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纽约时报的执行总编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在SXSW参加活动时小小地对华盛顿邮报总裁马丁•巴伦(Marty Baron)放了一把冷箭。
邮报最新的口号“民主死于黑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备受热议,当现场观众问起巴奎特对此事有何看法时,他表示:
“我很喜欢我们和邮报的竞争关系,但是——
原谅我,巴伦,这口号听着像下一部蝙蝠侠电影的宣传标语似的。
”
华盛顿邮报主页,“民主死于黑暗”的口号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
当被CNN记者问起如何回应此事时,巴伦假戏真做地回答了一下:“哥谭市人民无需对此道歉。”
身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家媒体,这种公开场合你来我往的背后,
其实是时报和邮报之间的激烈竞争。
前段时间对特朗普政府重要议题的报道,两家报纸可谓是都冲在了最前线。
前有纽约时报对特朗普阵营与俄方接触的报道,后有华盛顿邮报对国安部门可能受俄罗斯邮件勒索的文章,这些新闻直接导致两家报纸的订户数量大涨。
时报甚至迎来了6年内最猛烈的一次订户增加。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和特朗普有关的报道
美国人民见证了一个略显反常的现象,本该“销声匿迹”的传统媒体凭借激烈的竞争,反而为自己获得了一波刷存在感的机会。
邮报记者玛格丽特•苏利文(Margaret Sullivan)指出,当政客们对特朗普在本月初联合会议上的发言表示赞赏时,邮报和时报正忙着挖新闻猛料。
时报先放出文章,奥巴马政府的官员设法提供一些有关特朗普竞选团队与俄罗斯情报人员接触的消息。
一小时之后,邮报爆出丑闻:美国司法部长杰夫•塞辛斯(Jeff Sessions)在去年担任特朗普首席政策古文期间,曾两度与俄驻美大使见面,却在任命听证会上对此只字不提。
塞辛斯在参议院参加听证时,曾矢口否认曾在总统竞选中与俄罗斯情报人士有联系
这些报道的标题都聚焦在民意代表和记者们关注的点上:
大家都在梳理特朗普政府和俄罗斯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媒体巨头间的巅峰对决已经不仅仅限于每日的报道稿件,双方都在努力想出一些新的点子,这些都让媒体能参与到良性竞争中去。比如纽约时报向公众征求新闻线索,很快,华盛顿邮报等同行也纷纷跟进。
与此同时,这两家报业巨头都提高了时政报道的比重,邮报和时报都加倍了自己的调查新闻组人手,
搞起了新闻人才“军备竞赛
”:
华盛顿邮报组建了快速调查小组,纽约时报从地方报纸挖来了普列策新闻奖得主Michael Laforgia和曾获利文斯顿奖的Ellen Gabler。
除了调查报道外,两家媒体都在探索报道政治议题的新方法——华盛顿邮报开设了一档播客,以研究特朗普政府的权力行使情况,并重新对政治版块的记者编辑进行了重新调整。
纽约时报直接拿出五百万美元经费,用于调查特朗普政府对世界各国更深远的影响。
同时,两家媒体也在更加积极地维护自身的公共形象。
面对一个唱衰新闻媒体的总统,邮报和时报都在强调他们真正的角色。
与文章开头的“民主死于黑暗”相呼应,邮报自比“阳光生产商”。时报则难得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高调露脸,推出了十年来首个电视广告:“真相难寻,但仍值得我们去捍卫”。
风水轮流转,新闻媒体总是挨个出风头,
但真正的赢家其实是读者。
邮报和时报也许会互黑取乐,但他们永远是那些知情人员的欢迎对象,对于想透露点消息的人来说,没什么比一个有同理心的记者更值得敞开心扉了。
这种同业间的良性竞争也意味着,
不论谁夺取了阅读量最高的位置,读者都能够看到更多引人反思的、颠覆性的文章
。
从许多方面来看,刚刚上任的特朗普政府被卷进的媒体竞争并不如先前那么激烈。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大卫•卡尔(David Carr)在2014年撰文指出,华盛顿邮报于2013年任命马丁•巴伦为领导者,以及随后被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亚马逊并购,种种迹象都显示出其成为世界级新闻集团的野心。
不像前些年,有人对两家报纸订户数量进行对比时,双方并未公开叫板。而是都紧盯着白宫的一举一动,这可是为调查记者提供新闻线索绝佳的地方。
而且,尽管特朗普声称纽约时报正在“走下坡路”,华盛顿邮报正在“失去其财富”。
两家报纸都至少能在未来的4到8年时间里,为揭黑性的调查报道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这些举措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你来自偏红还是偏蓝(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地方,无论你来自华盛顿还是哥谭。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baidunewslab)独家编译,原文载于poynter.org,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作者:Benjamin Mullin
编译:任芳言
编辑:梁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