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大新传418博士之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是以博士生群体为核心志愿者、定期邀请全球华人新闻传播学术圈青年博士访问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周一杯咖啡,一个汉堡,一群人围在一起,谈谈博士论文那些事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南大新传418博士之家

【第126期 潘霁 教授】文化契合与个体认知:“中国制造”召回事件的框架效果研究

南大新传418博士之家  · 公众号  ·  · 2019-05-30 17: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9年5月10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八季第5期(总第126期)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新闻传播学院311举行。本次学术午餐会的主讲嘉宾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老师,讲座的主题为《文化契合与个体认知:“中国制造”召回事件的框架效果研究》。新闻传播学院的马志浩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并向潘霁老师赠送了第一季至第四季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文集。来自院内外的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马志浩老师向潘霁老师赠送博士之家论文集

漫漫旅途之始:博士论文如何选题

潘霁老师首先介绍了他最初在暑期班接触到框架理论的经历。他对框架理论相关研究的追求与探索囊括在了他整个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并延续至今。选题的确定源于两个事件。其一是潘老师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参加暑期班时,潘忠党老师为他们详细的讲解了框架。这一经历激发了他对框架理论的浓厚兴趣。潘霁老师之所以对于框架概念产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框架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化相当的碎片化,尚未形成一个特定整齐的统一概念。框架常常被视为Discourse,构成了社会场景的定义,具有元传播的属性,并且同现代哲学思想中包括海德格尔等人的脉络产生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对框架的研究一方面充满了挑战性,一方面也可以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因此,对框架的研究兴趣是潘老师确定其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事件是潘老师出国留学期间和一位美国本地同学围绕中国制造食品安全的日常谈话,激发了他探寻美国人眼里 “中国制造”的研究热情。结合框架理论就可以发现,理解言传之外的意会之事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制造”在美国人眼里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两件事的激励之下,潘霁老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

理论视野之探:选题的理论性思考

潘霁老师接着又探讨了自己对框架理论上的一些想法。首先,基于框架本身概念的混乱,潘老师认为,虽然未必需要一个强加的统一概念,但当研究者将框架应用于一个研究项目时,它需要从一个内部统一的概念化脉络中汲取养料。事实上不同研究脉络虽然看上去都冠以“框架”之名,但是对框架是什么的基本概念的共同认知是尚不明确的。其次,潘老师对于如何让框架理论的应用更具理论性做出了思考。他总结了现有理论文献中对于框架理论进行界定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美国的主流大众媒介根据其专业化新闻编辑部长期的文化积淀,将美国主流大众媒体报道中常见的框架区分为冲突、经济后果等四种通用框架(generic frames);第二种是经济学家对于等价框架如何影响公众经济决策的研究;第三种是事件框架(issue frame):即根据不同事件特征抓取不同框架。事件框架的研究领域理论性相对最弱。基于对现有文献四种脉络的反思,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框架到底来自于哪里。

潘老师提到关于文献中框架研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框架和框架效果的研究忽视了框架社群内文化符号积淀的存在。只有将框架视为长期的文化符号积淀的产物,框架概念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于任何个人的日常微观权力结构。除此之外,一般框架效果研究将个人作为分析单位这一基本假设其实也多少忽视了框架本身相互嵌套,竞争,桥接等各种动态,把它缩减为一个相对静态的东西,即框架被静态成了一个文本符号。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潘老师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潘霁老师解读“框架”

探索与追求: 提出基本假设

基于以上的想法及思考,潘霁老师提出了其博士论文的假设。

第一,将文化积淀作为框架来源,利用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围绕中国话题的报告所形成的文化储备,将主流媒体框架作为架构“中国制造”产品框架的一个基本来源。

第二,不再将框架看作是随着个人的意志或理解形成的,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微观的社会权力结构,这一结构长期来看是稳定的。

第三,对于具体某一个中国发生的事件,长期以来美国的编辑部形成了围绕中国话题的文化积淀,但是具体到“中国制造”的时候,这些文化积淀当中将会被选取出一些具体的内容或者工具来形成具体话题的框架。

