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投资圈
为个人及家庭提供房地产投资的相关咨询,助力您的财富稳健增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投资圈

刚刚!施永青、陈启宗、樊纲、巴曙松集体发话了,最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楼市投资圈  · 公众号  ·  · 2017-08-08 18: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2017年博鳌房地产论坛地产开幕,大咖云集!


出席的嘉宾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办公厅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 朱中 一先生;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 先生;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 施永青 先生;恒隆集团、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启宗 先生;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巴曙 松先生;旭辉集团创始人、旭辉控股董事兼主席 林中 先生等。


本次论坛干货太多, 淘房志整理了一些重要观点, 供大家参考!


施永青:十年后的中原?我现在69岁了!



我现在69岁了,我的对手才30几岁,所以你很清楚世界是谁的


十年之后的中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一家公司是有它的生命周期的,我现在69岁了,我的对手才30几岁,所以你很清楚世界是谁的, 当然我下面也有人,他们不愿意死的话,他们也会努力。


跟现在我们在中介、代理的市场不同的地方是,我们的对手有互联网概念。另外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不赚钱也要把你赶出去,我以前在香港开门店的时候,已经很进取了, 我说乱开都可以,开到亏损为止,我们的对手也是这样,他是开到你关门为止。

所以手法不同,我是开到亏损我就不开了,他们是开到把你赶出去为止, 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只能够先活下来, 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改善自己以前做的不够的地方。


但是我是希望看到市场不是一个公司垄断,能有多元化,社会才会进步, 否则一个公司垄断了,它有定价权,主导了整个经营模式,这也不一定是好事。


看不起香港的地产商!


有一点我跟陈总是一样的观点, 就是看不起香港的地产商,为什么看不起他们呢?他们大部分赚钱是靠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他们是搭顺风车发展起来的。

内地有没有搭顺风车呢?当然也有,但是你看内地的开发商,从90年代开始,短短的这段时间,他们的开发能力远超香港开发商,虽然楼价没有超过香港。


但是按面积来算,它大大的超过了,内地排名前几名的开发商,随便拿一个,他的开发量就等于香港所有的开发商加起来几年的开发量,所以他们的能力是不是比香港的开发商强呢? 他们管的楼盘、管的人员,这个是量方面超越了香港开发商。

另外,在商业上一定是愿意冒风险的人机会多、成就大,比如说大家拿10亿出来做生意,人家拿10亿做50亿的生意,你拿10亿才做12亿的生意,人家如果真的成功了,一定是超越你。


所以内地的开发商胆识比香港高,我们第二代的就不敢冒风险,想的是保命为主。 所以我看内地的开发商冒风险的胆识超过了香港的开发商。


当然内地也有一些做法我认为长远来看是对国家也不一定有利的, 我认为搭顺风车不是长远可以生存下来的。


陈启宗:最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去地产化不是好事!


我们在座都是做房地产的,去地产化对我们来讲真是不好的事,也就是说你的工作完蛋了,我们都是搞房地产的,去地产化就是说没得干了。


所以提出去地产化这个词,本身就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说你失败了,你没戏了,你没得玩了。 可能从前你赚过钱,但是从今以后要是你去地产化的话,也就是说你承认你失败了,你没得玩了。

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你去地产化之后,你能赚多少钱?我看过一些文章,说美国、澳大利亚等等这国家, 那些国家里面你找最富有的一两百人,大概有1/3到一半的富人,他的财富的累积是跟房地产有关的 。如果你要去房地产,你要想想你是不是能够成为前100、200的富人。

房地产是可以赚钱的,问题是你怎么去赚钱,历史也告诉我们,靠房地产赚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去地产化就是你不大愿意再赚钱了。

你搞多元化,你有什么方法?昨天我听了很多,有各种新的模式,比如说现在的旅游地产,我对这些做法是持保留意见的,我还没有看到全世界搞所谓的旅游地产赚了大钱的。


做其它的行业都可以赚钱,但是我们做房地产都不是想赚小钱的,想赚小钱的人不会来搞房地产,来搞房地产的人都是要赚大钱的。你要赚大钱,你却又多元化,你就没戏了。


所谓的多元化的公司没有一家可以长久!最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世界各地的经济历史告诉我们,所谓的多元化的公司没有一家可以长久,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50年代到70年代,那个阶段美国最火的公司都是多元化企业,现在没有一家存在,除了通用电气之外。

