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疫情后的东北振兴,急需拷问六大问题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20-03-22 18: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春回大地,东北萌动。

一场新冠疫情,原本就处于困顿中的东北雪上加霜。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在社会上得到强化,东北经济更是危机重重。

但是,与此同时,在本次新冠疫情中, 东北三省,对口帮助了湖北,具体落实在武汉、襄阳、孝感。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种下了善缘和善根。

东北振兴,存在六个关键问题。

一,产业战略,谁来决定;

二,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问题;

三,存量与增量问题;

四,东北巨大的国企,如何改制?

五,东北作为一个时代的牺牲者,责任到底在哪里,各有几分;

六,制度与文化,到底谁决定谁?制度变革,能否改变东北民风与官风。

利弊相随,六大问题,解决好了其实也就是六大出路。

1 东北产业战略由谁决定?

谁是东北产业振兴的先头兵和突破口?

市场不会撒谎,有数据有根据。不妨看看消费市场。或可找到东北产业密码。

东北城市的消费非常强势。 2018 年四大城市的社会零售消费总额,达到 15084.4 亿,超过北上广任何一个城市。



沈阳的社会零售总额与 GDP 之比达到 0.644 ,在中国 GDP 前二十大城市中赫然排名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 20 个城市中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充分说明沈阳在东北区域的强大辐射能力,罗天昊国与城预测,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扩张中,沈阳当仁不让,加冕国家中心城市指日而待。

东三省 2018 GDP 56756.62 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1335.62 亿。两者比值达到了 0.552 ,远高于全国平均 0.423 的水平。 在东北经济失速的危急时刻,消费的强劲,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人心的作用。


改善产业结构,增加本土产业,培育与消费市场对应的大众产业,是东北复兴的基本战略。

供给侧改革突破口在哪里?看看消费市场,卖的好但本地却不生产的商品,往死里搞,拼命补课, 可以对别人买买买,也可尝试自己造造造。

两年前,北京大学关于吉林的发展战略引起了争议。

东北人爱穿,穿貂小妹风靡北国。 2018 年,东北三省的服装鞋帽类零售总额超过 1200 亿,产值却不到 600 亿,超过一半的市场空缺。每个省的零售与产值之间,都超过百亿。尤其是,吉林的服装零售过 500 亿规模,生产却不到 200 亿,缺口超过 300 亿以上。就是吉林的纺织工业规模再增加两倍,当地需求也可以轻松吞下这个产能。

产出不足而需求庞大,咋办?

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是服装网购第一大户,所以, 马云来东北投资,可不光是来送温暖的,他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收割东北市场。

财富满地,有人来收割,

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

但是, 与其让人收割,

何不自己播种收割一条龙。

东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 1 亿,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立的大市场。其市场容量,超过很多国家。 以东北的消费能力,如部分消费品都能够实现自产,则对于东北的产业振兴,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未来,来东北的投资的产业,应该多集中在这些领域。纺织行业只是一个典型,只要是销售大,产量少的,都可以优先考虑。符合比较优势的,大胆搞。

2019 年之后,马云、刘强东、马化腾都来了东北,他们是可不是吃素的,中国三大日常消费收割大王。

王健林也来了东北,房地产,更是六个钱包的收割大王。

买买买,还要结合造造造。

都让马云和王健林收割了,可不是东北人的志气。

市场需求决定产业战略。

2 )东北的比较优势在哪?

轻工业在东北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这一判断至关重要。

很多人将比较优势等同于绝对优势,做出了误判。

反对者的理由是,江浙等沿海地区,发展纺织业比东北效率高,所以轮不到东北。

但是,现实是,对于江浙和广东等沿海先发地区来说,它们搞纺织,却并非上选。

无论是全球范围,还是国内,都存在一个产业梯度,就全球而言,产业格局分化为四大方阵,即美国为第一方阵,英法德日等为第二方阵,中国为第三方阵,后发国家为第四方阵。美国虽然处于第一方阵,但是,美国汽车很强势,但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汽车企业也可以生存。 说明在同一个产业领域,在不同产业梯度,是可以共存的。

中国是世界上产业层次最丰富,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所有产品大类都具备的国家。 中国有的产品,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美国也有。 比如手机,中国有华为,美国有苹果,不仅如此, 中国有的产品,处于产业链更下游的后发国家也有。 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在纺织、玩具行业竞争激烈。

