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家在河西  ·  河西建成一座艺术博物馆。 ·  昨天  
康石石  ·  跨专业上岸清华!! ·  2 天前  
中国建材集团  ·  新春书画展丨笔舞新春,墨韵建材,年味up!up! ·  3 天前  
中国建材集团  ·  新春书画展丨笔舞新春,墨韵建材,年味up!up! ·  3 天前  
LCA  ·  寻找永恒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试题研究 | 对同一历史事物有不同解释类高考真题&模考题整理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1-25 00:00

正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强调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影响同一历史事物有不同解释的因素 时代不同 角度、立场、史观不同 占有材料的丰富程度不同 分析方法不同 现实政治需要 社会主流思想 价值观不同 )。

例题:

1. 2010· 全国卷 )中日双方对 1894 7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试题 立意】历史叙述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实的如实反映,它会受到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能力。题干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论述,对照选项, A 项准确揭示了观点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 《济远航海日志》 ,故 B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 C D 两项结论。

【答案】 A

2. 2015.6· 浙江高考 ·13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试题立意】 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 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 B C D 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答案】 A

3. 201 7 · 全国 卷)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试题 立意】 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材料中的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 D 项。 A 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 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 B C 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

【答案】 D

4. 201 7 · 全国 卷)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 涑水记闻 》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试题 立意】历史叙述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实的如实反映,它会受到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解析】 A 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 C 项错误。 D 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 B 项正确。

【答案】 B

5. 201 8 · 全国 卷)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试题 立意】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原因的史学研究,史学素养方面主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全面的分析问题)和历史解释。题干说的意思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出现了多种观点。本题采用过程反映趋势原则和全面原则解决最妙。一是注意题干材料里有两个分号,这是表示材料提到的三种观点是并列的意思,即权重一样大,不存在哪个观点是重心的问题,故运用全面原则分析选项,即正确选项必须是全面包含三种观点的选项。二是注意题干材料里的 “传统观点”、“”“后来(观点)”、“又有学者提出(新观点)”,这一组词表示的是关于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原因的研究发展过程,反映的是研究发展的趋势,运用过程反应趋势原则,即正确选项必须包含“发展趋势”之意。至此,水到渠成,立刻拿下正确答案 B 项。 A 项,“只能”太绝对,且题干并没有肯定哪个观点而否定另外两个观点,也不符合题意。 C 项,题干材料的主体之一是“英国”,与其他国家没有关系,主体不一致,秒 pass. D 项,材料没有反映后期学者研究观点比传统观点可信的意思,不符合题意;且只涉及三个观点中的两个,不全面,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6. 2023 河北卷 · 2 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 “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A. 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 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 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 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试题立意 治史价值取向 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史料,领会青铜器铸造者与撰史者的主观意图,准确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依据题干,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与历史典籍对诸侯称谓的记载存在差别,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 “徐王” “越王”为其自称,而《左传》等历史典籍称上述诸侯为“子”,旨在维护分封秩序,这说明两种类型的史料都体现一定的主观性,故 D 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分封制,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故排除 A 项。出土文物的信息可信度也需要其他史料进行佐证,故排除 B 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故排除 C 项。

【答案】 D

7. 2023 湖北卷 · 2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试题立意 治史价值取向 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司马迁 “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幾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不等于正统思想,比如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蜀汉为正统,这才属于正统观念的差异,而且左右二字说法太绝对 排除 B项;情感倾向不是根源,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8. 2025 莞深金太阳联考 · 12 虽然 14 15 世纪的人们是黑死病、饥荒、战争等一系列被后来历史学家称为危机的亲身经历者,但是,他们从未使用“危机”描述自己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特别是战争,倾向于以短期的直接原因对政治事件做出解释。由此可知

A 后世史家撰写的历史缺乏可信度

B 历史叙述无法准确描述客观历史

C 史学理论进步利于深入探究历史

D 只有亲历者的记录才是真实可信

【试题立意】不同史学视角对历史认知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 14 15 世纪的人们和后世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方式有所不同,后世史学家能够用更宏观的视角(如“危机”)来审视历史事件,这反映了史学理论的进步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历史,故选 C 项;材料中并未对后世史家撰写的历史的可信度进行评价,无法从题干信息中得出后世史家撰写的历史缺乏可信度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并未表明历史叙述无法准确描述客观历史,只是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存在差异,这并不能证明历史叙述的准确性有问题,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只有亲历者的记录才是真实可信的观点,而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也不能仅仅依赖亲历者的记录,还需要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 D 项。

