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休研究院、智慧医械
文章转载请联系医休研
究院授权
1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中欧在医疗市场监管方面的显著差异,并特别关注了这些差异对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影响。
根据欧盟的“国际采购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 IPI),
调查结果指出,欧盟医疗器械供应商在参与中国公开招标时未获得公平机会,这可能导致中国供应商在欧洲市场受限。
报告发现,
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和供应商实施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直接和间接歧视,导致其在中国全境进入该市场的机会经常受到严重阻碍。
这种歧视影响到所有医疗器械类别。
委员会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建设性对话”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警告说,如果找不到解决方案,他们可能会限制或排除中国公司竞标欧盟的政府合同。
欧盟公共采购市场是世界上最大、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之一。此外,2015年至2023年,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出口激增超过100%,体现了欧盟市场的整体开放程度。报告强调,欧盟与中国的医疗市场监管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政府的医疗采购招标政策鼓励国产化,这意味着在公开招标中,国产医疗器械供应商往往享有优先权。这种政策对外国供应商,特别是欧盟的医疗器械公司,构成了市场进入的障碍。此次欧盟的调查显示,这种偏向性采购行为可能导致欧盟采取对等措施。
欧盟委员会强烈希望与中国保持开放、公平和互利的贸易关系,包括在公共采购方面。然而,开放需要是互惠的:欧盟的政府合同对非欧盟国家开放,希望其他国家也能以类似的公平态度对待欧盟的公司。
国际采购工具于2022年8月29日生效。该工具旨在恢复欧盟公司在欧盟以外投标的机会平衡,并促进开放和公平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公共采购市场。其主要目标是鼓励公共采购市场向欧盟经济运营商和欧盟供应相互开放。
欧盟委员会于2024年4月24日根据《条例》针对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市场的措施和做法启动了首次调查。
通过调查,欧盟委员会收集了“国产替代”政策和集中带量采购影响的证据。
该报告描述了与“国产替代”政策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委员会将其视为对当地供应商存在偏见的证据。
报告称:
1-进口货物采购管理办法遵循“政府采购的,应当采购国产产品”的原则。该委员会表示,“当‘确实有必要’时,采购进口产品有一个具体而繁琐的审批程序。”
2-中国的采购程序“严重缺乏透明度”,但现有信息“清楚表明存在歧视的措施和做法的系统性和经常性”。委
员会在分析样本中发现“87%的投标存在直接和间接歧视”。
3-歧视现象有所增加,数据显示
“明确禁止进口医疗器械”的招标比例从2022年的36%增加到2024年上半年的53%。
委员会表示:“明确禁止进口的医疗器械持续增加”。医疗设备属于重要的招标范围,”
4-调查还发现,
带量采购政策“特指支持国内产品的目的”。
总部位于欧盟和美国的医疗科技公司一再指出,旨在降低价格的带量采购是近年来制约增长的一个因素。
报告详细描述了欧盟准备对中国实施的对等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回应中国医疗采购中的国产化政策,这种政策在中国招标中给予本土企业明显的竞争优势,影响了欧盟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市场机会。具体来说,欧盟表示可能会采取以下对等措施:
限制或排除中国竞标者参与欧盟政府合同:这意味着欧盟可能会在其公共采购中限制或完全排除中国供应商的参与,以对等对待中国对欧盟企业的限制。
对中国投标者扣分:在未来的五年内,欧盟可能会在评估投标时,对中国供应商的投标进行额外扣分,以平衡中国市场对欧盟供应商的不利条件。
欧盟仍然致力于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旨在解决和消除歧视性措施。然而,在缺乏可接受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委员会现在将仔细评估采取IPI措施的可能性。
中国现有的国产化要求医疗采购政策,虽然一方面为中国医疗企业发展壮大与增强技术研发上提供一些便利与保障,同时也加快了全球普惠医疗的推广速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国产化保护,也容易触发其它国家出台相关对等贸易限制,导致国产化医疗器械无法真正进入到全球市场公平竞争。
建议行业监管部门在一些明显中国企业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没必要情况下,少出台相关国产化限制政策。
总体来说,欧盟的对等措施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出口策略,还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政策调整。中国企业需要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多样性,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谈判。
体外诊断观察特成立IVD企业高管交流群,交流IVD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