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为了证明框架的独特性,您在写作过程中将英国与美国媒介报道进行对比,原因是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小,那么潘老师认为加拿大和美国可以进行对比吗?
A1: 这篇论文完成于2007、2008年,当时在对于中国的态度上,相对而言加拿大与美国的相似程度小于英国同美国的相似程度,所以如果想排除意识形态接近性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描述,其实同英国对比更好,但是加拿大也有自己的优势, 即与美国的距离较近,它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有一点,欧洲其实在2007年的时候将全球市场上包括欧洲、美洲等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全部召回,其中也包括加拿大。但是考虑到比较的目的是排除掉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字对于框架的影响,更有信心地将框架植根于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特有的文化积淀,英国似乎更为合适。
Q2:我们在撰写博士论文或者讨论选题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概念,比如框架理论、社会资本等,会发现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界定和定义。那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起脚点从哪里开始呢?潘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A2:这个没有统一答案。不过首先要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的研究起步点在哪里,你从哪里出发取决于你想去哪里。换个方向说,还要看你个人学术上的兴趣,对于哪个话题本身产生兴趣并想要追求与探索。首先要把自己理论的题目和方法放下来,在现象层面上找到跟它有关的并且觉得有趣的题目之后,你再去解释这个现象,它最大的刺激在哪里?也就是反其道而为之。另外,你选择的理论应当是对你所感兴趣的现象解释力度最大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从头到尾使用的理论都要一致,不能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论,要保持脉络清晰,有头有尾从特定理论视角进入还得想法从原来脉络出来,进出之间对理论建构做出贡献。第二,不能站在一种观点上去指责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你要关注于自己的理论贡献,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上面,不要站在自己的研究立场上指责其他的研究方式和立场、尤其是别的研究脉络本身就无法或者无意解决的问题。要注意的是,所有博士论文写作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来研究。不要以好写和不好写来衡量一个题目,事实上所有题目都好写又不好写。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新的理论视野、立场和研究方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有创新的有效解释和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