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银研究
民生银行研究版块专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民银研究

【民银研究】高频数据分析(2025.1.1-2.4)

民银研究  · 公众号  ·  · 2025-02-06 10: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开年以来高频数据表现

(一)供给端

1. 工业生产季节性放缓

钢铁生产同比加快。 截至1月24日,全国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为78.0%,较2024年末下降0.7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截至1月20日,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206.9万吨/天,较2024年12月日均上升5.7%,较去年同期上升0.1%。开年以来,终端需求在前期增量政策带动下有所修复,叠加螺纹钢、线材、冷轧等库存处于低位,钢铁生产较去年同期有所加快。

化工生产表现分化。 截至1月23日,甲醇开工率为81.5%,纯碱开工率为87.4%,炼油厂开工率为46.5%,较2024年末分别变化+2.7、+7.6、-6.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分别变化+1.8、-0.9、-13.3个百分点;截至1月27日,PTA开工率为79.2%,PX开工率为90.2%,较2024年末分别下降0.2、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分别变化-2.9、+4.1个百分点。受需求处于淡季、部分化工品价格走弱影响,多数化工领域开工率出现回落。

汽车生产放缓。 截至1月23日,主要用于乘用车的汽车轮胎半钢胎开工率为70.3%,主要用于重卡的全钢胎开工率为42.0%,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2024年末分别下降8.9、2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17.6个百分点,与春节错位因素有关。

纺织行业持续走弱。 截至1月23日,江浙地区涤纶长丝开工率为80.4%,较2024年末下降8.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受终端需求偏弱影响,纺织生产放缓。

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下行。 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1%,较2024年12月回落1.0个百分点,跌破荣枯线,降至去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其中生产指数下降2.3个百分点至49.8%,新订单指数下降1.8个百分点至49.2%,在五大分项指数中跌幅较大,反映供需两端均有回落。

2. 建筑施工放缓

建筑施工季节性放缓。 水泥发运率为22.8%(截至1月17日),磨机运转率为20.3%(截至1月16日),分别较2024年末下降8.5、7.0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5.2、4.9个百分点。螺纹钢开工率为32.1%(截至1月24日),较2024年末下降8.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6.6个百分点。石油沥青开工率为28.1%(截至1月22日),较2024年末上升2.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

建筑业景气度回落。 1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2.9个百分点至49.3%,再度降至荣枯线以下,且为疫情以来最低水平,表现弱于季节性。多地气温下降,户外施工处于淡季,叠加春节假期影响,部分项目收尾停工,共同导致建筑施工放缓。

(二)需求端

1.地产市场走弱

商品房销售环比下行。 1月1日至2月4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19.5万平方米,较2024年12月日均下降60.9%。其中,一、二、三线城市分别下降51.8%、68.5%、49.6%,二线城市降幅最大。从同比看,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5.4%,其中一、二、三线城市同比分别下降12.4%、36.4%、13.1%。同比弱于去年,除与春节长假有关外,也反映出政策效应有所消退。

二手房挂牌量、成交价均环比下行。 截至1月20日,1月二手房出售挂牌量指数均值为41.9,较2024年12月均值下降9.4%,较去年同期上升22.5%。二手房出售价指数为157.5,较2024年12月均值下降0.1%,较去年同期下降9.9%,市场仍在“以价换量”。

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下行、溢价率上行。 1月1日至2月2日,百城土地日均成交面积为157.7万平方米,较2024年12月日均下跌72.5%。各线城市均大幅回落,一、二、三线城市分别较上月日均下降78.8%、73.7%、71.6%。同比看,百城土地日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5.2%,各线城市均同比回落。截至2月2日,100大中城市成交平均土地溢价率为6.5%,较2024年12月均值上升3.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开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走弱。新房成交、二手房挂牌量、土地成交面积均环比下行,除春节假期影响外,也反映出居民购房意愿有回落迹象,房企拿地意愿亦趋于谨慎。

2.消费表现分化

汽车消费同环比均下行。 截至1月19日,乘用车厂商零售日均销量为55238辆,较2024年12月日均大幅下降34.7%,与以旧换新截止日前汽车消费放量拉高基数、政策效应释放后需求回落有关。同比下降16.1%,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透支迹象。

居民旅游出行上行。 截至2月4日,开年以来执行国内、港澳台、国际航班量日均分别为13638架、365架、1845架,较2024年12月日均分别上升13.2%、5.6%、8.3%,与春节长假期间居民旅游意愿明显上升有关;同比分别上升5.5%、13.1%、38.5%,均好于上年同期。

市内出行下行。 截至2月4日,反映生活半径的北上广深日均地铁客运量为3047.9万人次,较2024年12月日均下降20.7%,同比下降17.3%。

电影消费同环比均大幅上升。 截至2月4日,开年以来电影日均票房收入为32488.6万元,受春节期间观影人数激增拉动,较2024年12月日均大幅上升328.5%,受春节错位因素影响,同比上升309.4%。

3. 出口放缓

集装箱运价回落。 1月24日,SCFI指数为2045.5,CCFI指数为1505.1,较2024年末分别下跌16.9%、0.7%。2月4日,BDI指数为753.0,较2024年末下降24.5%。三个运价指数环比均下行,除与国际航运涨价后的价格回调有关外,也反映出伴随节前备库结束、货运量大幅减少,外需出现回落。

外需有放缓迹象。 1月韩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0.3%,较2024年12月回落16.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5个百分点。从佐证指标看,1月我国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46.4%,也反映出外需有趋弱迹象。