绝对优势只存在于经济学假设中。 最有竞争效率的国家或地区,并不能通杀所有竞争对手。时间和空间都将阻滞绝对优势。

在国内,也存在一个产业梯度,当下,四大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处于产业链高端,是第一方阵和第二方阵,中部腹地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腹地,处于第三梯队,其它后发区域为第四梯队。

对于东北来说,不是从绝对优势视角出发,极化为生与死的问题,而是从比较优势视角出发, 进入第二还是第三梯队的问题。

鉴于自身在国内产业梯队中的位置,江浙的纺织产业虽然具备技术优势,但是,其最优产业选择,是布局当下最高端的产业,以及发展服务业。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成本升高,从原来的产业集聚阶段过度到产业扩散阶段,未来需要转移出去。留下的可能只是研发和设计中心。当下,江苏纺织业年平均工资高出吉林 50% ,浙江更高出接近 100% ,当下,辽源袜业,延边服装等产业集群,就是从江浙转移过来的。

江苏仍可以有红豆,浙江仍可以有雅戈尔,广东仍可以有富安娜,东北也可逐步培育纺织产业,产业梯度上低一级无妨。高端在江浙,终端在东北,设计在江浙,工厂和市场在东北。以全国的眼光看东北,搞轻工业可丰富国家产业层次。

东北寒冷问题一直存在,对于发展工业并非关键因素。从全球看, 同是寒冷区,欧洲的瑞典,近邻的韩国,工业都很发达。

东北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消费市场规模庞大,等同一个发达的中等国家,东北内部市场统一且离中国腹地遥远。

若将东北看做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在庞大需求推动下, 东北可以实行一种类似“进口替代战略”的模式,大力发展轻工产业。

(未来光影,马旗戟摄)


3 )如何处理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东北转型,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当下的地方产业转型,存在冒进主义倾向, 一说转型就搞高新产业,搞服务业,搞跨越式发展,无锡放松传统工业优势搞新兴产业的教训,值得东北警醒。

对于东北来说, 必须处理好存量与增量问题。重工业与轻工业,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需要中和。

东北重工业的占比,达到 70% 左右, 如此庞大的存量不可能抛弃。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为现实之选。

东北的重工业虽然被诟病缺乏效率,但是,在 局部产业领域,比如汽车和装备产业,在全国范围却有相当优势。

吉林省汽车产业近 2000 亿,长春汽车制造业更是一枝独秀,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50% 以上 % 。一汽是中国汽车的长子。辽宁也是中国汽车大户,沈阳汽车产量更一度超过 100 万辆。华晨宝马、上通北盛鼎足而立。黑龙江则拥有哈飞等汽车品牌。

吉林的汽车产业曾占据中国汽车产量第一的宝座多年。 2018 年仍居全国第三,东北三省相加更是全国第一。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东北同样具备比较优势。东三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接近 2000 亿之巨,沈阳机床驰名全国。在黑龙江,装备制造业更是四大主导产业之首。

不可轻视传统产业。应立足巨大存量,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挥存量优势。

重工业城市转型的要害,不在抛弃,而在中和产业结构。 处理存量和 增量问题。

东北是传统工业基地,有技术基础,产业工人素养好。发展工业符合比较优势。佛山坚守制造业,积数十年之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制造业重镇。近几年整体实力强势崛起,人均 GDP 直追上海。证明以 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样可以有未来。

在轻工业这个增量之外,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大健康产业,传统产业与智能结合的交叉产业等,也都是增量,偶然统计东北三省中西药品零售市场,竟然接近千亿。是搞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基础。东北农副食品加工,劳动生产率水平胜过江浙和广东。

守正出奇,厚积薄发。传统产业是正,新兴产业、服务业是奇,存量是正,增量是奇。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是,未来的纺织等轻工业, 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 当下的辽源袜业,葫芦岛泳装产业等,主体就是民营企业。东北可仿效武汉,武汉以前也是重工业比重过大,近十年承接的沿海产业多数是轻工业,形成了相对均衡的产业结构。 东北三省都需要搞“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将民营经济当作最大的增量。中和重工业偏重、国企偏重的经济结构。

马化腾进入东北,与吉林和黑龙江都进行了广泛合作,马化腾与一汽在自动驾驶和仿真测试方面进行了合作,致力于将东北的制造变为智造。

有马云的地方,必然有刘强东来搅局。刘强东也邀请了众多东北制造业企业入驻京东,未来计划投资 200 亿。京东在辽宁沈阳还设立了东北分公司。

就东北本身而言,三省均意识到了传统产业现代化,数字化的重要性。

无论是双马还是刘强东,来东北要干的一件事,就是 帮助东北制造实现互联网化。

善待他们,别让他们跑了。


4 )时代之误,责任在哪里,各有几分?

