二组了解了智商的本质,数学成绩也上去了。

相信智力是恒定不变的,会导致该学的东西反而不去学了,因为僵固型往往还伴随着另一种思维模式:

我想表现得很优秀、很聪明

表现型思维模式,能在追求目标初始时提供强大动机——因为不想被人说我不聪明,所以我拼命努力做好。

这对追求简单的目标来说,相当有用,而一旦遇到复杂任务,弊端就出现了,比如:

这门功课得了 A,就说明我很聪明。他们都说我很聪明,肯定能得 A。但现在这门功课变难了,于是有两个结果:

1) 为了避免别人看出我不聪明,我就不努力了,这样就不是我蠢,我只是不努力而已。

想想有多少从小被夸「聪明」的学生,在校一路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却都在高三那年开始「叛逆」,只玩不学。背后心态是否就是在捍卫自己的聪明徽章:我考不好不是因为我蠢,而是因为我不学,我要是要学,肯定还是会考好的。

2) 考试没得 A,我真的不聪明,那努力了也没什么用,也不会出人头地,那算了吧。

这种思维是动机杀手 。一是因为这类思维相信智商是天定的,人无法通过后天努力变得更聪明,于是放弃了努力进取的机会;二是努力与否依赖于外界评价,无法感到「自主」,时而担心达不到外界的预期而失去「归属」,也很难感到「胜任」,不幸福,于是一丧到底。

成长型心态则认为,绝大多数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我这件事没做成不是我这个人不行,而是我可能方法没用对,可能积累还不够,并且这件事本身就不容易。

再比如智商这件事,通过严肃阅读积累,你真的能发现自己在变聪明——因为知道的事实在增多,于是判断和决策时,可参考的信息增多,于是判断更准确,于是做「傻事」的几率减少了,所以从概率上,我比以前聪明了。这是个正向循环。

阳志平等人在《追时间的人》讨论僵固型和成长型心态,有人问有没有类似小窍门的东西,不需要动用量表,就能 直接判断自己在这个领域采取的是成长型还是僵固型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刘建鸿提供了几个小窍门:

1)自问有没有什么领域觉得无论怎样也学不会的。有些人觉得自己学不会开车、学不会编程、学不会英语等等,很可能他在这些领域是僵固型思维模式。

2)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如果你能看到自身经历背后的努力、调整和改变起的作用,很可能你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3)你对同龄人的看法,无论比你优秀还是稍逊于你的,你是否能看到他们的积累和努力。

值得 警惕 的是,在一个领域的思维模式如何,也并不等于这个人的思维模式如何,德韦克认为,人在学习、人际、情绪三个领域内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人在学习领域内容易采取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在交友、尝试新事物等其他领域却不然。

这就把思维模式和「你这个人」怎么样区隔出来了。

往往提到思维模式,我们会说「啊这个人的思维模式就是 XX 样的」,却忽略了,人很复杂,事很复杂,受限于经历, 我们并不是在每个领域都能主动改变,也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会固执不变

在 A 领域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如果就此认为自己在其他领域也是成长型,就很难有机会再检视自己这方面的思维方式了。

把单个方面、单个事件的表现上升到个人绝对属性,是多危险的一件事啊。

另外,区分清楚这一点,每次不情愿尝试、不情愿改变的时候,就可以问问自己——

我不想做这件事,是我权衡利弊得到的最优解,还是僵固思维控制了我呢?

3.

模型三:执行意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