所以这些多元化的公司,经济史告诉我们,能成功的机会是小之又小的,早晚都会分崩离散。

当然我也理解,为什么今天中国内地那么多的商界朋友都要搞多元化,因为以往30年,中国经济是大发展期,机遇多得不得了,可以说遍地是黄金,你不抓好像是对不起自己,你不抓好像是笨蛋。


但是你要小心,历史上搞多元化的没有一个是能够长远成功的 。会是你吗?希望大家不要那么高估自己,认为一定是我,恐怕最终不是你,而且你可能下场不那么好。

所谓的去地产化就等于多元化,多元化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你也赚不了那么多钱,最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所以不要去地产化。


林中:中国四个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


回过头来看, 大开发商把香港当做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之一, 香港的开发商也要走出去,未来的北京、上海、深圳这几个市场非常适合他们进入,他们有很大的资金的优势,这些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他们可以发挥出优势。


内地的开发商要进入这四个主要一线城市,香港的开发商也要进入这四各城市,这可能是未来互相融合的方面。


大地产商认为中国有四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香港买地还可以买,还不限购,在北京、上海、深圳还买不到地,还限购。所以从大地产商来看,他们也希望在香港有一些布局,这是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来看,其实你是可以去布的。


樊纲:房地产的发展还远远没结束,实行了房产税不会暴跌!


如果这次不出政策,2、3内房地产大崩盘!


你怎么能假定政府看着这个房价飙升下去而坐视不管呢?如果去年没有这些政策出台的话,我们现在仍然沉浸在房地产的狂欢当中,房价在飙升,我们在不断买房,大概用两三年的时间。


然后就是大崩盘,房地产崩盘、金融崩盘。 这次炒房的时候,连首付都可以贷款,有这类的P2P,你怎么能假定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坐视不管呢? 所以政策在这里面是要起作用的。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里再强调一下城市化的问题。从过去30多年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人口迁移,主要进了大城市,这就是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它一样是合理需求。

大城市人的收入在提高,他要再换房子,他要改善居住条件。 你说大家有没有房住?都有房住,所以这个不叫刚性需求,房价高他就不买了,他就不到那儿去了,这是他的合理住房需求。

投资需求也是合理的, 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合理的,只不过我们纯粹为了未来的房价飙升,跟住完全没有关系,他也不是为了租,那你可以说是不符合合理需求这个范畴。

但是我们想想这个市场, 在城市化进程当中, 在人口迁移过程当中,在人们进大城市的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们的需求被严重抑制!实行了房产税不会暴跌!


全世界的房产税大概0.8%到2.8%之间,美国有的地方超过3%,但是多数都没有超过3%。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税种,英国都是实行累进税的,房子价值比较低的除了减免以外,房产税税率也比较低, 价值越高的税率越高。

我从媒体上看到一个消息说, 英国最高一等的房产税是17% ,意思就是说你要买5000万英镑的豪宅,每年要交800万英镑的税,你得真是土豪,你得真是有钱,你才上得起这个税。

房产税呼吁了十几年,我现在继续呼吁,要赶快实行房产税。

实行了房产税会不会暴跌?我认为不会,因为 我们现在的房地产状况是在这么多行政手段的调控下,我们的需求被严重抑制的。


你要一旦实行这种长效机制,你就可以把这些东西都放开,当这些东西放开的时候,那个合理的需求足以弥补你用这个办法挤掉的那也不太合理的需求,房地产仍然能平稳发展。


巴曙松:长效机制应该以中心城市群为主,而不是三四线城市!



这一轮调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都市圈,城市群同步的上扬,在扩张周期。 在调控时期,我们也看到在同一个城市群里面, 不同都市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化。


大家都会谈长效机制,在调控短期这么严厉的措施冷却之后,长效机制怎么建?我们调控还要顺应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它将是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发展载体的市场。 怎么样顺应这么一个趋势,把主要的开发的力量和城市群的建设结合起来。

所以从长效机制来说,还是要增加中心城市群或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群现有的供给,盘活现有的存量,增加房源的供给,不是把大量的土地开发能力放到已经没有太多人流入的三四线城市,加快流通,以及发展租赁。


通过这样的长效机制来促进这个市场平稳的发展,支持中国城镇化从前一阶段全面的加速,转向一个以大都市群、以城市圈为主要载体和主要动力的发展新阶段。





更多绝密房产投资预判,欢迎加入由淘房志创始人、著名房产投资专家顾洪波先生创办的“房产炼金术粉丝圈”!


目前仅剩最后约30个888元/年的优惠名额,此后将提价至1088元/年。





欢迎关注深圳极具思想力地产新媒体 深圳淘房志 ,挖掘深圳楼市机会,分享粤港澳大湾区红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