时空是世界存在的形式。

东北产业结构失衡与社会文化落后的两大问题。均是 时空交互影响 的产物。

东北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远早于改革开放时期。东北的近现代经济在清末即已发轫,伪满时期重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成为“东方的鲁尔”,经济总量几与日本分庭抗礼。至建国初期,中国实行赶超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各地的机械厂,钢铁厂等重工业基本都是复制东北。

近四十年市场化竞争中东北掉队,背后是百年时间的延续。

时间变化也导致了空间格局的变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控制了东北、华北和朝鲜,东北成为东北亚的中心,建国后, 南北朝鲜分别独立,图们江出海口被封死,东北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

国家选择链接欧美的东南沿海而非东北作为改革突破口, 势所必然。

国家时势与地理环境巨变,非东北本身所能控制。可谓天命。

第二个因素,是特殊时期的国家战略。

建国之后,东北成为共和国长子,肩负着带动国家工业发展的使命。长期的路径依赖使东北难调头。

东北今天还有很多国企,还有一汽、鞍钢等央企。截至 2013 年,央企及其子企业在东北地区有 3183 户,资产总额 4.5 万亿元,职工 174.8 万人,举足轻重。 在央企之侧,民营企业养分不足。

数十年来东北承担了上位权力交付的特殊使命, 为国家承担了时代成本。影响了其在市场体系中资源配置,国家大责难辞。

曾经骄傲,当下卑微,源于一体。

第三个因素,是东北在改革时期的滞后

部分学者批评东北改革不力并非空穴来风, “投资不过山海关”源于内在阻力。

改革速度上的落后,使东北在时间上被扭曲,东南沿海十年之力,即可等于东北三十年之功。无论是国企依赖,还是缺乏商业规则,思想守旧等。都是改革滞后所致。

东北问题存在三种责任,一为天命,二为承担国家战略安排的牺牲,三为东北自身责任。东北振兴也需要三种对等的责任。

一,天命之变,充满不确定性,无法担责。东北只能认命。

第二个责任来自国家。市场对市场,权力对权力,权力扭曲的时空,也唯有权力能再度扭曲。

国家对东北的责任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财政、税收方面的倾斜。提供技术改造支持,实行税收优惠。对财力不足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二是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国家未来改革方向之一是振兴民权, 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国家在安置下岗人员方面曾失责,未来的就业安置,补偿,社保等,需要中央政府更多担责,不光东北,全国也应如此。 三是,在改革方面多激励东北。尽早启动央企改革,自贸区也不能少了东北,同时 尽早谋求图们江出海口, 敦促朝鲜改革。

第三个责任,需要东北自担。

东北改革必须加速, 以十年超速改革,换三十年的未来。后发赶超。

当下各地在户籍改革,房地产改革方面进行大规模试点,抢人大战硝烟弥漫,东北不妨从此入手。东北改革成本,其实比发达地区低多了,在沈阳送套房,也不过北京成本的五分之一。武汉都敢实行大学生购房 20% 的优惠,东北何妨再胆大一些?

尤其 留守的东北人,需要扛起责任负重前行。深爱,且无法逃避。

三大责任,各有渊源,各自对症。

(遥远的时代,老鼠皇帝,摄)


5 )庞大的国企,如何实行混合式改制?