(三)价格端

1.资源品价格表现分化

油价环比上行。 2月4日,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为76.2美元/桶,较2024年末上升2.1%,同比下降1.5%。开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先升后降,整体波动上行。前期,在美欧寒冷天气增加燃料需求、美国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美国原油库存减少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油价走高,后在特朗普青睐传统能源产业提振市场对美国石油增产的预期、全球需求趋弱的作用下,油价出现回落。

多数资源品价格环比上行。 1月27日,铁矿石期货收盘价为810.5元/吨,较2024年末上升6.1%,为价格连跌后反弹,但终端需求仍然偏弱,同比下降13.9%;焦煤期货收盘价为1135.0元/吨,较2024年末下降1.2%,同比下降33.6%,与暖冬天气降低用煤需求、煤炭库存相对充裕等因素有关。有色金属方面,2月4日,LME铜现货结算价为8993.0元/吨,LME铝现货结算价为2634.0元/吨,分别较2024年末上升2.1%、1.9%,同比分别上升5.1%、16.8%,与铜矿市场供应偏紧、铝土矿产量有限等因素有关。

2.工业品价格整体上行

国内工业品价格整体环比上行。 1月27日,南华工业品指数为3861.6,较2024年末上升3.0%,同比下降2.1%。其中,1月27日螺纹钢期货收盘价为3382.0元/吨,较2024年末上升 3.4%,与促消费政策提振市场预期、多种钢材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有关,同比下降11.6%;1月24日水泥价格指数为120.9,较2024年末下降6.7%,与建筑施工季节性放缓有关,同比上升12.1%。

3. 农产品价格整体上行

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环比上升。 2月4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7.7,较2024年末上升4.7%,主要受冬季农产品供给减少及春节期间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

多数农产品价格环比上行。 1月27日,猪肉、蔬菜、水果、鸡蛋平均批发价分别为23.4、5.7、7.5、9.9元/公斤。各农产品价格表现分化。猪肉价格较2024年末上升4.4%,为春节期间居民猪肉需求增加、节前养猪户惜售及抗价情绪增加所致。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蔬菜、水果价格较2024年末分别上升11.1%、3.3%;鸡蛋价格较2024年末下降2.3%。

二、开年以来的边际变化

1.消费边际回暖

开年以来,国内消费持续回暖。一方面,春节前居民储备年货需求大幅增加,带动商品消费回暖。不过,汽车消费同环比均大幅回落,显示居民对大件耐用品消费仍持谨慎态度,以及一定的透支因素。另一方面,服务消费明显回暖,今年春节假期增加1天共8天,假期效应的带动下,居民旅游热情高涨,消费意愿上升,带动电影、旅游、餐饮等服务消费放量。

1月5日,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增加4类家电以旧换新、对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等。扩围政策的及时推出,或将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回暖。

2.房地产走弱

房地产市场有回落迹象。开年以来,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土地成交面积同环比均下行,二手房市场活跃度回落、挂牌量与成交量下行,反映政策效应有所消散,居民购房需求出现回落,房企拿地意愿也趋于谨慎。

目前房价持续下行,以价换量较为普遍,居民与地产商观望情绪较高,部分房企因销售回款下降而面临资金链压力。虽然国家加大收储力度,但地方政府受化债掣肘,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提振房市需求。

3.出口或将回落

从韩国1月出口同比增速大幅回落、三个运价指数均下行看,外需出现回落迹象。春节前补库需求已渐近尾声、出货量有所回落,特朗普上任后经贸环境不确定因素大增,叠加全球需求仍然趋弱,出口有放缓可能。

“抢出口”或仍在持续,关税预期带动出口订单前置,是目前出口的主要支撑因素。特朗普上任后对华关税弱于预期,整体更加务实,作为谈判筹码的特征更显著,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4.工业生产边际放缓

开年以来,多数开工率较2024年末有所下行,与冬季为工业品需求淡季、节前部分行业逐步停工、春节长假等季节性因素有关。目前看,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工业生产的症结所在,增量政策带来的需求端改善向工业生产传导仍然较慢,导致工业生产相对低迷。

从同比来看,钢铁、部分化工品生产较去年同期有所加快,除与春节前赶工有关外,也与特朗普上台触发“抢出口”并通过出口-制造业链条拉升国内工业生产有关。不过,汽车、纺织等领域生产不及去年同期,与今年春节提前、国内需求偏弱等因素有关。整体而言,经济复苏内生性仍然相对不足。

5.建筑施工放缓

开年以来,与建筑施工相关的多项指标回落,除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外,磨机运转率、螺纹钢开工率、水泥发运率均环比下行。除天气转冷制约施工进度、春节前部分建筑项目陆续停工外,基建投资实物工作量转化较慢、房地产施工偏弱、优质项目较为缺乏也是重要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以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实施、“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等,或将拉升未来基建投资增速。中财办提到今年要用好专项债收储和土储、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等,且收储要“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央行推出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政府收储,或将有助于提振房地产开发投资。

此外, 春节放假因素对经济有多方面影响 ,今年春节假期增加1天,影响更大。 一方面, 春节长假期间,居民对餐饮消费以及旅游、电影等娱乐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带动服务消费表现火热。同时,居民购物热情回升,叠加新一轮以旧换新的启动,手机、家电等商品消费也有所回暖,但假期效应对商品消费的拉动明显不及服务消费。

另一方面, 春节长假期间,工业、建筑业停工,直到年后才逐步复工复产,将导致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季节性放缓。不过,除却春节因素影响,工业、建筑业表现仍然弱于季节性,国内需求偏弱是症结所在。春节假期房地产与土地成交明显下滑,节后需求才逐渐恢复,但居民对收入与就业预期偏弱,仍会制约房地产后市表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