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古典音乐有时不太好接近,因为一些纯器乐作品如果没有了语言的对白,要与作曲家的乐思和情感取得共鸣,也确非易事。但另一方面,数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情感而为人所称道,这里的情感有宗教性的悲天悯人,也有世俗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节日歌单,在浓浓的爱意外,也有着些许别样的情愫。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于音乐家影响极大,远至巴洛克时期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近至浪漫主义时期的理查·施特劳斯,他们的音乐启蒙老师都是自己的父母,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我们歌单的第一首曲目便和这个主题相关。
妈妈教我唱歌的时候,不知道为什麽,
她常常会留下悲伤的眼泪。
现在,当我教孩子唱歌,
脸颊上,也会挂着两行泪水
以上是《母亲教我的歌》中的相关歌词。这首温暖的曲子选自《吉普赛歌曲》集中第四首,讲述了一位母亲教儿女唱歌时,想起自己的母亲,不禁潸然泪下。作品由德沃夏克创作于1880年,旋律优美的同时又散发着淡淡的乡愁。作为德沃夏克最著名的声乐作品之一,它被改编为很多器乐版本,其中克莱斯勒就将它改编成小提琴曲。
当然,母亲在家庭中也常常扮演着女性特有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也被一些作品所形象描绘,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以歌为礼,为母亲送上最温情的祝福吧。
我曾认为自己充满感情,
而现在才真正感到极其幸福;
只有哺乳过、养育过的人,才爱那婴儿;
只有一个母亲才能知道,
爱意味着什麽,什麽才是幸福。
歌词摘自曲集中第七首《在我的心中》,描绘了初为人母的少妇养育孩子的喜悦。短短数句,已然让我们感受到暖暖的幸福感。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不仅在音乐上有极高造诣,文学才华也同样耀眼。这部《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写于1840年,根据德国诗人夏米索的同名诗歌而谱曲,咏唱了女性的忠贞与对爱情的向往,旋律虽不华藻,但充满着诗意。
似乎从标题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母亲常有的形象——“唠叨”。然而,这种母爱的天性,其实自孩子出生时就相伴左右。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根据18世纪德国诗人戈特弗里特·奥古斯特·毕尔格所作的诗歌而谱曲。轻快的旋律中,女高音唱出一位年轻妈妈的日常:向大家自豪地叙说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这首曲子问世两年前,施特劳斯的妻子宝丽娜生下了儿子弗朗兹,而她本人也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由此可见“天下父母心”是何等的一致。
当然,也有不少作曲家,在母亲离开他们后,选择用音乐表达思念之情。
莫扎特的《a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是他两首小调钢琴奏鸣曲之一,于母亲去世后不久完成,其中第三乐章的旋律给人以感伤之情。而下面这首同样与母亲的离去有关。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与往常的安魂曲不同,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从马丁·路德翻译成的德文《圣经》中摘录经文作为歌词。另一方面,它更多体现在赐予生者安慰与“化悲为喜”的力量,以探索生命的真谛,虔诚的信仰与深邃的音乐完美结合,给人以希望。
早在1856年舒曼去世时,勃拉姆斯就有了写安魂曲的动机,并在1857年至1859年间,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当1865年母亲过世后,勃拉姆斯正式着手于这部作品的创作,并在1868年由他亲自指挥完成了首演。1869年,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他又补写了其中为女高音独唱和合唱而作的第五乐章
《你们现在也是哀愁》
,淡淡的笔触让爱的回忆得到了永恒。
当然,除了艺术歌曲外,母亲形象也常常亮相于歌剧作品,而其中不乏经典的咏叹调作品。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大家对花腔名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早已耳熟能详,但夜后的另一首咏叹调《别怕,我儿》出现在第一幕,同样著名,且同样需要极高的歌唱技巧。这首作品表达了夜后对女儿被带走的悲伤,并希望王子塔米诺能救回女儿,情绪上刚柔并济。
另一部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讲述的是发生在西西里岛上,村姑桑图扎及未婚夫图里杜、以及图里杜的初恋情人罗拉三人间由激情和嫉妒而引发的故事。剧中桑图扎阐述烦心事所唱的浪漫咏叹调《妈妈,你也知道》,以及图里杜和罗拉丈夫阿尔菲奥决斗前所唱的
《妈妈,这酒真烈》
,均为对图里扎的母亲露琪亚所唱,这也印证了母亲不仅是吐露心声时的好对象,更是个可以依靠的心灵港湾。
除了上述这些脍炙人口的段落,其实一些著名歌剧中也不乏与母亲相关,但稍显冷门的唱段,就比如
普契尼《蝴蝶夫人》选段“你,你,心爱的宝贝”。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在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地上演。他的两部作品都与遥远的东方有关,音乐上也往往“因地制宜”,《图兰朵》中对茉莉花曲调的运用,以及《蝴蝶夫人》中适度使用的日本歌谣皆如此。而《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巧巧桑,也有着东方女子的含蓄及隐忍,诉说着一名日本艺妓怀着少女情怀嫁给美国军官,在短暂的甜蜜新婚生活后,丈夫远走,她历经等待、幻想后却遭遇了失望,最终自杀,红颜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