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鹰光伏 江南 来源| 光伏在线】
产能博弈:新疆复产VS西南枯水期,硅企上演“冰火两重天”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工业硅开炉数微增1台至214台,但产能分化已现“死亡交叉”:
新疆
:
开炉数逆势+2至113台,头部企业1月下旬试探性复产,但环保限产高压下复产规模不足峰值30%;
西南困局:
云南、四川开炉数冻结在17台和2台,枯水期电价飙涨至0.48-0.52元/度,非全煤工艺成本突破14775元/吨,95%硅企陷入“生产即亏损”绝境。
核心矛盾:
新疆与西南形成“剪刀差”——前者靠廉价煤电(0.25元/度)勉强支撑,后者被高价水电拖入停产潮。2月全国产量预计降至28万吨,但社会库存仍高达42万吨,供需失衡短期内无解。
政策“狼来了”:能耗双控传闻再起,多晶硅或成最大变量
光伏行业近期疯传的“
供给侧改革”会议,实为产业链暗战缩影:
工业硅
:
生产1吨需耗电1.3万度,若执行能耗双控,新疆113台炉子或被迫关停1/3,相当于月减产2.8万吨;
多晶硅:
单吨电耗5.5万度,若限产落地,当前35万吨/月产能或压缩至28万吨,直接冲击硅料价格体系。
深层博弈:
政策传闻本质是“产能清洗”前兆。2024年10月类似消息曾刺激硅价单周暴涨8%,但此次不同在于:下游硅片企业已囤积1-2个月库存,政策若“雷声大雨点小”,恐引发踩踏式抛售。
成本生死线,全煤工艺VS水电工艺,12880元成行业“生死符”
成本数据显示,工业硅企业正经历“温水煮青蛙”式绞杀:
新疆“护城河”
:
全煤工艺成本10898元/吨,较西南非全煤工艺低3634元,但需承担环保改造隐性成本(约500元/吨);
西南绝地:
云南非全煤成本14532元,已高于现货价格(14200元),每生产1吨亏损超300元。
生存法则:
当前价格下,仅新疆头部企业和云南少数一体化工厂能维持现金流,中小硅企要么“赌政策救市”,要么永久退出。
光伏反噬效应:多晶硅库存堰塞湖,或现“自杀式提产”
需求端暗藏杀机:
多晶硅困局
:
1月产量环比仅降3%,库存反增8%至12.6万吨,但2月硅片企业却计划提产15%,逻辑悖论背后是“囚徒困境”——头部硅片厂试图通过扩产摊薄成本,倒逼硅料降价;
库存诅咒:
下游1-2个月备货形成“虚假需求”,若节后硅片开工率不及预期,多晶硅库存可能突破15万吨警戒线,触发价格踩踏。
推演:
工业硅-多晶硅-硅片形成“死亡三角”——上游减产不及预期、中游库存高企、下游博弈性扩产,三者共振可能引发全产业链价格下行。
2025终极推演:供给侧改革是救命稻草,还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
政策若落地:
参照2021年云南限电经验,工业硅价格或冲高至16000元,但需警惕“报复性复产”(2021年限产后3个月产能反弹120%);
政策若落空:
28万吨产量+42万吨库存将压制价格至13000元以下,触发西南硅企更大压力。
生存策略:
新疆玩家:利用成本优势锁定长协订单,对冲政策风险;
西南局面:转型特种硅(99.99%以上纯度)寻求溢价,或向东南亚转移产能;
期货工具:工业硅期货持仓量已突破20万手,套保比例需提升至60%以上。
当28万吨月产量撞上42万吨天量库存,工业硅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状。无论是政策强干预还是市场自然出清,2025年都将是行业洗牌元年——活下来的企业,必须学会在电费、环保、库存的三重绞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血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