东北曾是共和国长子。

国有企业存量庞大,效益不佳,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无可回避的。

走向混合所有制,是最佳选择。

在哈尔滨,有一家食品企业马迭尔,以前为国营企业,后来,引入了来自北京的民营企业奥奇乐, 2015 年,两家企业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其中,马迭尔以品牌作价,马迭尔有老品牌,也有声誉,而奥奇乐资金充裕,且具备现代管理经验,两者合作之后,迅速实现优势互补。

合作组建新的马迭尔之后,企业进行了系列改革,规范了薪酬改革,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选聘等制度,企业经营绩效迅速改变。企业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从哈尔滨本土品牌,崛起为全国品牌、扩张到 220 个地级市经销商。零售终端 12000 个。生产销售品种从原有单一的原味老冰棍发展为涵盖六大类二十多个系列食品的综合性食品企业,市场覆盖全国 26 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其中,前门,南锣鼓巷等商业重地,更是直接借助民营企业奥奇乐的渠道和资源。

在股权机构上,双方也做到了既保持活力,又实现共赢。

2015 年股份制公司成立时,奥奇乐出资 6666 万元,马迭尔集团以持有的“马迭尔”商标的知识产权出资,双方共注册资金 1 亿元人民币,国营马迭尔集团持股股 33.34% ,奥奇乐公司民营控股 66.66% 。国营马迭尔集团每年能够获得数百万元的股利分红,还能从“马迭尔”品牌的升值中获得巨额收益,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马迭尔集团的利益;从奥奇乐公司的角度看,通过“混改”打消了双方的不信任和猜忌,消除了“授权经营”潜在的风险,也使其能够放手开展品牌运营和市场开拓。兼顾了双方的核心利益,激发了双方最大的积极性。

不仅是哈尔滨,东北的几大城市沈阳、长春、大连都有大批国有企业。

东北振兴应瞄准国企攻坚,东北国企作为曾经的“计划经济大本营”的坚实载体,现在处在极其艰难的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性“爬坡”过程中。 不能放弃,只能改变。

做大国企,借助民企,并最终实现双方共赢,未来将是东北国企的普遍出路。

(混合光影,冯义厚摄)


6 )制度与文化:先天还是后天?

对于东北官方和民间文化的批评,非常普遍,谁是因,谁是果?值得深思。

制度改革与文化衍变,可以相互影响。

中国是一个半市场体系的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强劲,东北现状并非完全市场选择,部分受制于旧习,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清除不彻底,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如果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就减少权力干预,形成刚性制度约束,东北同样也可以减弱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

没有包容开放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但是包容开放,也并非先天文化决定,而是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实现。 未来东北要培养包容开放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制度改革,就是放开户籍,并开放思想市场。

在持续上百年的闯关东时期,东北一度是开放与机会的象征。可见 封闭与僵化,并非东北的先天文化基因。

缺乏企业家精神,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面,也可从制度上改变。东北未来改革两大重点, 一是树立市场导向,鼓励和激励效率,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保护私人产权,尊重合法财富。

一篇“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的文章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东北人的编制依恋并非先天,而是来自对于生存没有保障的恐惧,根源是制度的缺失。

适度的社会福利至关重要,部分人拿福利过度的西欧国家,来套低福利乃至负福利的中国,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竟然还反对福利, 这与禁止一个饿昏的人吃肉以控制高血压一样愚蠢。 东北乃至整个中国,需要适度提高福利, 矫正此前劳动所得占 GDP 比重过低的畸形财富结构。 哈佛大学的研究已证实贫穷和忙碌将降低人的智商。适度福利可以给与公民闲暇与学习的机会。东北可以有穷人,但不可有痴人。

改革前期,中国社会整体走向开放,最近十年,改革停滞乃至部分倒退,潜规则盛行,官僚主义抬头, 不深化改革,整个国家都将“东北化”。

局限于“东北的性格与文化”,不如推动制度变革,塑造一个开放、包容、富有进取精神和开创精神的社会氛围,扫平东北振兴的道路。

小结:

1 东北的产业问题,适用比较优势战略。

东北消费市场显示轻工业有巨大空间。

鉴于相对优势与国内产业梯度布局,东北可发展纺织等轻工产业,为增量;汽车、装备等重工业不可放弃,盘活存量。同时,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结合。

大数据时代,产业战略由市场说了算。

2 制度改革可改变文化。

东北依赖计划,缺少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并非不可改变的先天基因,通过制度变革,也可以创造一种开放包容,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型文化。

3 改革是东北最大的机会

世上没有神话,所有的传奇都是厚积薄发。东北需负重剑,行长路,成大器。

东北在前三十年改革滞后,新时期需要加速改革,以十年换三十年。

4 言尽东北,志在全国,抛砖引玉,敦促改革。时代之潮,推枯拉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