【答案】 C

9. 2023 湖北卷 ·7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 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 描述

D.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试题立意】立场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解析】根据材料 “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10. 2024广东省一模·13)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1793年被出身贵族家庭的科黛刺杀。图1和图2分别是两名法国画家创作的反映该主题的画作。两幅画所描绘的主题一致,但细节却有所不同,如对刺客科黛的形象的描绘。这表明,绘画作品作为史料

A.难以客观记载历史重大事件

B.不断重构民族的历史记忆

C.其价值取决于作者所处时代

D.不及文字史料的可信度高

【试题立意】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难以客观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说法极端, A选项错误;对于马拉之死,不同画家的记叙体现了画家对马拉之死的态度的不同,图一从绘画的主体看,科黛成为绘画的主体,而且科黛表情端庄镇定,可见作者是对科黛刺杀马拉的肯定,是对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暴力统治的反对,图2中马拉之死体现了民众的反对科黛刺杀马拉,认为马拉之死是对大革命的损失,两幅画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马拉之死有了不同的解读,对于马拉之死,这段历史,两位画家有不同的解读,B选项正确;不是画作价值取决于作者所处时代,而是所处时代影响作者的创作,C选项错误;画作不及文字史料的可信度高,说法极端,D项错误

【答案】 B

11. 2023 汕头三模 · 4 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 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 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 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试题立意】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国内混乱;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从夏商周到现在,四千多年历史中,王安石堪称古今第一完人。综上可知,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评价,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D 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由导致国内混乱到成为北宋灭亡的原因,非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排除 A 项;对王安石的评价,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而非缺乏标准,排除 B 项;材料描述的是不同人的评价,而非历史认知被颠覆,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答案】 D

12. 2021 ·江西景德镇质检 2016 11 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 145 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 1871 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 907 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此决议说明了

A.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C.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历史认识更加清晰

D. 巴黎公社的史料丰富程度影响历史结论

【试题立意】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由 “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 1871 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 907 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可见,重新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意义,意味着对其价值的认可,故选 B 项;材料无法说明巴黎公社的性质,排除 A 项;“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种转变不是时间的推移造成的,而是价值观的认可造成的,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关于巴黎公社的史料的作用,排除 D 项。

【答案】 B

13. 2023T8 联考• 1 )下表为先秦时期对“百姓”一词的记载,据此可知

A. 国人在先秦政治中有一定影响

B .民本思想影响商周的统治理念

C .百姓的词义演变体现时代变迁

D .族群认同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

【试题立意】 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认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百姓”一词最初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贵族,后来泛指平民,这一变化体现了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的演变,故 C 项正确;“国人”在先秦时期指居住在城郭中的居民,与居住在城外的“野人”相对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商周政权的统治理念是以民为本,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族群认同,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4. 2023 高三历史午练 18 · 14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以下为若干史料记载。如表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A .《李鸿章传》为研究李鸿章的一手史料,其可信度相对较高

B .《卖国贼李鸿章》相对客观公正的评述了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C .《中国近代人物评论》片面强调李鸿章的功绩,具有主观性

D .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

【试题立意】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一百多年来,梁启超等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从其中既有 “甲午之败,其难辞其咎”“甲午战争失败更是其军事上消极抵抗和外交上积极投降所致”,也存在“有爱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但也有误国之处”等说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 D 项正确;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体现的个人观点,不能说明其可信度较高,排除 A 项;《卖国贼李鸿章》的个人感情色彩深厚,不是对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客观公正评述,排除 B 项;《中国近代人物评论》中采用了辩证法,对李鸿章的评价并不片面,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答案】 D

15. 2023 高三午练 10 · 9 )王安石变法后近 800 年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直到 20 世纪前半叶,学界逐步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盛赞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这反映了

A. 历史认识的时代性

B .历史真相的不确定性

C .历史评价的阶级性

D .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试题立意 治史价值取向 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解析】据材料 “王安石变法后近 800 年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直到 20 世纪前半叶,学界逐步肯定了王安石变法”可知,伴随时代变化,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发生了变化,说明历史认识的时代性,故选 A 项; B 项是历史不可知的错误,排除 B 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时代不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同,故与阶级无关,排除 C 项;由于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的差异,历史解释会出现差异,故历史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排除 D 项。

【答案】 A

1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