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铁血网
铁血网,基于铁血论坛资讯内容的军事类资讯门户。提供中国军事、世界军事、军事新闻、原创军事评论、军事科技、军事小说、军品装备等全方位的中国军事及世界军事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兵器工业集团5部作品在第五届中央企业社会主义 ... ·  5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每日囧图丨这招教练也没教过啊!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铁血网

英雄背后的英雄:一把中国军剪救下无数伤员,今天淘宝收购价超千元!

铁血网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06 18:42

正文

纪灿,今年55岁,是张小泉手工制剪技艺的传承人。

张小泉是杭城老字号,从乾隆年间就是御用宫剪,在全国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丁纪灿算是个“剪二代”,父亲是张小泉第一代制剪师傅,他更是从小听着“乒乓”的打铁声长大。16岁那年,父亲身体不行了,对他说,“你长大了,进厂,养活一家老小吧。”

 

就这样,懵懵懂懂的丁纪灿,子承父业,开启了他一生和剪刀的缘分。


(图说: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


(图说:每把手工剪刀上都会打上这个流派师傅的名字,如今这些剪刀在淘宝收购价已过千元)

 

一  临危受命打造军剪   接下“烫手山芋”


凭借着吃苦耐劳,丁纪灿很快在学徒里崭露头角。老师傅更是将他作为了潜在的接班人,平时那些藏着掖着不给人看的独门手艺,全都暗落落地教给了他。


(图说:丁纪灿和他的师兄至今还保留着手工作业的传统。)

 

不多久丁纪灿就将制剪的72道工序学了个遍,“武林高手”崭露头角。


(图说:传统的张小泉剪刀要经历72道工序,丁纪灿如今已然保留这些传统工具和工序。)

 

而让他真正名震江湖的,是一批“军剪”的制作。

 

当时,中越战争爆发,不少战士在前线受伤,血水浸染了绷带,一般剪刀无法剪开。

 

张小泉剪刀厂再次接到一批军用剪的生产任务,这不是“张小泉”第一次制造军用剪。1969年,“张小泉”就成功开发生产了一批。

 

1969年3月,珍宝岛战役打响。

 

珍宝岛地处黑龙江高寒区,3月份天寒地冻,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战斗中,我军伤员流出的血浸湿棉衣,很快冻结陈兵,致无法脱除,给救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张小泉”临危受命,要求打造一批特制的军用剪刀,送往前线。

 

接到任务后,“张小泉”的剪刀师傅们,用60号高碳钢制作,把棉衣浸湿放入肉厂冷库,冻结后试剪,未获成功,后用70号钢同样失败。最后,选取了弹簧钢,克服了其难锻打、磨制的困难,最终研制成功。


(图说:谁都想不到其貌不扬的丁师傅,居然在中越战争也大显过身手。)

 

现在,同样是军用剪,要求却又不同了。

 

中越战争,天气极热,战士血水浸湿了绷带,一层层绷带黏连着血肉,普通剪刀剪起来费力不说,还很容易伤到战士。

 

所以,要打造的军剪,不仅要材质好,够硬,还要够锋利、咬力强。

 

时间紧迫,原有军用剪的磨具不能用,都要靠手工锻打。这可是个“苦差事”,且不说不知道该如何去改良,万一做不好耽误了,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当时组里30多个老师傅,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图说:在工业生产下,一把剪刀的制作工序从72道减为24道,甚至只有9道。会手工的老艺人全杭州也不过10来个,而且年纪都很大了。)

 

 二  抗得住极寒也耐得了极热 一把剪刀也能救治伤员

 

“我来试试”,是年不过二十出头的丁纪灿又一次挺身而出。

“还不是爱出风头”……面对众人的嘲讽,丁纪灿没多言语,开始动起了脑筋。

 

想要咬力大,并不难,只要增加剪刀的斜面就可以做到。而为了配合强咬力,剪刀脚不易弯折,就必须将其加粗加厚,至少要一倍以上。


(图说:嵌钢时锻打温度要求在1200℃左右,但老底子没温度计,火候把握全凭师傅一双眼,发现火光到“洋洋红”,就说明钢材已达到融化的临界温度。)

 

看似简单,做起却是困难重重。张小泉的剪刀是“镶钢锻制”。就是在铁打的剪刀刃口覆上一层钢,即使剪刀任意成形,又确保刃口锋利,可谓刚柔相济。

 

那么小一块钢要恰到好处覆在刃口,又要钢铁分明,下锤难度不小。早下一秒,钢要碎,晚下一秒,又恐钢铁无法融合,这本就不是易事。更何况,现在要将铁片加厚,那力道既要大,又要大得巧,还没有经验可循。


(图说:有人说,钢和铁冒火花时一榔头下去,时机最佳;又有人说,钢和铁加热到“杨梅红”时方可动手,这些技巧得全靠自己琢磨。)

 

说心里没打鼓,是不可能的。但是,全厂力气最大的就是他了,打得动厚铁的,也只有他。再者,这几年来,自己的技巧也日趋成熟,丁纪灿不怕,他有这个底气!

 

连着三天三夜,丁纪灿工位上的打铁声就没停过,雄纠纠气昂昂,像是阵阵嘶吼。第四天一早,双眼红得要滴血的丁纪灿把一把剪刀放在了师傅的桌子上,日光灯下,这把剪刀泛着冷光,锋利无比,一百层布咔嚓一下就剪成了两半。


(图说:张小泉剪刀的一大特点就是“铁包钢”,就是在铁皮上开槽,镶嵌进一块硬度更高的钢片,开刃后便能锋利无比。)

 

很快,这一批特制的剪刀紧急运抵前线,挽救了不少年轻战士的生命。丁纪灿也因此一“剪”成名,从此,名震江湖。

 

现在,丁纪灿像个最普通的老手艺人,坚持在运河边的手工生态馆打造一些手工剪刀。不少人慕名前去收藏——在淘宝上,丁纪灿剪刀的收购价甚至高达千元,即便如此,还是一剪难求。只要有人挂出来卖,立马被丁粉抢购。

虽然和师兄两人,每天只能打造一把剪刀,但对丁纪灿来说,这不仅是一门不能丢的技艺,更是一种相伴半生的情怀,一段不朽的江湖传说......


(图说:几十年的劳作,丁师傅的指纹都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