第四,框架效果取决于人的详细再思考,对于特定的微观权力结构,媒介社会机构会提供一种preferred reading,即给框架设定者希望读者采用的阅读方式。


思考与总结: 做好研究设计

提出基本假设之后,潘霁老师向大家讲述了自己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结论。他把所有美国主要学术期刊当中,围绕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报道中国各种事件的相关论文都收集起来进行元分析,分析其中关于中国话题的文化积淀。通过对各种中国话题研究成果的交叉点得出了三点发现。第一,所有围绕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各类话题的学术研究中都会出现围绕人权的讨论。第二,主流媒体报道的关键词中有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和竞争者。第三,则是美国媒体涉华报道频繁提及笨拙的或是不愿意透露信息的政府。这三个问题会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话题的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也就可以初步认为这三方面是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话题报道的文化沉淀的稳定部分。


随后,潘老师开始具体分析当时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制造”这个话题的框架。其中包括中国企业道德缺失、中国政府疏于严格管控出口产品质量,美国政府忽视海岸线重要性这三个方面。随即发现不愿意透露信息的政府和中国政府疏于严格管控出口产品质量这两个架构之间可以形成共鸣。最后,为了证明美国主流媒体形成的东西确实是新闻编辑室长期文化积淀的体现,潘老师将英美媒介报道框架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尽管英美两国语言意识形态差异最小,两国对于中国话题相关报道的框架还是有区别的。由此得出结论:这种框架和美国新闻机构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共鸣,并且它是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文化积淀中特有的构成。潘霁老师随即将这一设计得出的发现和结论作为下一步实验的基础。按照Gamson等人提出的框架包概念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中的关键词、标题和隐喻收集起来做成一个完整的话语包,并且进行语言嵌入。之后利用激活扩散假设,在完成一个控制实验后得出一个特定的模型。


潘老师对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回顾之后,又跟大家探讨了其对框架概念进一步推进的新近研究,即把微信朋友圈稳定的符号环境作为一个交往的框架。研究将信息技术形成整体的符号环境视为框架,并认为其来源于微信用户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赛博文化符号积淀。以此为基础,研究将同样的信息内容置于不同的媒体技术框架中,分析技术框架对于信息可信度评判的影响方式。同学们对潘老师这项研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互动环节

Q1:为了证明框架的独特性,您在写作过程中将英国与美国媒介报道进行对比,原因是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小,那么潘老师认为加拿大和美国可以进行对比吗?

A1: 这篇论文完成于2007、2008年,当时在对于中国的态度上,相对而言加拿大与美国的相似程度小于英国同美国的相似程度,所以如果想排除意识形态接近性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描述,其实同英国对比更好,但是加拿大也有自己的优势, 即与美国的距离较近,它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有一点,欧洲其实在2007年的时候将全球市场上包括欧洲、美洲等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全部召回,其中也包括加拿大。但是考虑到比较的目的是排除掉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字对于框架的影响,更有信心地将框架植根于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特有的文化积淀,英国似乎更为合适。


Q2:我们在撰写博士论文或者讨论选题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概念,比如框架理论、社会资本等,会发现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界定和定义。那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起脚点从哪里开始呢?潘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A2:这个没有统一答案。不过首先要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的研究起步点在哪里,你从哪里出发取决于你想去哪里。换个方向说,还要看你个人学术上的兴趣,对于哪个话题本身产生兴趣并想要追求与探索。首先要把自己理论的题目和方法放下来,在现象层面上找到跟它有关的并且觉得有趣的题目之后,你再去解释这个现象,它最大的刺激在哪里?也就是反其道而为之。另外,你选择的理论应当是对你所感兴趣的现象解释力度最大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从头到尾使用的理论都要一致,不能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论,要保持脉络清晰,有头有尾从特定理论视角进入还得想法从原来脉络出来,进出之间对理论建构做出贡献。第二,不能站在一种观点上去指责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你要关注于自己的理论贡献,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上面,不要站在自己的研究立场上指责其他的研究方式和立场、尤其是别的研究脉络本身就无法或者无意解决的问题。要注意的是,所有博士论文写作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来研究。不要以好写和不好写来衡量一个题目,事实上所有题目都好写又不好写。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新的理论视野、立场和研究方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有创新的有效解释和揭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