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在春节前有个约定,现在到了提交结果的时候。
这位朋友节前突然提出,她想结束在杭州十年的打拼,准备回老家生活了。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是反对逃离北上广的(此处“北上广”指代一切你靠自己留下的比家乡更大更好的城市)。
但在这位朋友面前,我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因为她这个个案的情况是:
33岁,单身,有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没车,平时很宅,社交圈狭窄,工作也不是那种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有市场的行业,回家乡依然能获得跟现在差不多的收入,她老家四线小城的房价才一万出头,可以把杭州的小公寓换成舒服的大平层……
在回去能明显拥有更舒适的生活,且留在大城市也看不见明确发展前景的情况下,我们都沉默了。
于是约定,过年都回去好好观察下,回来后大家一起出主意,再做决定不迟。
带着这个任务回家,我几乎每天都跟爸妈开着车出去玩,要认真看看对我而言已经陌生的老家。
还别说,跟我印象中比起来,老家真的大了N倍,再也不是只有市中心小小一圈繁华地带,许多新楼盘造得相当洋气。
扩张的同时,还保留了小城特有的便利,从市区到郊区不过20分钟,完全不会堵车。
现在互联网发达,要什么都可以网购,吃饭娱乐都很便宜,也根本不存在一瓶雪碧在杭州卖三块在老家卖五块的情况。
再说我们的老家都在江浙沿海地区,即使是小地方,但相当富庶,许多人头脑活跃,并不沉闷。
于是有那么一点时间,我都要赞同她的想法了。
然后我做进一步田野调查,跟另一个几年前就做了同样决定的朋友聊起来。
这位小姐妹当初听从父母安排,考了公务员回老家,那时候属于大家眼中“懦弱投降派”的人物。
但听说她回去后混得风生水起。
首先是工作无比轻松,每天几乎只需要干半天的活儿。
她又是领导眼中“在省城历练过几年”的,本身英语又好,单位有什么机会或好事,第一个就想到她去充场面,公费在职研究生让她去读,外事会议当然也是她当联络员。
回去不久就结婚生娃了,老公是小地方最受欢迎的类型,家境很好,自己本身也是公务员,婚后他们住在家里买的大排屋里。
孩子不用她费心带,除了公婆外,家里还长期请了阿姨——当然是她公婆给钱。
他们夫妻虽然收入不高,但小城市生活成本也低,何况他们只负责自己的开销。
加上公务员在小地方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日子过得无比轻松,生完孩子的她现在还像个大学生。
她好像没有任何焦虑感,每天逗逗孩子看看书,家里地下室被她装修成了专属影院,本人仿佛是小城故事的女主角——丝毫不用操心,只负责美美美的那种。
“我没法在大城市生活,因为我喜欢要住大房子啊。”
嫉妒使我面目全非。
后来这位姐妹儿聊高兴了,开口约我晚上去她家吃饭,顺便玩玩她在地下室装的体感游戏。
我也马上答应,正准备跟老爸老妈请假。
又过了一会儿,她回报我:刚我婆婆说今天要在家里请客人,可能没办法邀请你去了,不好意思啊……
我说没事没事,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她一直没有直接说出口的是,她其实是和公婆同住的。
而且,显然,
她不是那个家的女主人,婆婆才是。
她过得无忧无虑,是因为她确实不用操心,吃的住的一切都被安排好了,孩子的养育和上学,也都明确了路径。
而她为舒适让渡的,则是看似不值钱,实际很重要的自由和空间。
可能还要付出不再成长的代价,毕竟太多的事情被代劳了。
虽然她住在大房子里,可是连决定请朋友回家玩的主动权都没有,首先得请示。
也不是说要看谁脸色,看得出来她和公婆关系处得不错,但这种无法全面掌控生活的状态,还是我无法适应的。
我宁愿住在平层小公寓里,地方虽小,但我可以说了算啊。
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美剧里,大家听说大学毕业后还跟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看不起。
因为那意味着,并没有亲手建造起自己的生活,还在当小孩子。
接着又跟她聊到我们的一个共同同学,结婚五年没有要孩子,一直在冲事业。
她表示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劝生”,被我拖住。
我:这种事难道不是当事人本人的事儿吗,她爱怎么过怎么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买单就好啦。
她:但是生小孩肯定是越早越好,而且她已经结婚很久了,这不是迟早的吗,难道等到40岁生?
我:但她现在就是不想生啊,孩子一生就塞不回去了,当然是等她觉得准备好了再要最好。
她:生了就自然有办法养的,这不就是每个人都在过的日子吗。
……
最后我们在互觉对方傻逼的气氛中结束了对话。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可以在老家如鱼得水,而我却注定无法享受。
因为我是个有点”怪“的人,我尊崇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