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敏感于一切商业新知、商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商业英雄,敏感于新公司的新玩意、老公司的新改造、旧话题的新表达、老商业的新颠覆,为您提供最新鲜实用的商业养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当你与众不同时,要大胆利用这一点” ·  昨天  
21世纪商业评论  ·  李嘉诚家族,45亿甩卖中药铺 ·  2 天前  
互联网坊间八卦  ·  阿里巴巴把大润发卖了 ·  3 天前  
互联网坊间八卦  ·  阿里巴巴把大润发卖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商业评论

无人驾驶汽车入局容易破局难,这些桎梏没解开如何上路?

21世纪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8-09 20:04

正文

就在前两天,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宣布,计划在美国密歇根州投资数十亿美元,设立研发中心,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进军汽车行业。近几年,不管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在抓紧时间玩命布局无人驾驶。


但美国汽车协会曾经做过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75%的公民不敢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尽管专家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会减少人类司机所造成的将近90%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坚持自己驾驶会更加安全。由此可看出,饱受资本青睐的无人驾驶并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


 

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怀疑和不信任是显而易见的,依靠科技的力量使得行驶更安全绝对是一件好事,但过度夸大科技的作用将会造成十分现实的后果。


近两年无人驾驶的事故层出不穷,这让许多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开始收起对于自动驾驶前景华而不实的展望。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一度执着于研发第五级自动驾驶汽车,不过近期该公司却以监管环境不宜为由放弃了无人控制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计划。

 

或许总有一天无人驾驶会普及,但如果这些桎梏一直没法解开的话就没法上路。                                  


  桎梏一:

ECU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 

自无人驾驶问世以来,这个关于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疑问一直被提起。的确,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能够解决司机各种感性,无道德驾驶的问题,比如超速,乱抢道等,但事实证明,面对复杂的路况和道路法规,无人驾驶技术还未能安全无误地操控方向盘。毕竟,无人驾驶技术是基于预先的信息存储,再利用传感器感知现场,做出驾驶判断。而现实中的情况千变万化,且就目前来说,ECU的随机应变能力,是不及人脑的。 



桎梏二:

如何处理来自黑客的威胁?   

就在今年四月份,《速度与激情8》上演了一幕无人驾驶的飞车大戏。成千上万的车辆,无论是停在路边的,还是在4s店的,或者是停放在高楼层的,都在黑客的入侵下自动打火、起步、转方向盘、汇成一股车流,往同一个目的地。



速8的这一股僵尸车流将无人驾驶推向了风口浪尖。要知道黑客也是不断追随新技术的发展脚步,甚至有时候甚至快于主流技术的发展该。如此下来,AI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加上AI系统越来越强,也意味着一旦被黑客所滥用,结果也会越来越严重。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教授Dawn Song研究发现,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当其在路上行驶,就要去识别路边的路牌才能够决定以什么速度、方向行驶,如果在AI系统世界里,作了一个小小的修改,那么识别出来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作为人眼我们能够识别一些区别,但如果是深度学习系统,可能就会犯一些错误,会进行一些错误的分类。”



人工智能目前仍存在着无法预知的漏洞,而微小对抗性的攻击却会把漏洞放大到无限。不过,正如互联网的进步很多都是在打补丁时才跃升的一样,Dawn Song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目前已发现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而AI系统里则会有新的漏洞不断出现,相克相伴。


桎梏三:

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能否上路还没有相关的规定。


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北京交警已介入调查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坦言,“无人驾驶技术的立法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美国加州立法仍在研究之中,考虑的也是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准许实验。这个问题涉及汽车的制造方、拥有方和使用方,一旦发生事故,各方责任的划分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人驾驶的立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应用和普及。       


无人驾驶入局容易破局难,但它依旧值得我们期待。同时我们也不妨一想,相比于全自动的无人驾驶技术,半自动化无人驾驶是不是更靠谱,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无人车的真正发展方向呢?


正如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能给人类带去更多思考一样,每一项创新的背后都需要勇敢积极的“辨认”,2017 TRACKER创新大会,携手思变,等你前来。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