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道学
普及道学、弘传道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古典文献学微刊  ·  集刊丨《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三十二辑出版 ·  3 天前  
墨香中华  ·  周恩来和邓颖超:爱情最好的模样 ·  3 天前  
墨香中华  ·  小林漫画:腊八快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道学

自己做路人,修行当淡忘

腾讯道学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6-12-29 14:59

正文

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持续火热进行中,我们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参赛作品,犹豫的小伙伴赶快来投稿吧!切记要未经任何发表的原创稿件,而且我们会保留修改权哦!

详情点击道化天下,世界玄同 丨2017“玉蟾杯”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通启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道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行向道是一场最远又最近的距离。


文/清虚道人


学会忘记悲喜也是修道


曼德拉说,他最欣喜的事情是,能够在人群中被人们当做是路人,漠视而过。


他最欣喜的事情是,能够在人群中被人们当做是路人,漠视而过(资料图)


什么是路人?有个成语叫“道路以目”,或许用在这里并不太合适,但说的却是真正做修行人的道理。不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偶然邂逅,若能在相遇的时候报以侧耳倾听,从来不计较过去的恩仇以及未来的因果,只是活在相互遇见时的那一个时间中,牵手或者错过,都必将成为生命中的一段美好。


庄子曾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他的妻子死了之后,别人都在为这件事情伤心,惟独他自己却在鼓盆而歌。人们都感到奇怪,惠子追问说:“你和你的妻子住在一起,养大了孩子后她因年老过逝,人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却回答说:“想一想人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夹杂在杂草之间,变得有元气,由元气又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我认为这不合乎常理,所以没这么做。”


在庄子的眼中,他与妻子或许本是路人,在人生的路上彼此擦肩而过,遇见是缘,分开也是缘。人生在世是一直在历经无数的缘,修道是在告诫人们万事有聚必有散,我们要学会忘记缘聚缘散的喜悦和痛苦。庄子在《齐物论》中告诉我们这种修行的方法叫“心斋”,若能够做到一定的境界,就会产生“虚室生白”的奇妙感知。只有产生如此感知,才能称自己修道有成。只有产生了如此感知,也才会把自己当做这个世界上的过路人。


通过“忘”来接近“道”


人生这一世,恩人太多,仇人也不少。究竟如何做才能扫除掉心上的灰尘呢?有些人,得罪也就得罪了,不必要如同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上路。懂得放下,懂得扫除心界之尘,才能得一个道果圆明的结果。既然因果都已经发生,再计较也换不来任何有用的价值。那些能够真正甩开过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中只留下一个真正的本我。所以南华真人又把达到心斋的途径称之为“坐忘”,即忘掉世间的荣辱,甚至要忘掉“忘记”本身,只有“忘忘”才是道的境界。


那想要做到“忘”的境界,想要通过人世间的修行来达到“道”的境界,又该怎么做?

懂得放下,懂得扫除心界之尘,才能得一个道果圆明的结果(资料图)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是不能学,而是不可学。你一旦起心动念地想要去学习道的法则,希望用道的理念来指引生活中的日常行为,你也就越背离了大道的宗旨。唯有“绝圣弃智”才是趋于道的途径。为了“学道”而必须要放下“学”,这样的理念看起来好像是悖论。但“道”是一种体悟的境界,是在心上用功的方式,所有的技巧和智力都不是“道”所倡导的内容,大道追求的是质朴和纯真,这两点不论如何用聪明才智都学不会的。想要返璞归真,就必须“复归于婴儿”,回到那个一切欲念都只是出于本能需求的状态中。


我们每个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得罪自己。我们太珍爱自己了,不但一点点的小苦难和小失败都不愿意去尝试,更是希望全天下都能为自己的享受提供便利。这就是人之欲念的无限制性。人是感性的东西,但感性不是凭着自己的感官直觉去做随心所欲的事情。人一旦被欲念牵制住了情感,也就臻入了魔道。倘若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理念去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中?


学道要先“修心”


太上言道,强调的是道的自我运行,强调每个人都能按照自我的本然去生存。什么叫自我的本然?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们只有在饿肚子的时候才会去捕食,它们从不会因为某种动物的肉好吃、皮毛好看、骨头珍贵就对它们大肆捕杀。在这个角度上谈,它们不是没有欲求,而是不会让欲求变成自我生命的主宰。老修行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道老道,吃饭睡觉”,是说修行是且只是保持人的基本的身体需求就已经足够了。除此之外的所有要求,一旦放纵了都会变成妄求,就会在五色十光的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本然。


所以若想要学道,就需要用到庄子提出的“忘”的理论,把学道变成心上的体悟过程,而非智力上的追求。修行一场,是为了能让自己更清楚地看透世事圆明。生命中需要我们去面对的事情太多了,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人总有受情绪困恼的时候,也总是会遇见顺境和逆境的选择。既然人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咒念,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更不应该因为不遂心而悲叹、而愤慨、而悔恨。走过一场世事,得来一场初心,哭过笑过,都是我们的本真。


道,本自然,如果连自己身体中的自然心都不记得了,那还怎么去走完未来的路?


修行是且只是保持人的基本的身体需求就已经足够了(资料图)


不论是在面对什么样的人生境况,都要记得给自己一个静下来的时候,好好地问问自己在生命的历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每当回头看的时候,都是为了能够走得更稳、更远;不回头,则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步伐更矫健。当你有一天能够在路人之中自由穿梭的时候,能够不因为别人的眼光而让自己的心境起波澜的时候,那才是真正修到了境界,才是真正把自己变成了这个世界的路人。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道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行向道是一场最远又最近的距离。一念起时,万籁皆成因果;一念无时,万世俱无因缘。从无中求无,从有中忘有,从一切中复归于一切,或许这才是最后我们要追求的本真。(编辑:忆慈)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