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大力
来源:陈大力(ID:chendali1995)
/01/
《在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刷屏的时候,我刚睡醒,起身喝了点冷豆浆,准备再泡一杯牛奶,配昨晚在超市买的奶酪面包条。
成都这座城市的氛围,让「慢条斯理享用早餐」这件事,显得合宜。
在上海就不行。我前年实习的时候,在上海吃的早餐,都是去地铁站里的family mart买的,店员把速食三明治和紫薯包放进微波炉,加热总共一分钟不到,我都伸长了脖子,慌张极了,在心里滴滴答答,掐着分与秒。
这次我回成都,总是很难调整到工作状态,疲惫是一方面,更多是因为,这里太慢。
丝丝入扣的慢,香甜的慢。
——七月的空气飘着火锅的辛辣,脑袋发烫,鼻尖酥麻;下班后的人群约在小饭店与麻将馆,家常事抻出来,细细长长地讲,碎成一缕一缕的欢与愁,被天光大方照耀。
如果说上海,是个浓妆艳抹,声色十足的club street,那么成都就是个,躺在游子怀里的温柔乡。
一个规律是,年轻时候你所定居的城市,会影响到你将如何度过你的一天,一月,一年,更重要的是,它会浸润在你的性格里,悄然改写你的命运走向。
这是潜在的,却也是终生的。
之前看过一些文章,把城市简单划归为「发达」与「不发达」,认为发达的适合奋斗,不发达的适合养老。
但这样的界定太仓促,也太粗鲁了。
比如说上海和成都,在我看来,绝不只是谁的经济实力更强硬的分别。
一个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一定包括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念、处事风格、居民素质、生活氛围,远远不只是GDP这么简单。
/02/
人20多岁时,选择一个匹配自己的城市定居,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定居的城市,需要考虑的,最关键的几个地方在于:
一个城市的生存成本,有硬成本,像物价,房价,也有软成本,比如心理适宜度。
今早刷屏的文章《在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其实就是讲生存的软成本。
作者通篇抱怨着北京艰难,人情冷漠,而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冷漠,
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大城市,就一定是要接受它所谓的“人际疏离”的,因为北京永远是北京,不会是三姑六婆们走街窜巷把家常杂碎嚼烂的小城市,如果是,它将不能成为北京,不能成为那个容纳无数新兴职业、外来血液,那个支持着每年一批一批的青年才俊们造梦摘星的城市。
它在“温暖”上,倘若有所欠缺,也一定是与它无可比拟的繁华相嵌的——这两个特点紧密联结,你不能人为把它们掰开。
发展得更为成熟的城市,生存成本一定是更高的。
先一股脑闯进北上广,然后再抱怨它价高人冷,是很幼稚的行为——人生没有两全选项,得到了A side,一定会失去B side,所以我们在选择城市,尤其是决定要不要去“大城市”时,务必想清楚,你是否能接纳,或曰承受大城市的生存成本。
没人逼你去大城市,能承受,就上,不能,就退。不丢脸,不可悲,更不需要矫情。
一座城市所能给予你的发展机会,牵涉到非常多的方面。
比如我学新闻,在上海的话,除开报社、广播、电视台,可以就职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新媒体工作室,甚至网红孵化器,还有其他相关行业,数不胜数,可如果在一个小城市,我或许只能从报社、广播和电视台中选一个。
如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大规划和大憧憬,觉得自己“不会饿死”就行,那么选小城市,过于精进的大城市对你来说没必要;如果你是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很高的人,那么选大城市,尽情地,自由地,挥洒你的野心。
但是发展机会怎么考量呢,就需要结合你具体的院校与专业了,或者你以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在这里的发展趋势如何。
比如做媒体,北京的媒体环境就非常好,我朋友曾给我开玩笑说,在北京,去公司楼下买杯星巴克,路上都能听见至少八个做自媒体的。
我去谈书的时候,编辑也告诉我说,全国大半大半的出版社,都在北京,或者说会在北京开分公司。
一个行业在某一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去定夺,需要我们慎重了解,反复掂量,甚至去尝试生活一段时间。
去一个于你的工作发展有利的城市,会像乘上了一阵顺路的风。
乘风而上的人,总归能飘得更高的。
选城市还有一个必须看重的,是它的生活理念,或曰,它奉行的人生观:何为上,何为下,何为高枕无忧,何为剑走偏锋。
我在上海和成都这两个城市,都生活过很长时间,体会蛮明显的。
有人说,上海街头80%的人,脸上都裹着物欲,恨不能印上“钱”字,这话不假,上海的氛围是爱财,是生机蓬勃地,向哪怕是捉襟见肘的命运,多讨一杯鲜美的羹。
这里的座右铭是,贫穷是魔鬼,别被它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